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伊丽莎白二世传:女王是怎么练成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53656
  • 作      者:
    问菲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信念文库”名人传记系列
  这个时代不缺少传奇,不缺少榜样,缺少的是心中坚守的信念。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套书,勾勒名人走过的足迹,弘扬他们各自坚守的不同人生信念,使读者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特点一: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任英国女王,也是英联邦16个国家的共同元首,是当代世界最为尊贵的女人。她从26岁登上王位,到现在已经过62个春秋,历经了12位首相。美丽、智慧、地位、财富、长寿、爱情……她拥有一个女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那么,她的完美来自于何处?她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困难?她失去过什么?本书全面、准确、细致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伊丽莎白二世。
  特点二:本书也记录了众多相关事件和相关人物,注重时代背景的阐述和国际风云的分析,让读者能够了解英国和英国王室。
  特点三:文风细腻,故事好看。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菲,笔名问菲,资深撰稿人。文学功底深厚,眼光独到,文笔极佳,擅长职场生存、历史传记类书籍的撰写。
展开
内容介绍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可谓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英国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任英国女王,也是英联邦16个国家的共同元首,当之无愧是当代世界最为尊贵的女人。
  然而,其尊贵身份的代价是担负着比任何人都更多的责任;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下,她虽贵为女王,却没有实权,女王的宝座可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坐,伊丽莎白却从26岁就登上宝座,一坐就是63年。
  《伊丽莎白二世传:女王是怎样炼成的》从介绍伊丽莎白所在的温莎家族的历史渊源开始,记叙了伊丽莎白的成长背景、政治生涯、婚姻子女及生活细节,描绘出这位伟大女王的成长史,向读者展现了她为自己的命运和责任所付出的努力,揭示了尊贵女王不为人知的不易与辛苦的那一面,让读者看到成为伟大女王不仅靠幸运的出身,更需要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努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古老而崭新的家族
  温莎家族,是统治英国的王室家族,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家族。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个家族早在18世纪就出过英国国王;说它年轻,是因为这个家族直到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改名叫做温莎家族。其中的原因涉及政治、民族与仇恨,这是一段曲折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家族
  大名鼎鼎的温莎家族被我们时代的每个人所熟悉,即使不是英国人,即使从来没有去过英国,人们也会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个戴着神秘面纱的家族: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王室之一;几乎从未断绝的王室传统;国王、王后、王子、公主这些童话里才有的字眼;古老的城堡、牧场,奢华的生活……一切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温莎家族既像一个古董,又有新的生命征兆。
  外国人很难理解英国人对王室的痴迷。在平日,英国人似乎也以嘲笑王室、议论王室成员行为、看王室热闹为乐,但尽管废除王室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却没有多少英国人真的希望王室从此消失。他们的王室情结体现在每一个重大的场合,例如伊丽莎白二世的登基60年钻禧庆典,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童话般的婚礼,甚至2014年轰动一时的苏格兰独立公投。
  温莎家族当今的主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自1952年登基以来,已经在她的国民的陪伴下走过了63载风风雨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看到她那张微笑端庄、布满皱纹的脸,似乎那张脸本身就是历史。这也没错,谁看到上世纪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画像,那个青春貌美、头戴王冠、手握权杖的女王时,不会对时光的飞逝发出感叹?
  而女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恪守着她的职责,她本人目睹了人类的无数次飞跃:当年轻的她乘坐黄金马车驶向威斯敏斯特教堂,她又怎么会想到有一天人类能登上月球,有一天人类能克隆生物,有一天网络将地球变小……对自己的心事,女王始终是缄默的,谁也无法得知她对这些变革的真实看法。
  人们看到的只是在这个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喧嚣的世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依然在维持着古老的家族传统,依然作为英联邦国家元首,出现在每一个重大场合。她根据民意,亲自任命政府首脑,接受他们的吻手礼;她将一枚枚勋章授予那些对国家做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人、艺术家、商人、工人、学生;她是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首领,恪守并执行着英国国教的一切规定;她也在想方设法地改变着王室,让古老的传统不致失去魅力。
  而在人们看来,她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她一直将国家、女王的职责放在最高位置,她没有失去过人们的爱戴,她的身后一直有丈夫菲利普亲王忠诚的身影。人们很难判断,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她究竟是不幸还是幸运。人们很难克服对她和她身后那扇古老大门的好奇心,英国人更是早已习惯将女王视作一种象征,她既是存在的历史,也是传承的当今。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所代表的温莎王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乔治一世登基的18世纪,也就是1714年。那个时候人们用“汉诺威王朝”来称呼乔治一世的家族和他的统治。在那之前,英国已经经历过最早的威塞克斯王朝、来自北欧的丹麦王朝、大名鼎鼎的诺曼底王朝、中古的金雀花王朝、争执不休的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建立日不落帝国基石的都铎王朝,以及经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终于奠定现代君主立宪制的斯图亚特王朝。
  初次接触英国历史的人常常会觉得惊讶,因为英国国王的国籍如此“国际化”:丹麦王朝时期,英国国王其实就是丹麦国王;诺曼底王朝的开创者来自法国;英国“光荣革命”中,最后登上王位的威廉三世是荷兰执政;而斯图亚特王朝之后开始的汉诺威王朝,国王是个德国人。
  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英格兰在很长时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作为欧洲大陆的附庸,国王常常来自法国国君的任命,有时这片土地也被其他异族征服;二是欧洲王室之间常年联姻,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国等等国家的王室后代为了利益,也为了皇族血统,会选择其他国家的王室后代作为联姻对象,这就造成了这些王室的后代有多重血脉,如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乔治一世。
  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驾崩,她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在英国境内有至少50位有权继承王位的人,可是他们都是天主教徒,而根据英国嗣位法规定,继承王位的必须是新教教徒。于是,英国议会确定由当时的汉诺威选帝侯,也就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已经54岁的乔治成为大英帝国的新国王。
  这位新国王就是乔治一世,他在德国长大,甚至不会说一句英文。当他走马上任来到英格兰,内阁会议上立刻出现这样一幕:国王不会说英文,大臣不会说德文,他们只能无奈地用拉丁语和法语交流。新国王对英国事务并不热心,比起英国,乔治一世更关心他的汉诺威公国。
  从此,汉诺威家族这个带有浓厚德国意味的名字为世人熟知。最初,人们对这个家族没有什么负面感情,人们更多地注重大英帝国的海外利益。当时的英国人充满扩张的热情,尽管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利,痛心地看着广袤的北美土地离他们而去,但依然改变不了英国本土享受着顶级待遇的状况:日不落帝国在全球都有殖民地,英国港口每天都会迎接来自殖民地的大量船只,源源不断地运来各种物资——棉花、丝绸等特产和奇珍异宝。在维多利亚女王当政的年代,这一盛况达到了顶峰,英国人对他们的国家充满自豪。
  特别是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英国政府广邀世界各国参加,展品多达一万多件。当英国人站在为世博会特意建造的水晶宫内,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时,东道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他们看到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制造的各种先进工具,包括农业器具、先进的印刷设备、精纺机、蒸汽机、高速汽车轮船、起重机、隧道和桥梁模型以及最先进的武器,还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时,他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国家无愧为“世界工厂”。
  超过600万人次的游客参观了这个别开生面的展览,展会利润高达18。6万英镑,展会的发起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成了英国人交口称赞的偶像。之前,没有人看好他提倡的这次展览,他力排众议,好不容易才得到募捐,让展会能够举行。展会之后,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成了每个人的共识,人们对王室的热爱之情愈发加深。
  没过几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与丈夫伉俪情深的维多利亚女王深受打击,整天穿着黑衣躲在王宫里根本不出门,不断思念她的丈夫。据说她在床头放了一个阿尔伯特亲王的手模,她必须抚摸着这个手模,想象着是在抚摸她的丈夫的手,才能入睡。但即使这位寡居的女王看上去根本不理国事,也并没有降低英国人对王室的推崇。尽管当时,英国有不少政治家试图趁机将君主制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清除,让英国变成一个没有王权、一切由人民政党做主的现代国家,但显然,人民并不买账,他们的王室情结根深蒂固。
  维多利亚女王躲避公众视线,但并没有疏忽国事,她依然保持着女王批阅政府文件的传统。但这种批阅早就成了一种形式。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王室已经彻底地沦为国家的象征物,手中根本没有实权,君主是国家最高元首、宗教界最高领袖,但是,他们“统而不治”,一切国家事务自有内阁和议会做主。也就是说,维多利亚女王即使真的在王宫不问世事几十年,大英帝国依然会按部就班地发展,不受任何影响。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驾崩,举国哀悼。维多利亚女王18岁继位,在位60多年,不得不说,她是位运气极佳的女王,她所执政的时代,正是日不落帝国版图最辽阔、商业最发达、国际地位最高的时代。盈满则亏,随着她步入晚年,英国也面对着来自欧陆、北美的挑战,海外事业接连遇到挫折。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上,有识之士甚至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但是一位女王的葬礼,也是一个辉煌时代的葬礼,“日不落”的声名将随着女王的下葬,一去不返。
  继承王位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长子爱德华,史称“爱德华七世”。因为母亲的高龄,他继位时已经60岁,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爱德华七世年轻时候是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被父母视为王室丑闻,他们拿这个儿子毫无办法。因为他的父亲阿尔伯特亲王来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所以爱德华七世的统治又被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大概想不到,爱德华七世会是一位颇受人民喜欢的国王。他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不断在王宫召开豪华的舞会,他是一个特别时髦的人,总是向人民展示他的华服。这一切却刚好迎合了当时英国人的心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还没有消散,人们依然追慕着大帝国的感觉,王室的豪华生活恰到好处地维持了他们内心的身份感。
  年老的爱德华七世尽情地享受他的国王生活,一直到1910年去世。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迎来了第二位君主:乔治五世。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为人正直友善,极为自律。他对国王的角色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相信爱德华七世时代的浮华不会是今后的主流,王室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比起总是对民众善意微笑的父亲,乔治五世却不苟言笑,他对私人参谋说:“我们贵为王室,绝对不能为了取悦民众而强颜欢笑。”
  乔治五世一直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妻子玛丽王后与他一样严肃自律。在英国人心目中,他们是一对威严的统治者,代表了古老的权威。但是,尽管乔治五世不愿取悦民众,始终强调国王的地位,却也不得不在家族称号上对民众妥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国民的爱憎,更改了家族的名称。国王不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相反,王室必须想办法取悦它的臣民,否则就会遇到生存危机。也许这一情况本身就说明了王权的衰落。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温莎王朝”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仇恨与姓氏
  1917年7月17日,英国王室发表了一则公告,郑重宣布将王室家族名称改为“温莎家族”。与此同时,王室也宣布更改一些与王室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的封号。如预期一般,这条公告引起了轩然大波,却也拯救了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王室成员。
  1917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后期,英国人眼看着自己国家的财力不断被胶着的战争消耗,看着从前线运来的同胞的尸体,看着新闻上报道的那些令人觉得异常恐惧的消息:征兵、战败、毒气、德国、战时配给……他们的神经一天比一天地敏感,这种恐惧和愤怒酝酿着一种糅合了反战和反对现有制度的情绪。
  群众的思维很简单,甚至可以称为直线型:他们对引起“一战”的德国深恶痛绝,如果没有这次令人深恶痛绝的战争,英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他们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而欧洲大陆此起彼伏的无产阶级革命也让英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松动,英国政府不得不在应付战争的同时,提心吊胆地预防着可能出现的暴动。
  在现阶段,政治家们最大的难题是应付国内人民对王室的质疑,当然,也有一些早就看王室不顺眼的议员趁机煽动人民的情绪。当今王室来自德国,就连王朝的名称也有浓厚的德国色彩,而且,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曾经卷入过间谍案。因此,有流言称当今王室是德国王室的后代,极有可能包庇他们的德国亲戚。
  “一战”那几年,英国人“谈德色变”,民众对德国切齿的憎恨,让大小贵族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封号里和德国有关的名称悄悄抹去,以免引起市民们的咒骂。一些有德国血统的军官在毫无过错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血统就丢失了自己的官职。就连国王乔治五世,也必须早日与他的德国亲戚们划清界限,不然,王室很可能会成为愤怒群众的宣泄对象。
  以乔治五世对王室地位的器重,他显然不愿做这种事。但局势愈演愈烈,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都开始批评王室。乔治五世明白,再不做个决定,情况会更糟。他决定改换王室名称,他的办公桌很快就被各种意见稿堆满,最后,他选择了“温莎”这个称呼。这个建议来自国王的私人秘书阿瑟·比格,是一个相对完美、十分稳妥的建议。
  温莎是一个非常英国化的称呼,在英国非常常见,而且,温莎还有悠远的历史含义。早在中世纪,威塞克斯王朝的埃格伯特国王曾在温莎堡生活过一段时间;威廉国王征服英国后在这里修建城堡;国王约翰曾在这里签署了《英国宪章》;被称为“温莎爱德华”的爱德华三世曾在这里创立嘉德勋章;温莎堡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和舒适被历代国王作为行宫;被称为“温莎寡妇”的维多利亚女王甚至葬在了温莎堡的花园里。这一切都使“温莎”这个称呼带有强烈的英国色彩,让人民无从挑剔。与此同时,乔治五世坚决地和他的欧洲王室亲戚们撇清关系,他拒绝了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避难申请。
  “一战”的战况还在胶着,或者说,情况愈来愈糟。英国本土首次被德军的飞机轰炸,在尸横遍野的欧陆战场,英军损失惨重,不论英国政府还是乔治五世,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值得庆幸的是,政府仍在坚忍不拔地争取着胜利的机会,尽量稳定国内人民的情绪,国王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他认为应该做的一切。
  在四年的时间内,乔治五世没有举办过一场宴会,他摒弃了爱德华七世时期的一切奢华,让人们看到了王室朴素的一面。他甚至下令封了王宫的酒窖,坚决地与执行战时禁酒令的民众保持一致。他不断地视察军队、安慰前线归来的士兵、看望老兵、为士兵们颁发勋章,还亲自走访兵工厂,有一次甚至亲临前线,并因为战马受到惊吓而受伤。
  乔治五世所做的一切,都让人民觉得欣慰,继而对他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戴。他和玛丽王后如此简朴,为了祖国的前途不断奔波,而且低调而谦虚,从不张扬,这都让英国人看到了美德的力量。王室的威望空前高涨,人们紧密地团结在王室、政府的周围,直到1918年11月11日,他们的国王大声宣布:“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
  因为改名,王室在群众的集体仇恨漩涡中抽身而出。
  因为乔治五世的表率作用,国王在群众的爱国热情中,成为新一代王室代言人。
  伦敦的居民们欢呼着庆祝伟大的胜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国王和王后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最后,乔治五世决定坐上王室的马车绕伦敦行走,以便更多臣民能够看到他,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高喊“国王万岁”。而在海的另一端,俄国王室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奥地利皇帝宣布退位,德国皇帝正在流亡,只有英国国王的地位没有因战争降低,反而愈发稳固。
  热闹只是一时,因为庞大的战争开销,英国的经济已经摇摇欲坠,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一去不返,隔着大西洋的年轻的美利坚,却如新星一般冉冉升起,国际金融中心也由伦敦变成了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太多东西,包括英国的国际地位,包括英国人曾经目空一切的态度,也包括他们对社会、对政治、对王室的看法。
  温莎家族大门紧闭,这个古老的王室家族在新的冲击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保守,但其实,看似冷静、庄重、一如往常的国王乔治五世却也在经历内心的煎熬。他必须在这个急速转变的时代重新找到王室存在的价值,重新树立王室的形象,以免被残酷现实无情地淘汰。如今的英国人还在留恋维多利亚时期的迷梦,但这个被急遽转变的时局打碎的梦再也不能给他们温暖,如果说维多利亚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让他们打从心里觉得向王室效忠是一种光荣,那么如今的王室却让他们觉得疑惑。
  乔治五世看似一成不变地收集着他喜欢的邮票,在王宫里发呆,他身后的玛丽皇后也同样做着一些琐碎的事,这对夫妻真是天造地设,他们可以一言不发地在房间里坐上一整个下午。但国王并非平庸之辈,他也在思索王室的生存之道。他设立了王室公关部,指定了王室的新闻发言人,为的是更好地推广王室的形象。此外,他还对社会各界打开了王宫的大门,定期接见军官、教师、记者,甚至那些工会领袖,为的是增加彼此的了解。
  乔治五世的英明之处在于,在民众情绪的低潮期,他没有通过装点门面的方法来提高王室的声威,他摒弃了父亲爱德华七世的豪华奢靡,在人们眼中,乔治五世如此严肃,如此方正,如此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英国人信奉的一切美德,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绅士的榜样,一个克己、有奉献精神、不屈不挠的国王,这让王室在英国人心中有了新的印象:王室,不只是古老历史的遗存,更是不列颠精神的象征,国王和王后的存在使这个迷茫时代的英国人找到了内心的某种归依感,当他们需要借鉴昔日的历史、谈论旧日的生活、寻找遥远的英国精神,只需看一看如今的国王。
  王室的策略是成功的。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神秘遥远的女王,当今的王室显然更加亲民,很多从未有权走入王宫的社会成员,也被邀请出席宫中的宴会或见面,一睹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的风采,并看一看传说中的美轮美奂的王宫。对于政府来说,他们在缓慢地改变艰难的时局,正需要稳定民心,王室很好地承担了这个工作。于是,在双方的合作中,古老的君主制开始有了新的内涵。
  国家经济渐渐有了起色,局势也日趋太平,但王室家庭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乔治五世不得不为自己死后的王室未来担忧,在他看来,他的继承人是个相当糟糕的年轻人,他简直无法想象自己的大儿子当上国王的样子,或者应该说,他的儿子们都在某一方面非常糟糕。
  乔治五世个性严肃,玛丽王后严谨冷酷,他们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少有温情。也许正是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国王的烦恼。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共有六个孩子,除了一位公主,其他五个都是王子。大儿子爱德华是个花花公子;二儿子阿尔伯特直到成年后还有严重口吃;三儿子亨利是个酒鬼;四儿子乔治是个同性恋,还吸毒;小儿子约翰是先天性智障,只活了十几岁。
  其他孩子的问题并不严重,阿尔伯特虽然口吃,却是个正直努力的青年;亨利酗酒乔治吸毒,但对于国家来说,这两位王子本来也没有过多的用处,他们的行为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最英俊的四王子乔治绯闻不断,也为英国人增加了不少谈资。最严重的问题出在王位继承人,也就是乔治五世的长子爱德华身上。作为未来的国王,他不为王室选择佳丽当太子妃,却迷恋一个来自美国的有夫之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古老而崭新的家族
温莎家族,是统治英国的王室家族,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家族。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个家族早在18世纪就出过英国国王;说它年轻,是因为这个家族直到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改名叫做温莎家族。其中的原因涉及政治、民族与仇恨,这是一段曲折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家族
仇恨与姓氏
叛逆王子
国王的婚姻
新国王

第二章 国王的长女
伊丽莎白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长女,是英国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身为国王的长女,伊丽莎白的童年既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她出生在最尊贵的家族,她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除了自由。在伊丽莎白最美好的年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了,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也逐渐落在了这位国王的长女的肩膀上。
公主降生
幸运的莉莉白特
假定继承人
“二战”爆发
编号230873

第三章 丈夫与王位
伊丽莎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被世人传为美谈。这对传奇夫妇相识于1939年,经过整整8年的相知、相恋,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姻让伊丽莎白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同时也意味着她必须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初次邂逅
合适的对象
爱情与责任
婚礼的殿堂
访问途中的变故

第四章 立宪君主
身为国王无疑是风光的,但身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伊丽莎白的内心中却也有些无法明言的纠结。君主立宪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身份尊贵而且备受民众的爱戴,但其手中所掌握的实权却屈指可数。
加冕
能做的与不能做的
环球旅游
一次危机

第五章 伊丽莎白的时代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虽未再次爆发波及全世界的大战争,但风波却也从来未曾真正平息过。冷战、苏伊士运河事件、福岛战争、香港回归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伊丽莎白一一亲历。对于英国这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国家来说,1953年至今,已是不折不扣的“伊丽莎白时代”。
殖民撤退
运河风波
批评与支持
独立、公投、英联邦
欧洲一体化
君主制的魅力

第六章 女王和她的首相们
在伊丽莎白登基之后的60多年里,英国的国家元首从未变过,但唐宁街10号的主人却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位又一位。丘吉尔、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卡梅伦等人无一不是杰出之士,他们是英国的首相,是英国最有权力的人,同时,他们也是伊丽莎白的臣子。伊丽莎白是怎样与这些英国真正的当权者打交道的呢?
父亲的密友丘吉尔
反对者威尔逊
“铁娘子”
年轻一代的首相

第七章 与众不同的生活
不同于人们的普遍印象,事实上,以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英国王室的作风是相当亲民的,他们的王子公主在大学里学习,在军队中受训,王室成员的感情生活甚至一举一动民众们都可以了解得很清楚。当然,王室终究是王室,在英国这个讲究礼仪和传统的国家,王室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民众的表率,所以英国王室的规矩也是极多的,他们的生活方式终究还是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女王的一天
白金汉宫的女主人
马和狗,休闲时光
没有护照的人

第八章 大家长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温莎家族的一家之长。身为王室,温莎家族成员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民众的强烈关注。查尔斯与戴安娜、卡米拉,威廉与凯特爱得轰轰烈烈。身为温莎家族的大家长,伊丽莎白心中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女王与丈夫
王储查尔斯
破灭的世纪童话
王妃之死
金童玉女
难念的经

后记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