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82525
  • 作      者:
    陈其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其安,男,汉族,1968年12月生,重庆綦江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组织委员会委员、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抽检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近年来致力于金融市场、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理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主研省部级与企业发展咨询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在理论上揭示了地方政府担保下的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机理,阐明了地方政府担保下银行与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合作均衡机制以及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营实践拓展和深化了政府公共企业融资行为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在实践上刻画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三阶段职能定位动态调整演化机制,构建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多层次、立体化融资创新体系,重构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体系和业务运营模式,为打造新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主要适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师生、金融市场和企业理论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决策者和投融资平台经营管理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
  秦德安和田靖宇(2010)在对中国地方政府构建投融资平台的现实动因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中国财政政策进行考察后发现,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及“淘汰式”的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机制,是中国地方政府构建融资平台的两个主要动因;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加大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加剧了平台的搭建速度。平新乔和白洁(2006)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并一直持续到1994年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为中国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激励,并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然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极大地改变了国家收入分配体系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之间的对比,而支出责任之间的划分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赵优红和张宇飞(2005)发现,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占比由1993年的78%急剧下降为44.3%,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却仅下降了2%。蔡国华和冯喆(2007)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既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要履行相当的事权,而这些事权大多刚性较强,所需支出基数大、增长也快,地方财政出现收支缺口;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在巨大的融资需求下,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政府和银行共同设计了由政府组建融资平台公司打捆贷款、地方财政提供担保这一模式(姜彬,2008)。另外,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社会上所有人都是“经济人”,政府和政府官员也不例外,他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并追求政治集团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周雪光(2005)从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机制的角度指出,地方政府官员关心的主要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晋升或避免被淘汰出局,而现行的官员考核激励机制必然会导致如下三个结果:一是晋升机制诱使地方政府官员关注任期内的“政绩工程”;二是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基层官员通过“资源密集型”工程发出有关自己政绩的信号;三是这些行为又由于同级政府官员之间的竞争而强化和延续。在这一典型的“淘汰式”政治晋升制度中,所有的地方政府官员都处在一个政治晋升的竞争平台上参加一场“政治锦标赛”(周黎安,2004),地方官员自下而上地逐级晋升,在某一级别没有得到提升就被淘汰出局、失去向更高级别晋升的机遇,就意味着失去了更高的工资、地位以及其他与政治职位相联系的待遇。而一个官员要在短期内做出引人注目的政绩,就必须有能力动员足够的资源,突破已有的预算。要在短期内做出资源密集型政绩,就需要摊派或加征各项税费,这虽然不会导致政府债务,但是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老百姓不满而危害社会稳定,进而损害政府官员声誉,因此,借债融资就成为一种突破现有预算约束的最佳策略(马骏,2005a,2005b,2005c;马骏和侯一麟,2004,2005)。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4 主要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 在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
2.2 在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担保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
2.3 在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2.4 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理论基础方面的相关研究
2.5 在地方政府构建投融资平台的现实动因方面的相关研究
2.6 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内涵、特征和功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2.7 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风险方面的相关研究
2.8 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和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
2.9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缺陷和不足

第1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动因与经验借鉴
3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3.1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3.2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动因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政府投融资模式
4.2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政府投融资模式
4.3 以韩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政府督办型政府投融资模式
4.4 以欧盟为代表的跨国区域联盟政府投融资模式
4.5 基于国外政府投融资实践的启示和借鉴
4.6 本章小结

第2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5.1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历史沿革
5.2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5.3 本章小结
6 典型案例分析: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6.1 广州水投集团发展的历史沿革
6.2 广州水投集团的主要职能和业务范围
6.3 广州水投集团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
6.4 广州水投集团融资渠道分析
6.5 广州水投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6.6 广州水投集团后续发展思考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战略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向不清晰
7.2 职能定位不准确,政企关系未厘清
7.3 治理机制不完善,市场运作不规范
7.4 人力资源不足,企业家才能匮乏
7.5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社会品牌形象欠佳
7.6 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弱
7.7 发展运营模式不够科学,业务经营层次性不强
7.8 本章小结

第3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表现、特征、机理和社会经济负效应
8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表现和特征
8.1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表现
8.2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特征
8.3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行融资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本章小结
9 中国地方政府担保下的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机理
9.1 假设条件和过程描述
9.2 模型构建和推导
9.3 模型结果经济意义分析
9.4 本章小结
10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负效应
10.1 地方政府投资竞赛加剧,政绩工程大量增加
10.2 土地价格攀升,房地产泡沫加剧
10.3 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银行坏账隐约可现
10.4 资源浪费严重,“鬼城”现象增多
10.5 投融资平台进退维谷,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10.6 本章小结

第4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治理机制分析
11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模式和治理逻辑
11.1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模式
11.2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行治理逻辑
11.3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和治理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11.4 本章小结
12 中国地方政府担保下银行与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合作均衡机制
12.1 假设条件和过程描述
12.2 模型构建和推导
12.3 模型结果经济意义分析
12.4 本章小结
13 基于政府担保和激励视角的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委托-代理关系
13.1 假设条件和过程描述
13.2 模型构建和推导
13.3 模型结果经济意义分析
13.4 本章小结

第5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创新和治理机制重构
14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创新和治理机制重构策略与实现路径
14.1 投融资平台融资创新和治理机制重构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14.2 投融资平台职能定位动态调整
14.3 投融资平台融资创新
14.4 投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机制重构
14.5 投融资平台运营模式优化
1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