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基础(第二版)(经济科学译丛)》:
我们刚分析的模型在几个方面具有吸引力。首先,该模型把工会目标中的工资和就业结合起来。其次,该模型承认,在谈判的情况下,可能不存在一个确定性的解决方案,而是存在着一系列可能的结果。然而,正如我们已经考察的其他模型一样,该模型隐含地假定,工会和管理层就工资讨价还价,但就业水平最终由雇主来决定。换句话说,一旦工资水平确定,雇主只是从劳动力需求曲线(MRP)就可以“识别出”就业水平。这是一个现实的假设吗?工会有时能成功地使得雇主雇用更多的工人,而不是他们愿意雇用的工人吗?换句话说,“偏离需求曲线”这种结果有时会出现吗?
这个问题与所谓的有效合同争议密切相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暂时先返回到图12-10。假设当前工资一雇佣组合在D1D1需求曲线上的A点,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会的偏好函数都没有变化。现在让我们聚焦(和放大)A点周围的区域(见图12-11)。如果工会要求提高就业水平,并试图将雇主“推”离需求曲线,也许推到了H点,将会怎么样?请注意,工会会认为H点比A点更可取(H点位于等效用曲线UU上方)。但这里有令人惊讶的观察结果:雇主也会认为H点比A点更好,因为H点位于先前等利润曲线平均净收入产出1的下方,因此将产生更高的利润水平。事实上,由A点和,点所限定的扁豆状范围内的任何工资一雇佣组合,将会导致工会和管理层两方中的至少一方比在A点的境况要好,而任何一方的境况都不会更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