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经济学理论前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12248
  • 作      者:
    周冯琦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即将出版的近60部学术前沿丛书之一种。搜集整理了近五年来国内生态经济学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讨前沿,并给予精到的分析和总结。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主编。

  陈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上海新能源产业调查研究2011》副主编。研究领域为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绩效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经济学理论前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中的一本。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学者开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平台上探索自然资本的相关问题,并把它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促进了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服务理论受到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广泛青睐,成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近5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生态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对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前沿的的研究以及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三大主题展开。
  本书聚焦生态经济学学科领域近5年里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探讨了其特前沿态势,并分析总结了生态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特色与特点,以及存在的研究缺陷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研究具化为以下六个方向:生态经济学主要分析研究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生态公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政策分析工具——3E模型理论前沿;生态经济学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生态经济学在生态建设实践的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90年代戴利和科斯坦扎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货币化进行了评估研究,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科斯坦扎等人的估算是在全球尺度上进行,为了减少应用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误差,谢高地等人以科斯坦扎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参考,结合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的生态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大多以科斯坦扎等人或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平均值直接测算,或通过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修正方法间接估算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一)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及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各异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已有很多学者对土地利用的类型、格局及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当地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LUCC)。采用物质量与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选择食物产品供给、非食物产品供给、气候调节、维护空气质量、涵养水源、控制侵蚀、净化水质、处理废弃物、消遣旅游、初级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和提供庇护所这12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首先估算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物质量,然后,采用市场价值法、成本避免法、重置成本法、或然价值法等价值量评价方法,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①。
  鉴于以往的研究存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时间尺度的重视不足,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相对薄弱的局限,近年来一批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1.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与郊县的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尤其是高度城市化的城市与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的一般特征以及差异值得关注。经济发达的城市一般是以建设用地大规模增长为特征,耕地减少明显,但生态用地呈现增长趋势。如程琳等(2011)以中国1995年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的9个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在1995—2008年这一阶段的利用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的一致特征是人均享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主要减弱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水文调节和粮食生产,增强的服务为娱乐文化和废物处理,而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在9个城市之间存在差异②。厦门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可佐证这一观点,厦门市自然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下,其服务价值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演变特征。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过程上看,随着厦门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量逐年增加,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出现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不同的影响。土地利用强度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负向相关关系③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各类生态用地的配置不均衡,可为中国迅速城市化的新兴大型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土地利用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基本是耕地、建设用地等经济发展所需用地有较快增长,而未利用地及其天然的土地覆盖类型用地在不断减少。如内蒙古多伦县1987—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耕地、林地、城镇用地、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结果表明,1987—1995年,多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0—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其中林地面积的增加是主要原因。多伦县未利用地面积百分比远远高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百分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百分比都低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百分比,表明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①相似地,1990—2008年,甘肃省金塔县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表现为减少趋势,总体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下水平,处于发展阶段。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上升趋势,增加了近1亿元。水域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所占份额最大,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有明显的负贡献。研究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等服务性功能价值远大于其粮食生产和原材料等生产性功能价值。②因此,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的县镇,区域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不同特征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众多,对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梳理相关不同特征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发现,天然覆盖的土地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要高于后期开发的土地类型。如1990—2005年若尔盖高原土地利用变化损害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且损失幅度呈增大趋势,这主要是由于15年间,这一区域生态服务单价较高的高覆盖度草地、林地、湿地等面积减少,而服务单价较低的中低覆盖度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荒漠等显著增加所致。①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由于水域的面积基数比较大,其生态系统价值总量占是区域生态系统价值的最大贡献者,占40%左右。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居于第二位,但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最高的。近10年来,虽然洞庭湖区水域净增加面积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十年湿地面积减少带来的损失,但是远远低于湿地生态系统引起生态价值的损失。②因此对于高原草地、湖区湿地等生态涵养区而言,若要保持特定区域生态系统高水平的服务价值,使其能够长期可持续地为人类服务,需要提高各级相关部门对生态涵养区土地类型功能和价值的认识,维护天然覆盖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已开发用地需要逐渐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面积和功能。
  (二)不同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有所差异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以及其他工农业生产所需原料,对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大多数研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方法。侯元兆总结出森林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固碳制氧、农业防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净化和调剂空气、景观游憩七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③欧阳志云等从有机物质的生产、维持大气和的平衡、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储存、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等六个方面概括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④到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数据源、指标方法、评估方法和参数渐趋统一。
  以往大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现阶段占据主导地位,但大尺度评估往往容易使某些局部格局特征或特异现象消失,对于具有阈值和非线性特征的生态系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积极开展具有典型地域特征或典型植被特征尺度的森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成为近期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如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2591.72亿元,是同年辽宁省林业总产值(除森林游憩价值)的8.54倍,为辽宁省2006年GDP的28.02%。森林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释氧的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34.64%、28.65%、15.80%,合计占总价值的79.09%。说明这三项功能是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①这一结论与徐成立等对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的结论完全一致,只是在具体的比重上有略微的差异,这三项功能所占总价值的比重分别为33%、26%、18%。②云南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最大,符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实际。居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调节功能中的水源涵养价值和保育土壤价值,这与云南属高原山区省,山高坡陡,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和价值的现状相一致。③浙江省淳安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83.69亿元,社会经济服务价值为40.3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55倍。
  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如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并不属于原位性服务(Insitu),例如,若在一个流域内,上游地区花费成本和一定的代价进行森林保护,收益最大的是下游地区。因此,从流域的尺度上评价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也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白杨、欧阳志云等根据Constanza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建立了海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单项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以涵养水源、环境净化和固碳释氧的价值为主,分别占总价值的37.63%、19.57%和21.88%。④此外,在流域尺度上,森林环境净化的功能更加凸显。
  大部分研究是基于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但由于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不同类型森林之间的生态效益有较大差别,因此对具体类型森林的生态价值评估及比较成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兵等(2011)对我国森林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灌木林、经济林、竹林的生态功能及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评估。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固碳释氧等功能价值占总价值比例较大,可以说是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灌木林、经济林、竹林在生服务功能价值在地域上分布有各自的特点,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虽然在华中、华南地区较大,但由于气候等因素,在西北等干旱地区所占比例较大;经济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西南地区较大;竹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华中、华南地区较大。从第五次到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近20年来,灌木林、经济林、竹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不大。①白杨、欧阳志云等(2011)对海河流域森林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显示,针叶类树种比阔叶类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更大。王祖华等(2010)对浙江省淳安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显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价值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在同一服务类型里,阔叶林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总价值最大,针叶林的保育土壤、净化环境和保育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最大。②
  (三)不同生态地位的草地生态系统核心服务功能有较大差异
  草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既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牧民生活与草原文化传承的基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
  刘兴元等(2011)认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草地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天然草地其生态服务价值相当悬殊,现有的基准单价是建立在静态统计分析基础之上,忽略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地域、空间的异质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草地在不同地域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能、生态地位、功能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不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不同。因此,作者提出设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系数确定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方法如下:根据草地的区域差异性系数、空间异质性系数和支付能力系数的乘积确定草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系数。然后作者分别核算草地12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单项价值,包括水源涵养、养分循环、侵蚀控制、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削减二氧化碳、滞留沙尘、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畜牧生产。通过一个区域内所有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与该区域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数相乘,得到这一区域草地的总体生态服务价值。①
  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有所差异。对于生态屏障地区,如青藏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价值占25.11%、废物处理价值占25.11%。②玛曲草地生态系统间接服务功能占总服务功能价值的55%,其中土壤碳累积价值占据了其总的间接生态服务价值的59%,说明玛曲草地生态系统在固碳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对全球温室气体固定和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③三江源地区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46.14%,同样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对于吸收温室气体,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④对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海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价值量最大,占总价值的31.3%,其次是固碳和营养物质保持功能的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26.8%、22.2%。
  (四)创造间接价值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
  随着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已成为应用生态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但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大多数并未在市场中进行交换,在计划和决策中往往被忽视或低估。因此,全面评价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项服务的价值,已成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强大动力。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开展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用经济数据阐述了湿地作为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为湿地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研究时,由于不同尺度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及生态过程不一,其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及生态过程,对不同尺度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从中获得的利益进行评价仍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研究方向。
  江波等(2011)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对海河流域湿地12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相当于GDP的16.01%,充分表明了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财富的重要贡献及人类社会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按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排序,依次为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地表水调蓄>提供淡水产品>娱乐休闲>水资源供给>地下水补给>水电>固碳>释氧>水质净化>芦苇产品,可见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使用价值要大于直接使用价值。根据作者的测算,海河流域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的15.02倍。①
  与江波等人对海河流域湿地服务功能的结论相似,许妍等(2010)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及美国生态学家科斯坦扎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体系,应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112.39亿元,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所占比例得到各子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调蓄洪水>供水>气候调节>科研教育>旅游休闲>水产品生产>水质净化>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植被资源生产。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占总经济价值量的70.9%,而物质生产等直接价值仅占29.10%。②王娟等(2010)测算了黄河首曲—玛曲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其水文调节和水源补给功能价值分别占其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的36.21%和20.34%,具有特殊的生态保护功能,与其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洪区和水源补给区的地域特征和功能定位相吻合。③邓立斌(2011)测算,山东省南四湖湿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是第一位的,服务价值占湿地总价值的43.86%,其次为调蓄洪水,占比达到29.19%,这与南四湖作为山东省省重要的水资源调蓄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区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吻合的。④谢正宇等(2011)计算的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68.65×108元/年,其中以调节大气组分功能价值最高,其他依次为承接水量控制初级洪水、提供各类物质产品、净化空气等功能。艾比湖湿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25600元/hm2,远高于世界陆地平均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6914元/hm2)和我国陆地平均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5831元/hm2),证实了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⑤
  综合来看,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结果在总体上较为一致,都明确地指出调蓄洪水、气候调节、涵养水源等创造间接价值的功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功能大部分是潜在的、无形的,但对湿地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另一方面,由于间接使用价值无法在市场当中进行交换,对其进行价值评价的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具体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待系统评估
  海洋生态系统除了为人类提供食品,提供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资源,提供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些传统的重要作用之外,海洋在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相对滞后于陆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广泛接受的专门定义,也未形成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近年来国内学者在陈尚(2006)、张朝晖(2007)等有影响力的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内涵。
  王其翔等(2010)针对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从服务对象、物质基础、产生过程和实现途径四个方面重新界定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他认为,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品生产、原料供给、基因资源等供给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干扰调节等调节服务;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教育科研等文化服务和初级生产、营养元素循环、物种多样性维持、生境等支持服务。这是从内容和作用的相似性对15项服务的划分。①
  陈尚(2010)认为海洋生态资本是一种存量,指海洋生态资源。其实体的存在形式不是流量。但是,海洋生态资本这种存量资源实体会对人类产生影响,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流量形式。在海洋生态资本评估中,生态资源存量和生态系统服务流一般不能简单相加。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来源于海洋生态资源,但并不增加海洋生态资源的数量。它通过海洋生态系统整体产生,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都需要海洋生物的参与,有的甚至是生物主导形成的,不是某一项资源单独能够产生的。②
  ……
展开
目录
导论 ……………………………………………………………………………… 1
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主要分析研究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 ………………… 17
第一节 东西方研究演进 ……………………………………………… 18
第二节 主要思想方法论 ……………………………………………… 19
第三节 主要分析方法 ………………………………………………… 21
第四节 国内研究方法统计概况 ……………………………………… 29
第五节 总结 …………………………………………………………… 30
第二章 生态公平 …………………………………………………………… 33
第一节 导言 …………………………………………………………… 33
第二节 聚焦问题的背景与原因 ……………………………………… 34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方法 ………………………………………… 37
第四节 重大理论创新 ………………………………………………… 49
第五节 国内该领域代表学者与文献 ………………………………… 52
第六节 前景展望 ……………………………………………………… 55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59
第一节 聚焦该问题的背景及原因 …………………………………… 59
第二节 **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 61
第三节 重大理论创新 ………………………………………………… 72
第四节 国内该领域代表学者及文献 ………………………………… 74
第五节 前景展望 ……………………………………………………… 76
第四章 政策分析工具——3E模型理论前沿 ……………………… 79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常用分析模型发展 ……………………………… 79
第二节 3E模型的动态前沿 …………………………………………… 85
第五章 生态经济学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 98
第一节 导言 …………………………………………………………… 98
第二节 聚焦该问题的背景及原因 …………………………………… 100
第三节  **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 101
第四节 重大理论创新 ………………………………………………… 117
第五节 国内该领域代表学者与文献 ………………………………… 119
第六节 前景展望 ……………………………………………………… 120
第六章 生态经济学在生态建设实践的应用 ……………………………… 123
第一节 导言 …………………………………………………………… 123
第二节 聚焦该问题的背景及原因 …………………………………… 124
第三节 **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 126
第四节 重大理论创新 ………………………………………………… 135
第五节 国内该领域代表学者与文献 ………………………………… 137
第六节 前景展望 …………………………………………………………1 4 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