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视窗你我他:王童·名人访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63844
  • 作      者:
    王童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童,曾任《戏剧电影报》、《信报》主编助理、主任记者、社长助理及评论版主编,现为《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助理兼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其中中篇小说《美国隐形眼镜》获2001年中国小说学会文学排行榜中篇第七名。中篇小说《缰绳下的云和海》被评论家列为2004年最具阅读价值小说。散文《雨中的女人》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评论《从北京文学的发展探索文明期刊的出路》获第二届北京市文联理论创作三等奖,还有一些摄影作品散见于《中国摄影家》、《人民日报》等各报刊,摄影作品《异化的人》入选日本中国写真文化交流协会展,并收入在该影册。出版有《名人聚焦》、《好莱坞探秘》等杂书。担任编辑工作编发的优秀作品分获过《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连续四届《北京文学》奖折桂;中国小说学会文学排行榜连续三年的中短篇首名。编发的中篇小说《心爱的树》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第一名并获责编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同这些人的交谈中,我承认话语本身会刺激,一些人的灵感与思想,但面对那些突如其来涌现出,的思想与灵感,你要有知识上的准备。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听到那些人,发自肺腑的真实声音的话,我们的思维也许就不会那么平庸了。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有趣的是,采访者王童在提问与追问之外,忽而反主为客,忽而反客为主,持续向受访者提出诘问与反问,以致成为无可名状的对话,甚至论辩——采访者需要持有观点与立场吗?这里王童并不隐晦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观点。在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访谈里,王童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的文学艺术观念的探讨上,更是渗透着一些对艺术创作空间拓展的渴望、对僵化、故步自封状态的批判。有些访谈,王童往往追问得对方下不来台。但据说,一些被采访者却非常认同他的这些论点并加以引用。
  ——陈丹青
展开
精彩书摘
  王童:现在有些作品中对皇权进行一种肯定,你认为这是有害呢还是有益?陈凯歌:有些戏不自觉地对皇权进行一种肯定,主要还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说的,不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判断,主要还是牵扯到改革、变法、新政这么一些社会问题的映照,所以我说我拍这个戏不是要重复一些历史教科书上讲的东西。你说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它只是知识界一些人士发现的,至于说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这就又回到那个老话题上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王童:你拍的影片我大多都看过。给我的感觉是,你那种文化与历史底蕴的长处是无处不在的。但有些地方总有些疙瘩,看上去不顺畅,而且你也急干想直白地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而不是渗透进去。当然,我本人还是能够接受的,但这些毛病我也能感觉到的。包括媒体,对你的风格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述,有人说陈凯歌从《霸王别姬》之后失去了他原有的风格,也有一种说法恰恰相反,认为从该片之后,陈凯歌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成熟了,你自己怎么看?陈凯歌:简单来说,每个导演都想进步,每个导演都想接触一个富有挑战的题材而把它做得更好。拿我自己来说,我自从从事电影导演以来,一直感觉到在中国影坛出现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只习惯接受某种特定类型模式的结果。你比如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模式化是很重的,几乎看不出什么个人风格的东西。而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作品的个人风格应该是越来越鲜明了,这样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影片。我是这么看的,影片的故事走向决定了一部影片的风格。
  我不可能用《霸王别姬》的方法去拍《黄土地》,因它在这两个故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举例来说好莱坞的影片模式化是很重的,非好即坏、非坏即好,要么就是英雄、要么就是强盗。但我自己认为电影所做的事情比这远远要多。如果要是从商业操作的角度来说,你完全可以不这么拍。王童:像《黄土地》那个时候的影片,人物似乎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影片所强调的画面的构图与音响这些电影元素的东西,到了《大阅兵》,也是在强调那种造型的力量,这样的影片价值自不必说了,包括《孩子王》在内,也都有这种倾向。后来你影片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是怎么考虑的?陈凯歌:一个导演应该尝试去拍不同的东西。有一点我和你的看法不同。我觉得《黄土地》里人物轮廓还是比较清楚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结结实实的,在我拍摄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这些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但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你很难把它拍成一部好莱坞式的影片。
  ……
展开
目录

影视篇
老舍的传人——刘恒
张艺谋:电影依靠文学的兴盛而强大
冯小刚:嫁接一段新路继续前行
陈凯歌:我不仅仅是忏悔
葛优:演出生活来
姜文:我最不认识的人就是我自己
巩俐:拍电影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
人称“拼命三郎”的冯小宁
冯小刚“光环”下的徐帆
赵本山:苦涩的笑
张元访谈:平静是必须打破的
张暖昕:逝去的银幕之光
李瑞英坦言
清澈的李修平

文学篇
铁凝:文学要给人以温暖
正反莫言:我就是一写小说的
雷达:文学必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王朔在线
用音乐思考小说的刘索拉
思维在滑翔的徐坤
青春的王蒙
莫拉维亚:只要精神年轻就会永远年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