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利以听①,乃为之势②,以佐③其④外⑤。
【注释】
①计利以听:有利的计划被采纳。计利,有利的计谋。听,听从。②势:这里指形势、态势。③佐:辅佐,引申为有助于。④其,指示代词,这里指实现战略或战役目标的计划。⑤外,指外部环境或客观环境。
【译文】
有利的战略决策被采纳以后,接下来就要调动部队,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以有助于对外作战。
【智慧全解】
在分析了影响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之后,孙子又进一步论述了“势”对于战争成败的重要影响。
在《孟子·公孙丑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是敌对双方争抢的根本,也是任何一方获胜的关键因素。因此,谋势也就成了一门高深而且还不可不通晓的学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势,让自己的力量得到协调、平衡,并且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势,打破对方的协调和平衡,制约对方,限制对方发挥力量。我们无论是做工作还是办事情,能够做到正确把握势就可以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与势不符,轻则事倍功半,重则贻误时机,导致一事无成。
【阅读延伸】
曹刿论战大胜齐国
春秋时,齐王拜鲍叔牙为大将,率兵进犯鲁国。
鲁庄公过去曾吃过齐国的败仗,听到齐军又来了,很是惊慌失措,便对大臣施伯说:“齐国简直太欺侮人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抗呢?”
施伯想了好一会,依然无法,说:“我可以推荐一个人来,也许他有办法应付!”
“是谁?”
“曹刿!”施伯说,“他是一位隐士,虽然没有做过官,我看此人却有将相之才!”
“去请他来谈谈吧!”
曹刿来见鲁庄公。庄公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抗齐国的侵略呢?”
曹刿答:“战争的情况是变幻莫测的,不可以遽下结论,如果能够给我一个随军参战的机会,也许可以临机应变,设计制胜。”
庄公听他这么说,心里很是欢喜,便叫他做参谋,随军出征,到了长勺和齐军对垒。
齐将鲍叔牙看见鲁军出迎了,立即展开攻势。他从前在乾时曾打败过鲁军,把庄公视为手下败将,有轻敌之心,下令全面出击,想一下把庄公捉过去,一时战鼓齐鸣,喊杀连天,兵士如山崩海倒般冲过去。
庄公着了慌,也连忙下令擂鼓出击,曹刿立即制止,说:“且慢!敌人的锐气正旺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于是,齐军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不准惊扰喧哗,轻举妄动违令者斩。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冲不进去只得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动摇,“铁桶”似乎更加坚固,齐军又退了下来,鲍叔牙很得意地对部属说:“鲁军吃过了苦头,一定害怕起来了,两次挑战都不敢出,证明他们已心怯胆丧,如果再来一轮冲锋,哈哈!不埋头夹尾逃跑才怪呢!”他跟着下达第三次冲锋命令,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这时齐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也认为敌军不敢出来,无形中斗志已松懈下去。
曹刿听到齐军的第三次鼓响了,便对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下令冲出去!”
鲁兵一闻战鼓响,如猛虎扑食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冲出去。齐兵防不到这一招,慌忙招架,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庄公见打了胜仗,十分欢喜,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跳下车去,看看地上的车辙,又站回车顶,向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击下去,杀它个片甲不留!”鲁军追杀了30里,把齐军狠狠地赶回齐国去,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举行庆功宴的时候,庄公高兴地问曹刿:“我很不明白,你当时为什么要等到敌军三通鼓后才肯擂鼓出击,其中奥妙,可以告诉我吗?”
曹刿说:“凡打仗,全凭一股勇气,擂鼓就是冲锋的信号,第一次鼓响,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好比一群下山猛虎,千万不可撄其锋;第二次鼓响,敌军又碰不到对手的时候,士气就开始松懈,斗志逐渐下降了;到了第三次鼓响,士兵已到了疲惫地步,只能鼓噪,战斗力也减少了大半。所以,我乘敌人的三通鼓罢,然后出其不意,一鼓作气,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兵,自然会将他们打垮!”
“可是,当敌人败退的时候你又阻止我不让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下令穷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庄公再问。
曹刿又向他解释:“兵不厌诈,齐军诡计多端,它败走,说不定其中有诈,诱我交锋,一旦不慎,很可能会中埋伏,弄得全军覆没。因此,我特别下车去,看看车辙马迹,如果杂乱,证明这是敌人仓皇而逃。我看到他们的车辙车迹很不规则,但信不过,再登上车顶望望,见他们一窝蜂狼狈而逃,连军旗也东倒西歪的,就确信了他们是真的败退,再没有什么生力军和伏兵了。因此,才敢大胆进军。”
“你真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庄公说完,满赐一杯胜利酒,下令班师回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