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修行初渡头
南怀瑾先生说,佛在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其实,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就是好好照应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打坐与参禅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禅就是禅,无形无象,只能用心体悟。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人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开悟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净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
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马祖道一禅师的三个得意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和南泉普愿,兴致勃勃地跟随师父一同赏月。
马祖道一禅师问三位弟子道:“你们看此境如何?”
西堂智藏答道:“依我看,此时正好焚香以讲经说法供佛。”
百丈怀海答道:“照我说呀,此时正是参禅打坐的好时机。”
南泉普愿默而不答,拂袖便走。
于是,马祖道一禅师赞叹道:“经入藏,禅归海,唯有南泉普愿独超物外。”
马祖道一禅师借赏月时的心境,让三位弟子领悟禅法要旨,西堂智藏迷于对经典的讲解,百丈怀海执着于对禅的修行,只有南泉普愿不迷执一切法相,独超物外,达到了精神的绝对无碍。后来,三位弟子相继开悟,成为著名禅师而各自分化一方,弘扬禅法。
其实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说不说佛,而是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心是修行的渡头,生命之舟停靠在那里。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
——唐·龟山正原
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南怀瑾先生在讲《金刚经》“第十品”经文之前,先讲了一下庄严净土。他说,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她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并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的清凉,但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才能够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盘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法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白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师的境界就在于他有一颗随咸随淡的心,一个人的心灵达到了不随外物而转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了。
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作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老和尚问小和尚:“风吹旗飘,你说是风动呢还是旗在动?”小和尚回答道:“是风在动。” 老和尚摇摇头,小和尚又说:“那么是旗在动。”老和尚又摇摇头说:“是你的心在动。”
事物是随自己的意愿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不是说事物本质上的改变,而是在对待事物时,我们最初总是先以主观去判断事物的好坏。美丽和丑陋全在于我们心中的映射,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的心在动。外界的嘈杂是因为你心中有嘈杂。
在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你若保留了一片清净的心地,你就拥有了一颗充实稳妥的心。像弘一法师一样,人生咸淡两由之。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
展开
——《海南日报》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
——书法家王国平
★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
——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
——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
——历史学家许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