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都市乡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积累与市民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92715
  • 作      者:
    王兴周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兴周,四川遂宁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1993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1998年1月-6月于香港中文大学进修,2009年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研究10多项,独立及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内容围绕一个学术使命(社会学中国化)、两个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和中国社会思想)、三个研究专题(城市性、先秦社会秩序思想和研究方法中国化)展开。
展开
内容介绍
  《都市乡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积累与市民化》提出了全面的人的城市化思路,为城市性理论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案例。
  《都市乡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积累与市民化》在系统梳理“人的城市化”“农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现代性”“城市性不足”“都市乡民”“内卷化”等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中国都市乡民问题的现状、性质、风险都进行了探讨;同时以农民工为例对新市民社会交往内卷化问题进行了验证。《都市乡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积累与市民化》就新市民如何融入城市、都市乡民问题如何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都市乡民的终结:新市民城市性积累与市民化》可供关注城市化、城市性、市民化问题的学者和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流动人口”是和“常住人口”对应的一个概念,更多用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户籍管理,学术界也长期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本书认为,用这一概念指称进城农民更不合适:首先,“流动人口”虽然以进城农民为主体,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市民”,只不过是在现住地以外的城市出生和成长,不属于“乡民”的范畴;其次,“流动人口”强调人口的流动性特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进城农民受限于国家制度和政策确实流动性很强,属于“流动农民”,但近年来流动农民的流动性已经明显减弱,越来越趋近于“常住人口”,国家户籍管理也已经开始区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原来的“流动农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统计到“常住人口”范围;另外,失地农民显然既不是农民工,又不是流动人口。

“城市新移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研究新视角,这一概念能够很好地包容农民工(劳务移民)、农民工以外的其他进城农民(投资移民、智力移民、创业移民、团聚移民等),而且有关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排斥等方面的研究对本书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但是,和“流动人口”概念一样,“城市新移民”包含了进城农民以外的人群,包括城际移民甚至国际移民;另外,“城市新移民”不能很有说服力地包容“失地农民”群体。

  “新市民”这一概念比“农民工”一词出现时间更早。通过在中国知网“期刊”部分进行搜索,可以找到700条与“新市民”有关的文献,其中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0年,是一篇文学界研究《牡丹亭》的论文,其中提到“新市民”概念,指明朝中叶后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产生而兴起的新市民阶层(张贤蓉,1980)。后来又有学者(林发茂,1985)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角度,提出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市民。早在1986年,吴克强、郑涛(1986)就将大批涌进城市受聘为合同工或合同制工人的脸色黝黑、操着乡音的农村青年称为“新市民”,并说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并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不过,其后几年有几篇涉及“新市民”概念的论文(叶建华,1992;曾广灿等,1992;吴福辉,1994;彭云,1994)均出自文学界。到了1995年终于又有学者将进城农民与“新市民”概念联系起来,梁夏(1995)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组织流动,提议成立“新市民城发展公司”,在城市非繁华地段建立“新市民城”,作为农民工招聘、培训、职业介绍、居住提供、生活服务等综合基地。俞德鹏(1995a,1995b,1998)针对户籍制度改革困境,提议实行“新市民制度”,并解释“新市民”有别于计划体制下的非农业户口“旧市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城市居民,在就业、报酬、居住、迁移、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各方面完全自由平等,并提议逐步将城市原来的“旧市民”转化为“新市民”,而农民一旦进城就业定居就享受新市民待遇,平等享受各项新市民的权益和待遇。这是迄今最早的与都市乡民有关的新市民定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背景、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主要内容简介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定性研究
四、抽样方法
五、调查实施及质量控制
六、样本规模及结构

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二节 乡土社会解体后农民如何终结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如何以人为中心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结构性矛盾
第五节 从农民、农民工到新市民

第三章 都市乡民:新市民城市融入的必经阶段
第一节 “城市性”概念界定
第二节 都市乡民概念及其由来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乡民群体
一、失地农民与城中村
二、流动人口聚居区
三、建筑业农民工
四、“宿舍劳动体制”农民工
第四节 都市乡民群体的性质和命运
一、“毒瘤”论
二、功能论
三、控制论
四、三元社会结构理论
第五节 都市乡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性社会群体

第四章 中国新市民的“乡民性”特征
第一节 隔离性、乡村性的居住生活模式
第二节 内向性、初级性的社会交往模式
第三节 矛盾性、模糊性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四节 封闭性、选择性的城市社会融入
第五节 持续性、频繁性的乡村社会联系

第五章 内卷化:新市民城市化停滞的陷阱
第一节 内卷化理论及其由来
第二节 “内卷化”概念及其测量
第三节 “农民工社会交往内卷化”检验方案
第四节 “农民工社会交往内卷化”检验结果
一、农民工社会交往发展曲线
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节 刚性约束:都市乡民生活方式
一、农民工社会交往内卷化曲线具有“伸平”特征
二、农民工社会交往模式的“刚性约束”是都市乡民生活方式
三、全面性人的城市化是农民工社会交往“去内卷化”的根本出路

第六章 城市性积累:都市乡民终结之路
第一节 城市性积累的影响因素假设
第二节 “城市性”测量指标体系
第三节 新市民“城市性”描述性统计结果
第四节 新市民“城市性”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新市民居住生活模式影响因素
二、新市民社会交往模式影响因素
三、新市民社会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四、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入影响因素
五、新市民乡村社会联系影响因素
第五节 新市民城市性积累动力机制
一、城市规模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二、人力资本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三、收入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四、民族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五、进城时间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六、居留城市数量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七、职业对新市民城市性积累的影响

第七章 新市民城市融入及相关政府职能
第一节 新市民城市融入路径
第二节 新市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政府缺位问题
一、政府在新市民社会支持方面作用非常有限
二、多数新市民反映政府失职
三、新市民对政府部门人员评价不高
四、新市民有不愉快的经历
第三节 新市民对政府的期望及相关政策思考
一、信息咨询服务
二、消除歧视,提高地位
三、新市民教育
四、成立专门机构
五、组织社区活动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主要研究结论
一、都市乡民已经成为一个显性化的社会问题
二、抽样调查数据证实了中国都市乡民问题的客观存在
三、“农民工社会交往内卷化”命题得到证实
四、从城市性影响因素可以寻找到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动力
五、城市政府应该承担新市民管理和服务的职责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一、新市民城市性发展水平的测量有明显欠缺
二、都市乡民的生成机制尚未完全厘清
三、基于“都市乡民终结”的市民化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