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外交家与战争:顾维钧的外交理念及外交技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4089
  • 作      者:
    高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从研究内容上看,该书具有前沿性,迄今为止尚没有人从外交与政治的角度集中对于该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索与研究;该书对世界政治、国际公法、外交学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外事部门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既有国内视角,也有国外视角,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前沿性与现实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高克,1958年出生于上海。曾留学日本,国际公法硕士、法学•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国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国家战略、日本政治、顾维钧外交思想。译作:《漂流的日本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民国建立至1949年之前,顾维钧在外交上、法律实务上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是民国建立直至1949年之前的一座丰碑。当代是昨天的继续。在今天,尽管和平是主流,但是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世间,消除战争,寻求和平,是政治家、外交家乃至芸芸众生的良好诉愿。该书截取顾维钧外交生涯中参加国联李顿调查团的重要经历为全书骨干,上溯顾维钧初涉外交和参加“巴黎和会”,下及“七七事变”后中国战时外交政策的转变,想以此探索政治与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意义,行文中穿插一些外交细节、外交花絮。与此同时,阐明顾维钧的外交理念及外交策略,对顾维钧在外交中的作用作了客观的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外交家与战争:顾维钧的外交理念及外交技巧》:
  有“外交斗士”之称的蒋廷黻,也积极主张按条约和平解决“九一八事变”外交问题。他在《东北问题的背景及其解决方法》中,认为这次中日事件的解决,除中国能以武力将日本人逐出东北外,非以妥协方式与商议不可。解决的原则:中日两国在东北经济上采取共存共荣,但日本须放弃军事上政治上的特殊权。张宗绂在《中国外交政策》中,认为中国未来的外交策略,应分四个时期循序渐进:第一期与各国妥协,尤其与日本妥协最重要,藉以排除外力的障碍,组成强有力的统一政府;第二期继续与各国妥协,务求集中全力,努力建设,充备实力,以达到能有单独战胜日本的把握;第三期运用外交手腕孤立日本,使得未来的中日战争中,他国不援助日本;第四期驱逐日本势力于境外,必要时诉诸武力,以恢复我四万万炎黄子孙在东亚与世界上应得的地位。胡适一直主张外交交涉,以待各种情势的转变。他建议政府当局接受日本在国联提出的五项基本原则,进行交涉。他撰文支持《大公报》主张根据日本五项原则交涉的社论,反对不负责任地倡议战争,反对孤注一掷的作战。他的主张自然和蒋廷黻、丁文江等人一样,最初的考虑是当时中国的国力不堪一战,还考虑到国际形势,相信只要继续维持交涉,多争取一些时间,国际情势会向中国有利的方面转变,日本也可能在国际形势的转变中知所醒悟,进而改变其侵略中国的政策。
  与此同时,抵抗派论者,一时受到了国内舆论的赞扬。其中消极抵抗派以梁漱溟为代表,主张非暴力主义,认为用势力去抵抗侵略我们的国家,是很卑贱的事,西洋文明已到末路,快要崩溃,日本无论如何不能避免社会革命,其国家命运可想而知。他还认为近代战争乃工业科学的比较,谁的原料充足,工业进步迅速,谁即占上风,能打胜战,而中国实无办法,既无国防与军备,对外打胜战是谈不到的,因此主张中国自救之方,宜向反武力方向走。积极抵抗派的主张为全国人民大多数的主张,即主张对日作战。他们认为,要保全中国的存在,挽救民族的灭亡,非对日作战不可,作战可以引起国际上的援助,改造民族的精神,削弱内部的纠纷,保持一国的国格。当时,罗隆基、王造时、陈启文、龚德柏、白眉初、汪精卫等都持“即时抗日”的主张。罗隆基的《枪口朝外,不可对内》文章,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
  反帝派论者,主要代表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论点,主张联合世界弱小民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是由各种矛盾激化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论点,集中了该派的主张。他在《此次抗日救国运动的康庄大道》一文中,认为要对日宣战,要实现民族革命战争,要以革命的民众政权代替反革命的国民党政权,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持久战。
  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到10月下旬短短一个月中,中国的反日舆论日益高涨。当时各地报纸,以及一些外文报纸,都揭露日本的阴谋,呼吁友邦对日本的侵略野心予以公平的判断,对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予以抨击,号召国民面对国难团结一致,要求政府迅速采取外交、军事上决断,以抵抗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舆论鼎沸的蒋介石,却有他独特的理论,即众所周知的“安内攘外论”。蒋介石认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地形成了一种军事理论,即“总力战论”的观点。根据这一理论,日本自一战后已在军事、政治、教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已经完成了战争准备体制,而中国却没有这种准备。
  ……
展开
目录

序  唐振常
序  陈健
序  吴寄南
前言
导论:中国的危机
第一章 二十四岁的青年外交官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外交
第三章 在国联李顿调查团
第四章 沸腾的国联(一)
第五章 沸腾的国联(二)
第六章《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第七章《塘沽停战协定》以后
第八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处理的国际外交》
第九章 《对中国和平与世界和平的期望》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