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经济史学》:
第二节 1912~1927年中国经济史学萌芽后的初步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萌芽后,直到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才迎来了第一次研究高潮,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研究高潮中初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史学萌芽后直至学科初步形成这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它直接推动了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史热潮的形成,这一段时间既是中国经济史学萌芽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史学形成的前奏曲。辛亥革命以后,有关中国专题经济史、部门经济史的著作逐渐增多,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术界一般注重探讨与中国经济史学科萌芽及初步形成有关的问题,而对中国经济史学萌芽后至学科初步形成前这段时间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关的成果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史学研究较多的首推虞和平。他对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取得的成绩评价是较高的,他认为1914~1927年应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经济史学科是否在这一阶段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在中国经济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节将从1912~1927年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具体成果、研究特点、学术贡献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对其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1912~1927年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具体成果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热潮,一系列经济法规、律例出台。从1912~1926年,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新式银行为代表的民族金融业逐渐兴起。由于革命和现实的需要,中国经济史学迎来了萌芽后的初步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世纪初零星出现的财政金融史、田赋史、田制史、商业史等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出版了一大批相关的著作。
金融史方面的研究,最早的开创性成果是1915年《大清银行始末记》出版。大清银行原名户部银行,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业务趋于停顿。民国政府在大清银行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中国银行,同时对大清银行进行整顿清理,形成了这册《大清银行始末记》。全书286页,对大清银行的成立和经营情况有详细说明,对研究中国银行史、金融史有重要意义。1919年,留学日本的周葆銮出版《中华银行史》,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银行史著作。该书将当时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特种银行、实业银行、地方银行、储蓄银行、一般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别加以叙述。这本书的特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记事实,不加论断。”①这也是《大清银行始末记》的特点。当时的银行著作,尚处于描述银行一般状况的草创阶段,缺乏对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事物的探索,也未对整个银行业做总结性的分析与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