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8073
  • 作      者:
    马长林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109年的艰难转折,中国的整个变迁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缓慢、艰难、而痛苦地进行思考的漫长历程。
  《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展开
精彩书摘
  《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国,正面临历史命运的大转折。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引起中国各种政治派别高度紧张,国际社会也极度关注。这次事变将会引来什么结果?中国将走向何处?人们心中无底。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大敌当前之时,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各种政治力量竭力斡旋,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为后来应对日军的全面入侵兴起全民抗战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
  一、张学良的转变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西北地区,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到达陕北。9月12日,蒋介石将专门负责指挥围剿红军的“武汉剿匪行营”关闭,在西安设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兼总司令,让张学良担任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主持西北“剿共”事务。张学良主张抗日,对这次调动,心中并不情愿,但他手下几个智囊却主张他接受去西北的命令。
  他们认为,在西北可以与各派反蒋势力联合,必要时可以与蒋摊牌,实行分治割据。“剿共”是蒋介石的国策,张学良难以改变。要“剿共”就要打仗,对于东北军来说,只有打胜仗才能保存实力。张学良判断:陕北红军不过几千人,装备又差,是十足的弱兵,而他以lo倍之众人陕“剿共”,取胜是没有疑问的。
  由是,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要他主持西北军事的任命。
  张学良抵达西安后即率东北军主力,加上陕、晋、宁、甘、绥等省的地方军队,约10多万人,对中共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①在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看来,陕北原有的红26军是“土共”,没有什么战斗力,剽悍的红25军虽然已到达陕北,也是疲惫之师。所以用十几倍的优势兵力“围剿”这一支七八千人的红军,一定可以稳操胜算。如果在陕甘“剿共”取得“成绩”,他们就可以在陕甘暂时立足,对蒋介石亦好交代。
  但是,东北军的广大下级军官和士兵对“剿共”战争心存疑虑。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们亲身受到亡省亡家的痛苦,内心充满着打回老家去的愿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特别是受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再三号召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影响,他们的抗日要求日益强烈,所以很不愿意同坚决主张抗日的红军作战。
  蒋介石组织对陕北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其目的是打算消灭陕北红军。这次是南攻北堵,以东北军为主力,加上晋、陕军和马鸿逵部骑兵等第一线部队,共动用了16个师,约15万人。9月15日,王以哲部占领肤施(后改名为延安)。但在16日,红25军抵达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合,17日决定成立红15军团,约7000人,决定南下攻击王以哲部,打破第三次“围剿”。红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围甘泉,10月1日在崂山设伏。此战王以哲部第¨0师师长何立中重伤逃走,死于甘泉,参谋长范驭州阵亡,两个团长杨德新、裴焕彩,一个自杀,一个被俘。10月25日,红军又消灭了在榆林桥筑碉固守的王部第107师第619团及配属的一个营,俘获了团长高福源。这惊动了张学良。
  仅对红军一次“围剿”,东北军就损失兵力近两个师,折损了师长、参谋长、团长10人,这是东北军战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使张学良想靠打胜仗保存东北军实力的幻想破灭了。
  10月下旬,张学良到南京去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的心情很不好。对于此前东北军在“围剿”红军时所遭受的损失,蒋介石对他既没有什么安慰,军政部长何应钦还要对东北军减发军费,取消两个师的番号,他挨了红军的打,受了中央的气,所以临来之前,心里很不高兴。到了南京,飞机场上冷冷清清,只有钱大钧一个人来迎接他,同以前他当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时,每到南京,总有何应钦、宋子文等一大群高级文武官员前来迎接的场面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11月下旬,张学良在南京又接到第109师全军覆没、牛元峰师长阵亡和第106师也受到损失的消息,这更使他又气又急。
  气的是董英斌违背他的嘱咐,致使部队轻率前进,惨遭覆灭;急的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损失了将近三个师,照这样下去,要不了一两年,东北军岂不就全部完了?
  ……
展开
目录
总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第一章 西安事变
一、张学良的转变
二、从劝谏到兵谏
三、周恩来出面谈判
四、“三位一体”的解散

第二章 从战场对手到兄弟阋于墙
一、第一次接触
二、秘密接触在几条渠道同时开始
三、一波三折的谈判

第三章 七七事变
一、卢沟桥的炮声
二、日本全面侵华方针的确立
三、蒋介石和宋哲元的应对
四、平津失守
五、蒋介石决心抗日和国民政府抗日体制的建立

第四章 华北抗日烽火遍起与根据地创建
一、红军军事战略的转变
二、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
三、大片根据地的创建与扩展
四、根据地建设

第五章 淞沪战场的激战
一、大战前夕
二、空中搏杀
三、正面较量
四、桂军参战
五、无奈的结局

第六章 罕见的工厂大迁移
一、工厂内迁的提出
二、冒着战火的拆搬工作
三、内迁路上
四、在武汉的短暂停留和再度内迁
五、对重庆工业发展的贡献
六、对后方工业建设的影响

第七章 台儿庄血战——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仗
一、日军在滕县受挫
二、激烈的台儿庄之战
三、大捷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八章 风起云涌的抗战文化浪潮
一、文化抗战从上海开始
二、抗战文化主战场转向武汉
三、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活动
四、桂林文化城的抗日活动

第九章 汪精卫投敌和汪日密约暴露
一、低调俱乐部的叛逆之举
二、重光堂协议
三、汪精卫出走
四、高、陶与汪精卫决裂

第十章 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与起伏
一、民主政治的开端
二、第一次宪政运动
三、中间党派的崛起
四、陕甘宁边区的民主示范
五、第二次宪政运动

第十一章 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程
一、战争生命线——滇缅公路
二、远征军人缅第一战——同古之战
三、野人山的苦战
四、反攻滇西北的关键之战——密支那之战
五、惨烈的腾冲之战
六、中印公路的打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