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祖刘邦 一个草根的逆袭之旅》:
垓下溃围决战淮水 正史不正,野史不野,此论权且可信。不是吗,一代明君、强盛超越古罗马帝国的贞观盛世引领者、史界公推的优秀帝王李世民曾染指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掩“玄武门”杀兄屠弟之残。南宋皇帝赵构,禁修史,妄遮靖康耻、宋之殇。大概这就是正史不正的成因了。
其实有关楚汉相争,亦有一段被歪曲的史实,要说清其中原委,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司马迁笔下两段不能自圆其说的数据,就可略知一二了。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给出的第一组数据:“……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这是“官方网站”公布的资料,根据这一线索,故事应该这样展开: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汉纪年以十月为岁首),刘邦以诱封的手段汇集韩信、黥布、彭越七十万大军将项羽十多万疲惫之师,团团围困在今安徽省固镇县东四十八华里濠城的垓下村(遗迹尚存霸王城、韩信吹箫台、灵璧县东南虞姬墓),群殴格局形成后,韩信从正面(北)发起强攻,已知“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项羽玩命了,招架不住的韩信节节败退,此时左边的孔将军,右边的费将军试图把进攻的楚军拦腰截断。韩信的拦腰截断、分割击杀之计被项羽及时识破后,急令前队变后队,中间向外展的橄榄阵,打得汉军盲往后撤f 一群既得利益者围着“一头暴怒的雄狮”,犹如四边围定的人群面对一只刺猬,谁也不愿带头下手,谋战派大师韩信只得另想绝招: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改强攻为软缠,来个温水煮青蛙、慢炖! 哪有利剑可劈水,哪有快刀可斩愁?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生来爱爽的项羽实在经不起这种精神战、软僵持,愁肠百转的他和与虞姬合唱一首名曲《垓下对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旁声泪哽咽的虞姬拔剑起舞作和:“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节录于陆贾《楚汉春秋》) 歌罢,悲情的虞姬饮剑自杀,悲愤中的项羽率亲兵八百人,趁着雪夜偷偷溃围。次日方知大事不妙的刘邦急派灌婴领五千骑,踏浍水、渡淮河一路追杀。
项羽部众仅剩二十四人又全部战死,被迫自刎乌江。
再看《史记·高祖本纪》给出的第二组数据:“五年,……(汉王)使骑将灌婴(兵力不明)追杀项羽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于是沿着项羽当年溃退方向,至今仍留下一个清晰的古战场,当你置身其中时,只要用心“去听”,那场残酷大战留下的厮杀声依稀千古可闻。垓下本不是楚汉相争决战地,淮浍大战在血雨腥风中南延。
话说项羽于垓下被重兵合围,西、北方向有强大韩信军,东有彭越率师,黥布此时正集兵西南向垓下运动。项羽深知垓下己不是久留之地,突围东南撤,有洼地芦苇荡,易于偷突,一旦越过洼地芦荡,地面顿时开阔,不仅大军容易展开,还有一条平坦官道通向楚域腹地,更易于逃脱,浍水之南官路口(现五河县浍南镇官路口自然村尚在)还有驿道守兵接应。百里强行军一旦抢渡淮河成功,占据天堑,据淮水相峙,尚有分淮而治的空间。
明确战略目标后的项羽,把虞姬托付给钟离昧,从韩信防区(韩、钟私交甚厚)偷渡成功后,于公元前202年二月下旬一个月黑风急之夜,自己带领主力八万余众,金蝉脱壳,一举偷溃成功!安然无恙全身而退。天亮后才被汉军发现人去营空,这时兵不血刃的项羽大军已神速地突出重围,涉过浍水。大军云集浍水南岸(今日任楼自然村)一带。
当时楚军垓下被围时,刘邦及汉之上层均认为,项羽已成瓮中之鳖。深感大局已定的刘邦应群臣盛邀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二,修面整冠在定陶登基称帝(这就是今日民间传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真龙抬头了,可凶龙潜逃了!还沉醉于开国大典喜悦中的这位汉家土皇帝,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得目瞪口杲。
而吉人天相的他,是夜却做了一个好梦,东南方一片大泽西侧,纵卧一条“土龙”(皇墩庙古镇老街),在跃跃腾飞,是时一个光芒四射的巨鼎从天空滑过,正好在龙头之处砸出个地坑,堕入地腹之中(殒鼎坑尚存)。已取天下、问鼎未果的刘邦急赴前线,在公元前202年农历三月一日来到梦中预示之地,掘坑、寻鼎、堆墩(现皇墩庙镇皇庙小学遗址及墩后地坑),并沿着“土龙”四周村庄掘井七十二面,埋锅三百六十九口,督军决战。 . 两军相持的前沿除东面沼泽地带外,刘邦据墩(后世称之为皇墩)设下中军大帐,前方提五万骑兵集结现马场(今马场行政村),各集十万大军分设西营(现西营行政村)、南营(现南营自然村),后面驻扎二支殿卫军(前后新自然村)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