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秋季。
绿林军分兵之后,新市兵一部途经南阳,进攻随县,平林的豪强也举兵响应,成为绿林军的第三路部队。此时南阳骚动,地方上的英雄豪杰跃跃欲试,最先策划起兵者是宛城的大姓李通。
李通家境富裕,世代从事商业贸易,名闻遐迩。
他的父亲李守在朝廷担任宗卿师之职,管理宗室事务。李守爱好星历谶记,曾向李通讲解过一条重要的谶文:“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意指汉家复兴指日可待,而李氏家族也当成为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年轻的李通对这条谶文十分重视,牢记在心。
在两汉之交,星历谶记是君王、政客和野心家们十分重视的神秘之物,争霸天下者都把图谶符命视为天意。普通民众对这些异象、奇迹、神话、图符的迷信,助长了这股妖风的盛行,使星象图符之学久盛不衰。
当时社会动乱,百姓多怨,李通也辞去了南郡巫县的县丞职务,闲居家中,暗察四方动静。李通的堂弟李轶是个好事之人,很有心计,暗知李通有举事之意,遂向他推荐了刘縯、刘秀兄弟:“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刘縯字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李通笑道:“正合我意。” 正巧刘秀这时也在宛城。原来刘绩的宾客因抢劫他人而遭到官府的追捕,刘缤兄弟受到牵连,刘秀遂至新野邓晨家中暂时躲避,又顺便到宛城去卖一批粮谷。李通得知刘秀的行踪之后,立即让李轶找到刘秀,请求一晤。刘秀起初还以为李通之邀是士君子同道相慕,去去无妨。但转念一想又生疑窦:先前李通有个略通医术的同母弟,因得罪了刘缜而被杀死。现在李通真能捐弃前嫌,既往不咎么?盛情难却,刘秀最后还是决定接受邀请,登门拜访。为防备不测,他又在怀里藏了一把短刀。
这时李通正病卧家中,见刘秀到来,力疾盛迎。
一番言语,两人相见恨晚,畅谈了整整一天。握手之际,李通无意之间碰到了刘秀藏在怀中的短刀,不由惊讶:“一何武也!”刘秀十分尴尬,只得说明缘由。
随着交谈的深入,话题转向那条“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李通单刀直人,鼓励刘秀担当大任。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大胆主张,事事谨慎的刘秀自然表示不敢当,一再推却。然而李通反复陈说,出情人理,使刘秀陷入沉思。个人的经历,南阳宗室的遭遇,长安游学中的见闻,天下动荡的形势,许多的人和事都在刘秀的脑际瞬间闪过。多年以来,刘秀心中的志向就像灰烬下的暗火,始终在深处燃烧,如今忽然遇到了一阵大风,它又变成了一团火焰。而自己的兄长刘缜亦素结宾客,必举大事,不如趁此机会与李氏兄弟共同起事。
为了证明李通的诚意,刘秀又询问他如何安排在长安当官的父亲李守,李通当即回答:“已自有度矣。”随后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计划。刘秀在三思之后终于确信李通的决心和胆略,决定与李通兄弟共举义旗,同谋大业。
他们一起拟定了起义的计划:在九月立秋都试日,即检阅郡国部队的那一天,劫持郡守,号令大众,发动起义;刘秀和李轶迅速回舂陵,举兵响应;同时派李通的侄儿李季前往长安,通知李守脱身。
李通并不是思维缜密的组织者,他的豪情多于理智,冲动多于谋略,他低估了起义计划的巨大风险。
他们的计划要三方同时成功,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危险在等着他们。
起义计划通过刘秀迅速传达给了舂陵的刘绩。慷慨任气、抱负远大的刘縯在获悉宛城的计划之后,立即召集地方上的大姓豪强,一同策划起事。席上刘绩激昂陈辞:“壬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夭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在座之士纷纷赞同。于是一起商定计划如下:邓晨在新野起兵;刘秀和李轶返回宛城,与李通一起行动;刘縯在舂陵率领宗室子弟起事。
李通原定于立秋起兵的计划果然流产。前往长安报信的李季不料在半道上病死,而在长安的李守也暗中知道了宛城的密谋,他自知难以出城,遂向朝廷自首,被捕入狱。与此同时,李通的起义计划也被南阳官府探知,官兵大肆搜捕密谋反叛者,李通只得落荒而走。王莽接到南阳官府的报告之后,下令杀死李守,并派兵残杀了李守在长安的所有家属。南阳的官兵也大开杀戒,杀害了李通的兄弟、宗亲六十四人,焚尸扬灰,以泄忿示威。南阳顿时陷人了恐怖之中。
宛城的腥风血雨使舂陵笼上了阴影,形势对刘绩兄弟十分不利。宗室子弟恐惧异常,皆欲逃亡藏匿,并纷纷责怪刘縯:“伯升害我!”就在人心动摇之时,刘秀头顶武冠,身着绛色将军服,突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众人不由惊讶:“谨厚者亦复为之!”懦者思奋,宗室子弟的不安情绪稍稍得以稳定。刘秀平日给人留下的忠厚印象,此时变成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