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114331
  • 作      者:
    朱凯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一袭长衫,一件马褂,招牌长须,长可及腹,世称美髯公。

  文人本色,不畏强权,为民请命,醒愚发聪,诠释爱国者。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凯,1964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78年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后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林语堂说:“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典型模范。”

  蒋经国室内挂着于右任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周恩来评价于右任:“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青年时“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曾因“昌言革命,大逆不道”遭清政府通缉入狱。他办报以激扬民气,创办高等教育以培养建国人才;他追随孙中山,出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他罢战主和,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大业。

  定居台湾后,他吟唱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成为两岸和平最动人的诗句。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台北的最后岁月

  在客寓台北的最后岁月里,于右任自感身体日衰, 余时无多,其怀乡思亲之情益加急切。他渴望能在有生 之年重返故园与亲人团聚,期求台湾与大陆早日实现统 一,衷心希望中华民族的团结振兴,繁荣昌盛。

  1962 年春天,正值于右任 84 岁生日的前夕,高仲 林、于芝秀母女千针万线,亲手缝制了他最喜穿用的布 鞋和布袜,并设法送到老人的手里。台湾《征信新闻 报》后来还介绍此事说:当时,于右任先生在台北收到 了从陕西寄出的一双青面便鞋与一双白布袜,他异常喜 悦激动,其后却一直没有穿用,而是“小心地存放在一 个木箱里”。老人平日还不时地将它们取出放在案头, 长时间地抚摩沉思,借以排遣胸中难以言状的痛楚与积 郁。该报还说:于右任先生“没有一时刻忘记了大陆的 大好河山与他久别的故乡,因此十余年来,老先生显得 十分忧郁”e。台北的《联合报》也透露,于右任曾多 次对该报记者说:希望能回到陕西三原县的故乡,看看 幼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1963 年,海外一度误传李根源在大陆谢世。于右任在台北听到后,还 写诗缅怀这位当年并肩参加辛亥革命的老友。其实,李根源先生依然健居 京华,担任着全国政协的委员。当李根源先生获悉于诗后,十分感动,随 即依原韵奉和,写了《答于髯》诗二首:“偕君革命正英年,誓倒清廷不共 天;辛亥功高终未竟,人民继起壮山川。”“四人祝寿记当年 f,今剩麻髯迥 隔天 g;曷不翻然归祖国,共挥椽笔写山川?”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于右任的健康状况日益欠佳,种种病症接

  连出现,其精力与体力已渐呈委顿。从 1960 年起,于右任的腿疾转显,日 常行动已感不便,而他仍然坚持读书写字。但因每日求书者甚众,已实在 不能应付。经家人反复敦劝节劳,老人方表示听从,此后即很少为人作书 了。他的日记,却继续坚持在写。1962 年以后,于右任在日记里不断提及 要辞职与身后之事。至此,老人复为牙病所困,终日痛苦不堪。1963 年 3月 1 日,他在日记里写道:“牙自相摩,难受,东西不能吃。以牙的事寻医 生,皆无法解释。”牙疾的长期困扰,又直接影响了老人的饮食与睡眠,其 健康状况受到更大的损害。老人也渐感视力衰退,看东西极其吃力,于是 只好少读书,可还是坚持不辍。

  同年 4 月 18 日,于右任突感喉部不适,被家人送进石牌荣民总医院做 检查治疗。然而住院费用极其昂贵,他根本无力支付。住进医院后的第三 天,老人就坚决要求出院,后经家属竭力劝阻,方不再坚持。但他内心仍 然不安,后来还是天天要求回家去。至 5 月 1 日,尽管老人并未康复,家人只得做出让步,把老人接回寓所休养。但到 6 月 26 日,又因喉症加剧不 得不重入医院做检査,旋即出院。

  于右任之所以一再拒绝住院治疗,是有着难言的苦衷的。自他去台以 后,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常常感到拮据与困窘。巨大的经济压力,实已成 为其垂暮生涯中的一大烦恼。这在他的亲笔日记里,屡屡见之。如:

  春节将近,用钱太多,将如之何?(1962 年 2 月 4 日) 近来费用太高,实在对不起人。(1962 年×月× 日)

  我的家中景况大不好,在这本子上难写。我个人的情形亦不大好。(1963 年 3 月 20 日)

  今日早起,疾已轻,有归去之意。用支甚大,如何能继?(1963 年 4

  月× 日)

  我钱已用干,可以指天发誓。人疑我有钱,是伤人害我。(1963 年 5 月

  27 日)

  可是,就在这当儿,羸弱的耄耋老人又遭到一记沉重的打击。1963 年 9 月 14 日,吴季玉又一次从香港来到台湾。不料甫进台岛,猝遇不幸,在 光天化日之下竟被原“军统局”分子李裁法持枪杀害。而李犯行凶之后, 又轻而易举地安然避往香港去了。于右任惊闻噩耗,顿时气噎神迷,坍倒 下来,其身心饱受重创。

  血案发生后,台湾某些有背景的报纸长篇累牍地刊发文章,栽污吴氏, 意在替李犯洗罪。吴季玉的在台亲友,一时间都吓得三缄其口,无敢言者。 他们裹足不前,更不要说去为被难者祭奠致哀了。然而于右任忠于友情, 力排亲友部属的劝阻,扶病挣扎,赶到台北极乐殡仪馆沉痛吊唁故友。他 抚棺大恸,哀痛欲绝。

  接着,他又豁出了自己的一条老命,硬是以“元老”的牌子四处奔走, 一再交代那些在权力部门供职的昔日部属与陕西乡晚,如谷凤翔(台湾国 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陈建中(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六组主任)、胡 琏(兵团司令级将领)、刘玉章(台湾省的“警备司令”)等人,要求他们 一定要为死者主持公道。后来,蒋介石派人登门表示慰问,老人也交代来 使,坚决要求蒋先生做出保证,必须将杀人凶手引渡到台法办。过了一段 时间之后,虽表面上李犯以命抵了命,可是凶杀案的内幕及指使人为谁等 问题却仍在混沌之中,并未彻底揭开。此后,于右任仍然继续受到某某系 统的忌恨与施压。若干报刊还刊登不少文章,对于右任进行影射攻击。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渭北农家牧羊儿

(1879—1889)

清贫的家世

牧羊儿遇险

开蒙马王庙

小小爆竹工

第2章

“半哭半笑”震关中

(1890—1903)

民族意识的萌发

“西北奇才”

倡言革命的“狂生”

虎口余生亡命东南

031  第3章

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904—1906)

进上海入震旦学院

震旦学潮与复旦公学

佑任·右任·右衽

加入中国同盟会

045  第4章

清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

(1907—1911.10)

激扬民气的《神州日报》

为民请命的《民呼日报》

激烈反日的《民吁日报》

“革命的号角”——《民立报》

081  第5章

从光复上海到反袁世凯

(1911.11—1916)

上海光复前后

交通部次长

在“二次革命”中

反袁的地下活动

097  第6章

陕西护法靖国之战

(1917—1922.8)

首次返陕受挫

高悬陕西靖国义帜

“支撑西北仗孤军”

靖控区内的“民治”实践

万里风云掩秦川

陕西靖国军的终结

127  第7章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洪流里

(1922.9—1927.6)

国共合作办学的开端——上海大学

在国民党“一大”前后

活跃在北方政治舞台上

于右任的“国民革命”观

潜赴苏联促冯归国

西安——“红色的城市”

在武汉的最后一幕

173  第8章

“宁国府”内一元老

(1927.7—1937.6)

“坐着”变成了“站着”

从审计院院长到监察院院长

外侮日亟下的思想变化

关心西北桑梓的老人

213  第9章

“民族生命争一线”

(1937.7—1945.8)

南京——武汉——重庆

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怀与影响

漫游西北

“太平老人”不太平

245  第10章

大动荡大转折的年代

(1945.9—1949)

不愿内战,渴望和平

新疆之行

竞选“副总统”

罢战主和的积极分子

身不由己,悲离大陆

273  第11章

羁旅台岛的暮年生涯

(1950—1964.11)

身在孤岛,心怀大陆

春风温暖了岁寒心

在台北的最后岁月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297  第12章

于右任的诗与字

近代诗坛一名家

铁笔银钩传精华

髯翁诗、书存人间

326  附录一?于右任生平简表

363  附录二?参考资料要目

369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