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一个改革参与者的亲历与思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66682
  • 作      者:
    常纪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常纪文,新中国首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座教授,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兼职教授,国务院安委会咨询委员会专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审判咨询专家。
  曾赴德国马普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访问、交流。曾参与2014年G77+中国气候变化会议和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智库会议。
  曾参与《物权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立法工作,参与《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的起草工作;曾参与圆明园水质改善工程、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处理等环保事件的咨询。参与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先后出版《动物福利法》《环境法前沿问题》等著作7部,主编《环境法学》《国际环境法学》《环境法案例教程》《动物保护法学》等著作10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英文版)》《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90余篇。2010年学术观点被美国《时代周刊》两次刊登。学术活动或者观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等媒体报道。2010年9月当选为“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对环境法治和环境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青年法学文库 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一个改革参与者的亲历与思索》分为基本问题、立法完善、法律实施三个部分,对转型期生态文明政策和法律的前沿问题开展主题研究。
  基本问题共分六章。在环境法制的历史方面,既追索了环境法的历史问题,也对目前环境法治的全面均衡推进进行了考察;在国家治理方面,既对环境保护国家治理和法治依据进行了研究,也对环境立法的体制改革作了探索;在环境保护战略方面,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梳理,也对现在的经济下行原因作了探究,并提出了建议;在监管体制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也对改革方案和垂直管理体制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的新模式;在公众参与方面,既对邻避现象、气候变化应对公众参与等热点问题开展了研究,也对环境教育立法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的形成提出了建议;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既研究了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立法的基本问题,也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的首都人口与交通调控对策;在区域发展规划方面,既指出了“多规合一”的法律问题,也解读了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
  立法完善部分共分五章。在《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解读了修改的亮点、难点和遗憾,分析了其实在性和实效性问题;在动物保护方面,对《民法典》如何与动物保护立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衔接和协调,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与时俱进修改问题,对狗肉节的人道性与合法性问题及传统食文化的法律改造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方面,对中欧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进行了比较,对雾霾污染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建议,并对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解读;在水污染防治立法方面,对国内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的法律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建议;在化学品立法方面,结合天津爆炸事故,分析了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监管困难重重的原因,提出我国亟需制定《有毒有害物质安全和环境管理法》。此外,本部分还研究了土壤环境立法和气候变化立法的构想问题。
  法律实施部分共分两章。在执法方面,阐述了环境执法面对的现实问题,评估了环境立法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改善环境保护执法的对策。在司法方面,既提出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解读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指出了社会组织的环境公益诉讼尴尬处境问题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体制、制度和机制问题。
  《中青年法学文库 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一个改革参与者的亲历与思索》既研究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也结合作者参与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和论证工作的实践,针对现实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法制和政策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措施。很多措施建议,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垂直监管、公益诉讼、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衔接与协调等,得到了中央的采纳。此外,《中青年法学文库 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一个改革参与者的亲历与思索》还研究了《民法典》的制定问题、狗肉节的合法性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问题、环境保护战略问题、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等热点问题,体现了环境政策和法律研究的前沿性、时效性,可以供环境政策和法律研究教学者和环境保护立法、司法、执法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青年法学文库 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一个改革参与者的亲历与思索》:
  全国政协的立法协商工作是由中央提出,并结合现实需要进行规划,予以顺利开展的。但是,其立法协商的参与主体问题却需进一步明确,以彰显政协的民主特色和专业优势。基于此,本人认为,对于全国政协立法协商会议的参与主体问题,从现实的开展情况来看宜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宜由中共中央为立法协商的统一协调者。由于立法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政治协商的具体形式之一,那么立法协商的规划宜由中共中央征求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全国政协意见后统一制定立法协商规划。在法律的立法协商规划执行中,由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建立协商协作机制;在行政法规的立法协商规划执行中,由国务院与全国政协建立协商协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谁跟谁协商”的规范化。
  第二,宜邀请全国人大参与正式的协商会议。在此次全国政协的首次立,法协商会议中,虽然全国政协唱主角,立法机关也应派代表参加听取意见。《安全生产法》修正草案已经递交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还是来了一位副主任,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没有派人参加。虽然全国政协在立法协商会议召开之后会把一些意见反馈给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其有关专委会的领导亲临现场倾听意见并且开展相关的协商工作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全国政协立法协商的质量,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的参与力度,从而充分发挥全国人大的力量。
  第三,宜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协商议程。虽然参与首次国家立法协商工作的很多政协委员均具有党派身份,如全国政协的一些副主席、副秘书长等。但是,各党派中非全国政协委员的专家代表却并没有参与到此次立法协商工作中来,而这其中有很多人士是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具有出色的专业背景,他们的参加将对立法工作大有裨益。因此,建议全国政协在下次开展立法协商工作时应借鉴北京市等地的相关经验,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参与程度,如通过把立法协商的材料转交给各民主党派中央,由各民主党派中央组织本党派内的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之后把研究的成果,报送给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参考,从而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专业作用。此外,也可以考虑邀请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立法协商的程序。
  (二)立法协商的主题问题,即“协商什么”的问题
  国家开展立法协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对传统立法程序的重要创新和有益补充,而且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使立法工作少走弯路,也有利于保障立法工作稳妥进行并兼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基于此,对于立法协商的主题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以及国务院在中央的统~协调之下应当就一些事关民主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立法协商工作。协商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国家机关的设置、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公共安全的保护,特别是要围绕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及公众生命健康的事项开展立法协商工作。当然,对于一些前期保密性很强的,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开展协商工作。
  第二,建议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结合实际立法规划、立法的难易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就一些民主性与专业性较强的立法主题,请求全国政协开展立法协商工作,以得到全国政协的民主机制和专业优势的支持。据我所知,全国政协和有关机关协商已制定了立法协商的规划,建议予以进一步制度化与体系化。
  ……
展开
目录
前言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是破解我国环保监管困局的一剂良方
Preface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第一章 法制历史和法治发展
第一节 商代“刑弃灰于街”及“断其手”之法学考证
第二节 环境法治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法治的设计
第四节 法治中国与生态文明法治的推进
第二章 发展观念和治理模式
第一节 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与法治发展的结合
第二节 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立法的衔接和协调
第三节 环境保护立法协商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环境保护立法体制的改革问题
第三章 历史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保护战略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下行
第三节 转型期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典型国家的环境监管体制和机制
第二节 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第三节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部署
第四节 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问题
第五节 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与党政同责
第六节 环境保护监测监察执法的垂直问题
第五章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第一节 邻避现象的社会和法律应对问题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
第三节 环境保护教育的立法促进问题
第四节 环境保护宣教的方式方法问题
第六章 区域发展和空间优化
第一节 区域发展“多规合一”的政策和法律问题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和法律问题
第三节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第四节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立法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 立法完善
第七章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法》修订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与《环境保护法》修订
第二节 环境权与《环境保护法》修订
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修订的综合评估
……

第三部分 法律实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