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
如果处在紧要关头的问题总是对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形象的提炼,那么剥削程度的问题可能会被忽视。奴隶主早就已经退出了美国的历史舞台,他们的后代也并不愿意继承祖先这一较为卑劣的方面。事实上是还原黑人真实面目的需要促使我们正视这一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生活在种植园制度下的奴隶过得异常悲惨,他们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因为这一切逐渐堕落。以此观点为出发点,直到黑人在1865年获得自由,他们的存在都有一种文化密码的意味。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之下,黑人文化和他们的人格没有取得任何积极的发展,他们所获得的发展实质上都是严重的退步。在这样的统治鞭笞下,黑人没有丝毫提升自我的动力,反而“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由于营养不良,除非饿死,黑人开始严重缺乏完成一些极为常规工作的体力和精力,这些工作甚至因此而停滞。由于被迫使或被鼓励进行滥交,黑人在性关系方面开始变得异常混乱:性事上的竞争使得“许多奴隶居所陷入持续的动荡”“贞洁‘荡然无存”’,许多女孩在12、13甚至14岁的时候就怀上身孕。奴隶之间性关系的混乱,以及数量庞大的由奴隶主制定的政策,共同导致了黑人家庭陷入一种“文化混沌”。由于缺乏“深入而持久的感情”,父母对于孩子不仅表现得漠不关心,还直接无视他们的疾病甚至犯下杀婴的罪行。
据此观点,在这样残酷到可以同集中营和监狱比肩的管理体制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于被其扭曲人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