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甘肃贫困的状况
第一节 甘肃概况
第二节 甘肃贫困的状况
一、连片区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
二、插花县贫困人口状况
三、非贫困县贫困人口状况
第三节 甘肃贫困的历史
一、解放前甘肃的贫困
二、改革开放前甘肃的灾荒
三、1978-2005年的贫困状况
四、2006年以来的贫困状况
第二章 甘肃贫困的原因
第一节 国内外对贫困成因的理论解释
一、国外关于贫困发生原因的理论
二、国内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甘肃贫困成因的定性分析
一、自然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人口因素
第三节 甘肃主要贫困区关键致贫因子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致贫因子的选取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结论
第三章 甘肃扶贫的实践成就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救济式扶贫
第二节 以“两西”建设为主线的开发式扶贫第一阶段(1982一1992)
一、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
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扶贫建设
第三节 以“两西”建设为主线的开发式扶贫第二阶段(1991-2001)
一、“两西”建设的新目标
二、“两西”建设的新措施
三、“两西”建设的新成就
第四节 甘肃“四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一、“四七”扶贫攻坚的地域
二、资金投入保障
三、开发建设项目倾斜
四、增加补助标准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六、鼓励民间开发
七、积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的援助
八、增加对贫困地区科教投入
九、鼓励兴办领办乡镇企业
十、奖励措施
第五节 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阶段
一、实施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二、强化产业建设、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三、加强技术培训、着力增强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四、加强措施协调、着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五、扶贫成效显著
第六节 “十一五”期间的扶贫攻坚
一、减贫人口显著增加
二、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
三、开发建设项目增加
四、基础设施改善显著
五、整村推进显著
第七节 贯彻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阶段
一、目标任务
二、政策措施
三、保障机制
四、”1236“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第八节 对三十三年大规模扶贫的反思
一、”贫困“及”扶贫“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二、已经脱贫地区距小康仍然遥远
三、”救急“式的资金分配难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乡镇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五、承载力限制了移民的空间
第四章 新时期甘肃扶贫攻坚的对策
第一节 打牢扶贫攻坚的支撑点
一、精准改善农业生产直接条件
二、培育富民主导产业
三、精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四、用好财政和金融政策
五、加快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第二节 找准扶贫攻坚结合点
一、建立扶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扶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机制
三、扶贫攻坚与”双联“深度融合机制
第三节 选好扶贫攻坚的立足点
一、资金优化配置的标准
二、资金优化配置的特征
三、资金优化配置的研究方法
四、资金配置的建模方法
五、模型
六、计算结果及结论
七、具体资金配置中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提升生态环境的承栽力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二、对甘肃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判断
三、提升甘肃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对策
第五节 优化扶贫移民格局
一、对甘肃生态移民的反思
二、优化甘肃生态移民格局的对策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