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国,正面临历史命运的大转折。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引起中国各种政治派别高度紧张,国际社会也极度关注。这次事变将会引来什么结果?中国将走向何处?人们心中无底。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大敌当前之时,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各种政治力量竭力斡旋,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为后来应对日军的全面入侵兴起全民抗战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
一、张学良的转变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西北地区,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到达陕北。9月12日,蒋介石将专门负责指挥围剿红军的“武汉剿匪行营”关闭,在西安设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兼总司令,让张学良担任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主持西北“剿共”事务。张学良主张抗日,对这次调动,心中并不情愿,但他手下几个智囊却主张他接受去西北的命令。
他们认为,在西北可以与各派反蒋势力联合,必要时可以与蒋摊牌,实行分治割据。“剿共”是蒋介石的国策,张学良难以改变。要“剿共”就要打仗,对于东北军来说,只有打胜仗才能保存实力。张学良判断:陕北红军不过几千人,装备又差,是十足的弱兵,而他以lo倍之众人陕“剿共”,取胜是没有疑问的。
由是,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要他主持西北军事的任命。
张学良抵达西安后即率东北军主力,加上陕、晋、宁、甘、绥等省的地方军队,约10多万人,对中共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①在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看来,陕北原有的红26军是“土共”,没有什么战斗力,剽悍的红25军虽然已到达陕北,也是疲惫之师。所以用十几倍的优势兵力“围剿”这一支七八千人的红军,一定可以稳操胜算。如果在陕甘“剿共”取得“成绩”,他们就可以在陕甘暂时立足,对蒋介石亦好交代。
但是,东北军的广大下级军官和士兵对“剿共”战争心存疑虑。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们亲身受到亡省亡家的痛苦,内心充满着打回老家去的愿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特别是受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再三号召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影响,他们的抗日要求日益强烈,所以很不愿意同坚决主张抗日的红军作战。
蒋介石组织对陕北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其目的是打算消灭陕北红军。这次是南攻北堵,以东北军为主力,加上晋、陕军和马鸿逵部骑兵等第一线部队,共动用了16个师,约15万人。9月15日,王以哲部占领肤施(后改名为延安)。但在16日,红25军抵达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合,17日决定成立红15军团,约7000人,决定南下攻击王以哲部,打破第三次“围剿”。红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围甘泉,10月1日在崂山设伏。此战王以哲部第¨0师师长何立中重伤逃走,死于甘泉,参谋长范驭州阵亡,两个团长杨德新、裴焕彩,一个自杀,一个被俘。10月25日,红军又消灭了在榆林桥筑碉固守的王部第107师第619团及配属的一个营,俘获了团长高福源。这惊动了张学良。
仅对红军一次“围剿”,东北军就损失兵力近两个师,折损了师长、参谋长、团长10人,这是东北军战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使张学良想靠打胜仗保存东北军实力的幻想破灭了。
10月下旬,张学良到南京去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的心情很不好。对于此前东北军在“围剿”红军时所遭受的损失,蒋介石对他既没有什么安慰,军政部长何应钦还要对东北军减发军费,取消两个师的番号,他挨了红军的打,受了中央的气,所以临来之前,心里很不高兴。到了南京,飞机场上冷冷清清,只有钱大钧一个人来迎接他,同以前他当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时,每到南京,总有何应钦、宋子文等一大群高级文武官员前来迎接的场面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11月下旬,张学良在南京又接到第109师全军覆没、牛元峰师长阵亡和第106师也受到损失的消息,这更使他又气又急。
气的是董英斌违背他的嘱咐,致使部队轻率前进,惨遭覆灭;急的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损失了将近三个师,照这样下去,要不了一两年,东北军岂不就全部完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