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文化:一个中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思考》的主要成果为如下诸发现:
一、“元秩序”和“观念默契”的成因,及其对文明演进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二、龙权体制下,龙者必然“代际退化”。
三、“道德回报机制”对个体人生取向及社会道德风貌的影响。
四、对“李约瑟难题”的全新解析。
五、中国人“文化人格”的成因及其内涵。
《隐文化:一个中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思考》旨在厘清华夏文明、传统中国社会及历代中国人“文化人格”的隐秘脉理;从古代史的视角,揭橥消解传统中国社会及其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由.本书主要阐述了这些学术观点:一、“元秩序”和“观念默契”的成因,及其对文明演进方向的决定性作用。二、对“李约瑟难题”的全新解析。三、“道德回报机制”对个体人生取向及社会道德风貌的影响。四、中国人“文化人格”的成因及其内涵。
唐代诗人杜牧在《注孙子序》中有一段文字:
“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第十)
余英时先生曾引用这段文字,比喻华夏文明中“传统内部的种种发展的动力”(丸)始终难以突破其“传统的外在间架”(盘):
“大体上看,18世纪以前,中国传统内部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基本格局,正像‘丸之不能出于盘’一样。”
余先生的真知灼见及其精确比喻,无疑揭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现实;虽然他紧接着指出,“19世纪晚期以后,中国传统在内外力量交攻之下,很快进入了一个解体的过程”,并称“这次是‘丸已出盘’”,1但是这种显然过于乐观的判断(丸已出盘)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欣慰。指望一个我行我素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发生根本性的嬗变,谈何容易?光怪陆离的表层变动——浮在表面的“丸已出盘”,并不足以承载这个古老国度融入现代文明潮流的期许,更不足以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况且其间还伴随着太多太久的迷茫与歧途。
我尝试着将这个“传统的外在间架”分解为(广义的)权力、信仰和道德三大系统,作为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构架;通过分析三大系统的实质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信仰系统的严重虚化是造成“丸难出盘”的逻辑根源(而非时间意义上的根源)所在。因为信仰系统的虚化,准确地讲,因为缺乏高度独立与自洽的宗教,便没有可供个体退守的精神家园,更没有坚实的终极基石来支撑多样性的人生价值取向;由于精神世界无法抗拒现实生活的颠簸与吞噬,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便只能任由现实功利欲求和(同样缺乏终极基石的)片面道德观念之虏虐,从而使之陷入(从外在环境到内在心智的)纵向同构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横向趋同的境地。这种同一性本身,不仅有悖于人性的自然舒展,更不利于文明的整体向善演进,且不说因此造成权力系统的恶性取向和道德系统的功能失灵。
华夏文明的出路在于重建信仰系统。只有坚实的信仰基础,才能使个体的灵魂得以安放,不至于在波诡云谲的现实生活中丧失清醒的判断,轻易放弃其良知、从容与笃定。但是诸如儒家所谓“盛世愿景”之类的理想,根本不能承载个体的“信仰”诉求,因为它并不具备安放灵魂的功能,更不足以化解个体与生俱来的生命悲剧意识……
……
绪章:另一面1
第1章大地的因缘12
集体本位元秩序12
◎集体至上,强者优先◎12
◎血缘的枷锁◎16
◎权力的冲动◎19
个人本位元秩序22
◎爱琴海◎22
◎商业的救赎◎25
◎关键考验◎31
文明的怪胎36
◎斯巴达◎36
◎兽性的回归◎38
◎旁观之美◎40
第2章龙权体制与臣民社会43
第3章自毁的局88
第4章世故的文明129
第5章文化人格226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