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铁纪铁流:1921-194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5087456
  • 作      者:
    丁宗皓主编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宗皓,男,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高级编辑。现任辽宁日报社总编辑。著有诗歌集《残局》,散文集《阳光照耀七奶》《乡邦札记》,评论集《细若游丝的传统》等,主编《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现辽宁》《1895-1945 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辽宁日报》特别报道组踏上旅程,重新探访从1921年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报道组用了3个月的时间采访,脚步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西、四川、陕西、甘肃等19个省区市的数十个城镇,井冈山、瑞金、遵义、泸定桥、夹金山、延安、西柏坡……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看展馆、探遗迹、访专家、问百姓,党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名、地名,而是青翠山冈上烈士的墓碑,是现代化都市里斑驳的旧居,是无数位普通老人的心底记忆,是仍旧生命力顽强的存在。
  回望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靠严密统一的组织与铁一般的纪律。我们将《铁纪铁流:1921-1949》命名为《铁纪·铁流》,就是要以“纪律”为主轴,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星星之火壮大为钢铁洪流。
  《铁纪铁流:1921-1949》分为五大主题,即铸信仰、建制度、炼忠诚、讲原则与立规矩。每个主题将深入呈现一段历史时期内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与重要事件。梳理党的纪律建设发展脉络,能够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党是如何凭借铁纪锻造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并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的。
  今天,历史的经验依然鲜活地指导着党的建设,依然澎湃地作用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线试读1

 

“红路行思”系列述评之三

鲁迅曾这样形容:那些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

 

这段旅程,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我们的行程是这样的:江西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河南信阳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陕西吴起,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甘肃会宁,三大红军最后会师地。广西兴安,湘江战役发生地。贵州遵义,遵义会议召开地。贵州习水,四渡赤水主战场。四川宝兴,中央红军在这里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虽然旅途短暂无法走过每一处长征中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虽然时空变幻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红军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虽然只从党和军队的纪律建设视角出发去回顾长征无法涵盖全貌,但这两个多月的行程足以让我们有话想说。

 

用生命书写忠诚

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展板上,“浴血阻击”“生死抢渡”“誓死后卫”……这些血红的大字直接跳入眼帘,从形式到内容无一不在形容战争之惨烈。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伤亡最大的一战,1934年11月底,将近3万红军将士血染沙场,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对党和军队的忠诚。

平均每三天一场战斗,每行进300米牺牲一个战士,可以说红军长征所走过的每一步,战士们都在用生命来书写忠诚。

从湘江战役纪念馆走出来,耀眼的阳光刺痛了我们的双眼。灰白色的花岗岩雕塑群的最中央,是年轻的红军战士坚毅的面孔,雕塑群后面高高的台阶之上,是34米高的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雕塑。记者一下子想到了毛泽东的著名词句:“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史料记载,这首词就写在红军渡过湘江之后翻越老山界的路途之上。

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被迫战略转移,湘江血战的重大损失与当时的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决策错误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烈士们用鲜血为党和红军换来了生机,他们就是“赖以拄其间”的刺天之锷。

 

用信念创造奇迹

从遵义前往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战场遗址那天,下着大雨,山路泥泞,连多年往返这条路的当地老司机都不敢往悬崖的边上望。

你怎么能想象许多年前的那个早春,在比这还要崎岖不知多少倍的道路上,红军如何长途往返四渡赤水最终脱离了敌人的铁桶阵?除了靠“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之外,创造四渡赤水这一战争史奇迹的,不正是红军战士们必胜的信心吗?

我们来到宝兴县城那天,已进入5月。艳阳下,老乡还身穿棉袄、戴着棉帽,可见当地的天气变化有多无常。县城就在夹金山的山脚下,抬头就能看到雪山。就在81年前那个夏天里,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衣翻越夹金山,许多人冻死在了雪山之上。

翻越雪山是奇迹,走到雪山脚下的一路拼杀无一不是奇迹,包括过雪山之前刚刚经历的飞夺泸定桥的四天四夜长途奇袭、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一往无前。军旅作家王树增在评价强渡大渡河一战时这样形容:对面的川军只要在桥边架一挺机枪,就应该可以阻挡住这些勇士的前进,所以从军事上无法解释这种战斗的场面。原因只能有一个,红军的英勇无畏让敌人从精神上首先崩溃了。

危机是长征中的常态。可以说,长征的每一次脱险,都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些奇迹靠的只能是必胜的信念。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部队是正义之师,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队伍终将取得胜利,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生命将与一个伟大的事业一起不朽。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被打败!

 

用铁纪打造铁流

进入遵义市区要经过主干道万里路。万里路上有座迎红桥,1935年初,红军经过这座桥进入遵义时,受到了3000余名群众的热情迎接。

遵义的红军街上,当年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多年研究遵义红色历史的黄先荣领着我们在街上穿行,一个个红军在遵义期间严守部队纪律的故事信手拈来。红军两进遵义,加在一起不过十几天的时间,就靠着铁的纪律赢得了群众的由衷爱戴。

铁的纪律赢得百姓,更赢得战斗的胜利。红军渡金沙江,数万人全靠7条小船日夜不停地摆渡。身后是数量庞大的追兵,面前是水流湍急的大河。背水一战古来难,一旦发生混乱,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金沙江畔,没有拥挤,没有慌乱,只有一致的步伐。令行禁止,军令大如天。

“铁流”一词源于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描写苏联红军的著名长篇小说《铁流》,表现的是一群士兵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鲁迅先生评价这部小说表现了“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当我们把“铁流”一词用在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身上,真实的历史显然比作家的文学虚构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

 

微党课

只留下一身军装一个笔记本

时间:2016年5月5日

主讲人:王树增

 

纪律建设对长征胜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从长征中我们能够读到哪些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有益启示?

本期微党课邀请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这位研究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数度重走长征路,为了探寻长征原貌,用了六年时间收集长征资料。2006年,他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长征》。

说长征:视死如归缘于信念

长征是一个解读不完的历史事件,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令我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思索这个国家的前途。

红军的纪律是非常严格的,执行纪律也是非常自觉的,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念和精神。即使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革命面临重大挫折时,红军部队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纪律性。谁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走多远,走多久,但是他们从容不迫地打点行装,军容整齐地踏上征途。每个人都相信他们跟随的是一支了不起的军队,红军必胜。

那个时候的红军可以说是真正的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的对手——国民党的将领,都是有金条的,很多人打仗是为了个人利益。相比之下,整理我军干部遗物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除了一身军装、一个笔记本,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以血战湘江来说,相当多的干部在作战中牺牲,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干部都是成片地牺牲,你为什么惜命呢?人类大同思想、平等理念和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力量是惊人的。从部队的角度讲,虽然社会形态变化了,但遇到像抢险救灾这样的情况,干部还是会冲在前面,“跟我上”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说党纪:政治纪律是首要一条刚性约束

说起党的纪律,首先要统一的就是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我党的最高政治纪律,就是要在政治上和党的宗旨、信仰高度一致,保持信仰的一致和政治品质的纯洁,我们的入党誓词中最后一句话就是“永不叛党”,这是党的纪律的最高要求。只有严格遵守这个纪律要求,全体党员才能坚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拥护中央权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每一个政治集团的理论、信仰都不一样,各个国家的国情也不同,所以我认为每一个政党的政治纪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党的纪律规定,是在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也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纪律要求,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说军纪:牢记我们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

世界上无论哪支军队,都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比如:下级服从上级、坚决服从命令、维护战区百姓生活秩序,只要不是土匪,它都要有这样的规定。

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强大,都必须军纪严明。就拿我们都熟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说吧,据说与清代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所制定的纪律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为什么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在老百姓中享有如此好的口碑呢?因为除了共性的纪律要求以外,我们的军队还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个性,那就是我们的军队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

人民子弟兵的定位意味着我们的胜利来自人民也依靠人民,军队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因此我们的军队在执行群众纪律上才能最坚决、最彻底,也最受人民拥护。


展开
目录

目录:

001│ 序言 浓墨重彩颂铁魂 范卫平

 

第一章★铸信仰

002│ 写在前面 一个信仰一条路

004│ 第一节  主旨 坚定信仰是最高的纪律要求

011│ 第二节  道路 胜利属于经得起考验的共产党人

018│ 第三节  原典 从一大到五大 党章就是铁纪

031│ 第四节  建设 共产党为黄埔军纪奠基

038│ 第五节  先声 中共广东区委率先建“纪委”

044│ 第六节  起点 中纪委前身诞生在武汉都府堤20号

050│ 第七节  先锋 贪图享受别当共产党

057│ 第八节  考验 绝对服从党的一切决议与调遣

064│ 第九节  影像 把信仰的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078│ 第十节  课堂 三大干部学院党纪教学各有特色

085│ 第十一节 众说 三地专家支招党纪教育

092│ 第十二节 海采 心里的为什么在这里有了答案

098│ 第十三节 回声 不能因为我让别人说党的不是

 

第二章★建制度

106│ 写在前面 一声号令一起走

108│ 第一节  主旨 廖家祠堂写下制度建设第一页

115│ 第二节  纪事 党的纪律建设大事记

122│ 第三节  行动 浮桥拆搭十五次 八万红军过于都

106│ 第四节  基础 从三湾开始党支部就是火车头

138│ 第五节  命令 包袱布写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44│ 第六节  旗帜 “我爷爷为什么情愿接受党的改造”

152│ 第七节  决议 古田会议为入党定下五个新条件

158│ 第八节  检举 小小控告箱挂遍苏区

165│ 第九节  文物 两枚印章见证审计制度的确立

171│ 第十节  作风 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

177│ 第十一节 案件 中央苏区打响反腐第一枪

189│ 第十二节 众说 老区专家教咱咋守纪律

195│ 第十三节 海采 咱也喝一口红井水

201│ 第十四节 回声 社区组织虽小 党员责任很大

 

第三章★炼忠诚

206│ 写在前面 一程烽火一阕歌

208│ 第一节  主旨 鲁迅曾这样形容:那些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

214│ 第二节  概述 二万五千里 脚窝量出纪律的尺度

220│ 第三节  文物 《红军须知》随军走 党章党证不离身

226│ 第四节  团结 每个团都有一个政治特派员

234│ 第五节  战斗 湘江之战烈士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

241│ 第六节  自觉 红军卫生队不丢掉一个伤员

248│ 第七节  女性 女红军的长征是三万五千里

255│ 第八节  布告 须公买公卖不得损坏设备

262│ 第九节  银行 撤离前先为百姓兑换红军票

268│ 第十节  榜样 带着红军的纪律要求走进地震现场

274│ 第十一节 宣传 识字的战士都来写标语

284│ 第十二节 保护 要尽快摸清长征文物文献的“家底”

291│ 第十三节 海采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长征

298│ 第十四节 回声 咱党员不能张口房子闭口票子

 

第四章★讲原则

306│ 写在前面 一种希望一簇光

308│ 第一节  主旨 带着燃烧的希望走进延安

314│ 第二节  概述 刘立功事件引发一场大讨论

320│ 第三节  审判 不能拿光荣的历史作减刑的理由

331│ 第四节  建设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最廉洁的地方

337│ 第五节  会议 六届六中全会首提“四个服从”

344│ 第六节  教育 抗大学生戴帽子一定要把半个脑门儿缩进去

351│ 第七节  整风 越是高级干部越要随时检讨自己

358│ 第八节  文艺 鲁艺师生同守“十条公约”

366│ 第九节  基础 “四个服从”首次写入党章

372│ 第十节  物资 货品出了问题责任人要坐班房

378│ 第十一节 潜伏 国统区地下工作须遵守十六字方针

384│ 第十二节 观点 提高纪律的执行力和透明度

389│ 第十三节 海采 延河边那歌声依旧嘹亮

396│ 第十四节 回声 和平年代更要对纪律心存敬畏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