《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二)理论背景
目前对区域产业链进行研究还不算多。从理论上对区域产业链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龚勤林(2004)和陈朝隆(2007)。龚勤林对区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部门对优势区位的追逐、微观经济活动指向性是区域产业链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且产业链接通和产业链延伸是实现区域产业链的主要方式。陈朝隆借鉴了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诸多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效应理论、梯度理论等传统区域经济地理理论,还有新产业区、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地理学、国家竞争优势、创新体系等理论对产业链各环节在不同空间上布局进行了解释。
从实证上对区域产业链进行研究则更是显得不足和不成熟。区域产业链进行实证的文章不多的原因是产业链的各环节不好界定,以及各环节的数据不容易获得。例如,陈朝隆(2007)只是基于整条产业链产值的统计描述对中山市小榄镇从早期水稻种植、鱼塘养殖产业链演变成现在的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观赏鱼养殖等产业链进行实证。也有学者尝试提出确定产业链的方法,例如,马国霞(2011)等提出了确定产业链各环节的方法,步骤依次是,首先依据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其次将某一行业作为下游产业,将对该行业的中间投入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均值的行业作为上游产业;最后将上下游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链。许优美(2010)也基于投入产出表,应用平均波及步数法确定了天津市的几条主要产业链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在明确提出区域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从演化的视角,以分工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分析区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并且分析区域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区域产业链的理论体系和内涵,为区域产业链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其次,借鉴平均波及步数法来测度产业链发展程度,从方法上提出了一个量化产业链的方法,为对产业链的定量研究做出了一点贡献。
(二)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已经形成两个比较好的经济一体化地区,分别是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第三大区域——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河北省在北京和天津两座大城市之间一直发展无力,同时北京市又面临着城市病,如交通拥堵、人口过多、房价过高、雾霾问题、水土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倒逼京津冀地区改变观念、消除体制障碍、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有利于其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其次,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三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西北、华北走向东北亚、走向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加快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利用其连接“东中西”板块和“南中北”板块的纽带地位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区位,加快西部地区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缩小东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