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020424
  • 作      者:
    封嘉延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张谔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美术活动家。《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叙 述了张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足迹。
  他是一个画笔不辍、作品多产的漫画家。现从1933年 以来的多种进步的报刊杂志上已收集到的 张谔的漫画作品就有400余件。他的漫画作品不仅记 录了时代的风风雨雨,更饱含了张谔为艺 术奔波操劳、呕心沥血的情怀。他与他的同辈们在有 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冲杀拼搏”,书写了中 国漫画事业的风云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他又和同事 们一起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美术馆的筹建 发展,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地忘我工作,在我国美术 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收 集登载了散落在各处的张谔漫画、篆刻等作品180余 件,照片约50幅,为后人留下 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今天看来,仍有无尽的回 味和隽永的教益。
  《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不仅适合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也适合喜 爱漫画、美术的读者阅读和欣赏。
展开
精彩书摘
  岁月的洪流裹挟着历史的风沙向着远方奔腾而去,潮涨潮落,世间万物倏忽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涌现几多风流人物。
  就在秦汉文化的风云际会之地,有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江苏省宿迁市。这座城市历史绵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便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钟吾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又置下相等县。中国历史上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宿迁人。《史记》中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即为现在的宿迁。时光流转,春秋代序,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下相县更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地理上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地处辽阔平原、土地肥沃、河湖交错,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既得天时地利之便,宿迁自然风光秀美,然而更有文人名士璀若星辰,人文景观数不胜数,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然而在20世纪初,面临内忧外患的大清王朝海上有西方列强叩关,国内爆发此起彼伏的农民运动,在这双重夹击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封建势力摧枯拉朽,夕阳西沉,烽烟四起,帝国的寒冬俨然已经到来。华夏大地上四处酝酿着无声的变革和更新换代。1910年5月20日,苏北城市宿迁县洋河镇上,一户当地素有文名的书香门第张树桐(1873一1957年,字梓琴,号子勤)张秀才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张树桐给他取名为谔,寓意正义直言。张谔母亲共生两男两女,大姐出嫁,二姐5岁病亡,弟弟也在小学时病故早天,所以张谔就成为了这个封建家规森严的大院里唯一的孩子。张谔的祖父是清朝的私塾先生,一生专心治学,无意仕途,家境贫寒。
  到了父亲这一辈,张树桐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在祖父的培育下终于搭上了科举的末班车,考上了清廷的秀才贡生。然而在那个家国动荡、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人的孔孟之道、治国经纬却只能转化为哀民生之多艰的一声叹息。于是乎,在张谔的身上,似乎倾注了张树桐对这个家族、这个国家全部的希冀与盼望。
  1898年,年轻的光绪帝踌躇满志,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启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风潮,决意以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来挽救这个日薄西山的庞大帝国。这次改良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选派全国优秀学生留洋出国,学习实业,以堪大用。因此,宿迁县分配到3个留学日本的名额。
  但当时出现了这么几种情况,宿迁城内家庭充裕的读书人,要么怕远涉重洋回不来,要么传统文化观念深种,怕剪了辫子成了“假洋鬼子”,所以几乎没有人响应留洋海外的号召。
  但这一消息却像一颗石子,在沉寂的张家大院却荡起了一层微澜。张树桐之前因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中清朝海军史无前例的惨败,更加上对清廷与列强签订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深感愤懑,遂让张树桐放弃了继续走仕途经济这条路的念头,一直赋闲在家郁郁不得志。
  这下顿生海外游历一番的念头,于是张树桐与同乡沈薪萍(后被国民政府誉为教育界的楷模)约好,结伴东渡日本,并顺利考入了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教育专业。不久,这群海外有志的年轻人共同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三年学期满后毕业回国,张树桐担任了南京《中华民族》的主笔和《宿迁民报》的主编,将他在海外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章报纸,积极宣传民族大义和民主革命,并著有《卢梭魂说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启蒙思想。张树桐始终认为,读书人应当具备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教育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就该读书人自己办。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他一生省吃俭用,在1922年创办了宿迁县“怀仁高级小学”,第二年又扩充为“怀仁高级中学”,在他的学校里,他首开运用西式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先河,一改封建几千年来私塾教学的刻板腐朽,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当地有名的爱国教育家。
  时光轮转,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抗战期间,当地的日伪军看中了张树桐在宿迁德高望重的影响力,想利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人心,没想到张树桐对此嗤之以鼻,拂袖而去回到家乡清贫度日,选择成为了一名穷教书先生。1949年以后,张树桐依然坚持发挥余热,担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为新中国的文化工作殚精竭虑,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
  追求真理,勤奋实干,将国家命运和家族命运紧紧系于一身,便是张谔父亲张树桐一生真实的写照。
  说到张家的这棵独苗,望子成龙自古以来就是父母的心愿。在张家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耕读世家,眼下就张谔这么一个孩子,张树桐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处处从严要求张谔,希望能把张谔培养成于国于民都能派上大用场的人。鉴于张树桐深厚的儒学功底,张谔8岁起就在父亲自己开办的学校里诵读四书五经。但是那时候的张谔毕竟只是个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对之乎者也的八股经文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非常贪玩,有时甚至逃学。但没有想到的是,年幼的张谔竟然表现出对画画极大的兴趣,于是乎,在练字簿上,在诸子百家文上,纷纷出现了张谔用稚嫩的笔迹描摹的风景、人物画像。到了初中,张谔仍然对学业丝毫不上心,兴趣广泛的少年又迷上了篆刻,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刻石头上,自然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最差的。
  ……
展开
目录
序一 范迪安
序二 梁江
书香门第叛逆少年
彷徨苦闷的“多余人”
蜕变新生
与漫画结缘挥笔上阵
《新华日报》的新鲜血液
延安的峥嵘岁月
美术新征程上的孺子牛
为创建美术馆呕心沥血
关注热爱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
一生热爱篆刻刀刀倾注心血
回首来时路音容永存
附录
张谔年谱
张谔素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