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通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58348
  • 作      者:
    陈恭禄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人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通史》是陈恭禄先生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
  《中国通史》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中国通史》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本书现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陈恭禄先生的《中国通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刨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至少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
  

  ★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作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陈著既不搞思想先行,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有叙有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
  
  ★这是一部有见识,没有意识形态框子的中国通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我中年以后读书,主要不是看什么书,而是看书是谁写的。陈恭禄先生的书,我每见必读,因为我敬佩陈先生这个人。
  ——厦门大学教授谢泳
展开
精彩书摘
  周之先祖  周在西方,战国时人称其始祖后稷,服事虞夏,而周人所言则与之异。《诗?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此为关于后稷之最早故事。鲁为后稷之后,亦有传说。《鲁颂?閟宫》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就诗人歌咏之故事而论,姜嫄为最早之人类,后稷之生,乃上帝之命。《閟宫》且称: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是明言其有天下矣。诗人称后稷教民稼穑,实则稼穑为逐渐改进之事业,种殖黍稻,决非一时所能发明,或为一人教民之功。就其名称而论,后为尊称,稷指稼穑有功。后人言其名弃,乃附会诗人之故事而成,故事同于神话,为一传说而已。
  《周本纪》称弃至文王共十五世,其说颇有疑问。周人歌咏其显赫之先祖,一、为公刘。公刘勤于农事,积聚多而武力强,迁居于京,于是疆土益广,军力益强。二、大王。大王一称古公,亶父则为其名。诗人言其迁岐,疆理经界,授民耕地,设官治之,更作宗庙宫室。《孟子》言其迁峻,系避狄人之祸,不合于诗人所咏之事实。《閟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则较合于当时之情状。大王为杰出之英王,故诗人称为后稷之孙。王为强大国君之尊称,大王乃其自称也。《周本纪》言王有三子,而爱其少子季历。三、王季。季即季历,继父嗣位。诗人歌咏之词,备极赞美,然未有具体之事实,且涉夸大,当不能视为实录。周至王季,基础益固,则为事实。
  文王   文王名昌,为周伟大之国君,亦儒家之圣王。文王为其在世之尊称,周能克商,多其经营之力。诗人歌咏文王,尽为赞美之辞,称其家庭生活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言其圣德化民,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思想之所本。文王节俭勤劳,爱恤人民,其妻为商之贵族。《周书》记其臣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而为后世盛称之太公望,则未提及。太公故事,杂有后人附会之说也。诗人言文王武功,则为伐密、伐崇。后人称密在安定阴密县,崇在丰镐之间。文王所伐之国,据古书所记不止二国,而诗人独以崇、密为言,二国强大,为周敌国,盖无可疑。于是周地益广而兵力益强。诗人称为“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四方无敢侮周,皆其明证。商周之关系,时而互相为寇,时而和亲,后世盛称文王事殷,盖本于儒家之说。附会者更言纣囚文王于羑里,周臣求美女、良马、奇物以献纣,纣乃赦之。文王在位五十年,及死,诗人以为灵在上帝左右,尚能降福于子孙。
  周强之原因   周人旧居之地,盖在泾渭上流。二水含有大量泥沙,淀积为关中平原,周人自上流逐渐移居于平原,旧地不敷分配,新地生产力强,为其迁居之主因。免受戎狄之患,或亦与之有关。其新居之流域,高大之终南山雄立于南,为其天然屏障。其西亦高山重叠,北为荒凉之高原。惟东地势平垣,周人向东发展,乃受天然环境之影响。周人利用地形,防守要害,则敌人不易侵入。人民安居,则户口增加,而国势益强。其邻为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周人与之作战,风俗习惯盖与之相近。周人善于乘马,《诗》《易》皆有明文,若进而用以作战,商人乃非其敌。周人称商为“大邦”,而自称“小邦”,小邦能与大邦相抗,此为其一因素。
  武王伐商   周至文王,四方无敢侮之。文王没,而子发立,是为武王。其任用之大臣,皆先朝所遗,政治当遵守遗规。其统治期内之大事,首推伐商。《孟子》所引逸书称,武王伐纣,乃商不肯臣服于周,而周欲有其人民也。强弱相处,弱者非臣于强者,常为其所并,逸书所言,盖为事实。《周本纪》所言伐商之经过,则为神话故事,略称:武王东观兵于盟津,载文王木主,誓众渡河。白鱼跃入王舟,王以之祭。既渡,有火化为赤乌,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于盟津,武王以天命未归而还师。后二年,复起兵伐纣,师渡盟津,诸侯咸会,大军北趋商都,经过之地及途中有无拒抗,皆不可知。纣闻敌至,起兵迎战,诗人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战地则为牧野。牧野距商都尚远,所在则不可知。《周本纪》言商兵七十万,恐不可能。两军激战,商人死伤惨重,致有“血流漂杵”之传说,商兵既败,纣自焚死。
  周公东征   武王一战胜商,而商为东方大国,人民犹众,追念其先王之德,不欲臣服于周,纣子武庚治之,《史记》称:武王使二弟相殷,即后世所称监也。周在东方,尚未巩固其地位,而武王忽婴疾病,周人为之不安。其弟周公旦祷神,乞以身代,终不能救其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践天子位,朝诸侯。盖当多难之时,非如此不足以应付事变,而安定人心也。东方果有叛乱,《周书?金滕》称:监传布流言,而《大诰》所记之事实,则与之异。商人居于主动地位,谋欲利用事机,恢复其旧有之优越势力,则无可疑。周人颇为惊惶,可于《大诰》见得一二。《大诰》系王诰友邦君及臣下之辞,数言殷为乱,则商人当为祸乱之主体。殷人轻视周邦,若不征伐将为大祸,乃洞悉利害之言。王反复言天佐周,卜无不吉,并欲诸侯臣工出卒助战,以此乱为大艰、大戾,而以全力作战也。周公出兵东征;战士历三寒暑始得西归。其作战方略、主要战役及并灭之国,多不可知。无论如何,其战败殷人,杀其领袖,灭其与国,则为确定之事实。于是周在东方之政治地位巩固,并以新得之地,分其功臣子弟。克殷与东征为古代大事,而距今若干年,竟不可确知。
  封建制度  殷人一再战败,而人数犹众。周政治家筹办善后问题:一、为分化殷众;一为采行封建制。二者有相互辅行之关系,兹略言之于下。周以一部分土地人民分封微子。微子名启,为商王乙之长子。其国名宋,为其先王旧居之地。新封之国尚有鲁、卫等。鲁旧为商地,时为奄国,为周公所灭。卫为商之根据地,左氏定公四年传称:周以殷民六族归鲁节制,又以殷民七族归卫。鲁卫皆为商地,人民当为殷人,此足以分化殷人之势力。成王经营洛邑,徙殷人于洛,欲其奔走服役,然犹患其不服,一再诰说殷人,天命归周,且曰“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此《周书?多方》所记之辞,王意待遇殷人宽厚已极,而殷人犹不悔改者,将即殛之。总之殷人与周战败而死者,数当不少。生者或徙于他地,或分属各国,其势涣散而统治者又可严罚其抗命之人,使之畏惧。殷人渐而屈服,为周人用矣。彝铭称“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则其一例。
  ……
展开
目录
代序章开沅
自序

第一篇
我国地理及其影响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渐开拓——谬误之实例——自然区域——河流——土壤与气候——矿产——治乱之一解释——耕地之估计——地理与职业——地理与政治——对外观念——经济情状——建设路径

第二篇
史前社会
史前之说明——老北京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体质——推定年代之标准——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名之由来——先祖——汤之故事——大甲——祖乙——盘庚——武丁——商季诸王——纣之故事——王之威权——传位制——官制——疆域——邻国——生活情状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强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封建制度——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东方——东南夷——社会情状

第五篇
东周
王之地位——五国疆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楚之争——晋悼公——弭兵之会——小国担负之一斑

第六篇
东周(续前)
大夫专政——公孙侨——楚灵王——晋宋诸国-吴之兴亡——越之崛兴——文化区域之扩大——封建之破坏——享受之不平——战争情状之一斑——农民之苦——工商——社会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战国
战国——三国之疆域——变法之趋势——魏文侯——韩昭侯、吴起相楚——商鞅之变法——田氏篡齐——燕之形势——中央集权——称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开拓

第八篇
战国(续前)
秦惠王——齐之强大——合从——连横——秦昭王——养客之风气——列国之情状——秦灭六国——文化区域——武备之进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学艺
学艺之发达——孔子略传——孔子学说——子思——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法家——文学

第十篇

始皇为人——皇帝之尊严——官制——疆域——关中之经营——驰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宁人民——北筑长城——南征——兴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第十七篇
第十八篇
第十九篇
第二十篇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