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一项关于互助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12161
  • 作      者:
    朱友渔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友渔,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本文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和精神的经典之作。他回国之初任圣约翰大学社会学教授,后长期从事基督教事业。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不仅论述古代先哲的“慈善”思想、对鳏寡孤独者的各种救济方式,还特别分析了宗族、村庄、行会、公众等在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尽管该书缺少丰富的实证性历史叙述,但它首次提出“中国独自的慈善博爱精神可以成为近代民主主义的基础,中国土生土长的善会善堂可以成为近代都市行政与近代地方行政的基础”等一些前瞻性的观点。

  全书一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中国慈善的思想、人口与社会福利、慈善、互惠,以及最后的结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
  家庭援助:家庭援助方面,上海仁寿堂做了大量的工作。老年人的看护部门是这个机构的五个核心部门之一。老人留在自己家中,每月收到600钱。此种援助的管理办法是,机构工作人员推荐贫困的老人,或者对汇报的真实性做担保,以此保证细致的调查。当案例的真实性获得确认后,获得援助的申请人会得到一张券。享受家庭援助的老人必须年满六十,且在保持行为良好并且规矩的前提下方能终身享受援助。
  敬老院:在广东省广州府有一所政府资助的老年男性之家。根据石碑和铜钟上的记录,它组建于1724年,起源很早。该机构管辖范围之内的两口钟分别铸于1723年和1724年。
  根据描述,该老年之家距离城市的东门很近,紧邻一个操场,有成排的建筑,建筑有一层高,周围有充足的空间可供走动。1873年,机构里有310人,五人或六人共住一间房。此外,该机构还部分援助978名不住机构的老人。
  获准入住老年之家的人必须年满六十。入住前需缴纳一笔费用,这样申请人就可以获得终身住在老年之家的权46利。每位入住老人每月会收到30斤(40磅)米和330文钱。每隔三年会获得一套冬衣。
  维持机构运营的资金来源于广东省布政司;另外,广州府知府和同知是该机构的董事,不过据说该机构的直接管理是外包出去的。
  用作老年之家的寺房:根据中文文献记录,在1812年的南京,有一所寺庙的方丈主持管理一家照顾老年男性的机构。
  ……
展开
目录
自序
引言(夏德教授)

第一章 中国慈善的思想和实践
对慈善的研究
一、中国思想中的慈善
作为美德的慈善;慈善源于人性;慈善的习得和发展;
国家和慈善;国家慈善的目标;对慈善的反对;
非源自人性的慈善
二、中国的慈善实践
历史注释;古代的养老金;济贫;机构慈善和社会立法的起源;
中国的济贫法;法律的无效性;民间慈善机构的法律地位;
官方和民间控制的相对效率;当前中国慈善的组织方式;中国式慈善的范围和特征

第二章 人口和社会福祉
初始贫困;中国的人口;人口密度的成因;当前高生育率的原因:
农村情况,祖先崇拜,早婚;过剩人口的影响;平衡的四个方面:人口与土地耕作,
人口与迁移,人口与生活水平,人口和体力;生育的控制;间接办法;直接办法

第三章 慈善
依赖的原因;对穷人的照顾;中国慈善当前的阶段
一、照顾老年男性
对老人的态度;公共机构;家庭援助;敬老院;用作老年之家的寺房
二、救济老年女性及寡妇
女性地位与社会文明;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地位;寡妇;中国的女性地位;
颂扬女德;社会救济;清节堂;结论
三、救济不能自立的孩童
弃婴现象;对不能自立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援助;弃儿送出抚养机制;
收养弃婴;机构管理;筹资;国家支持;机构救济;现代慈善模式
四、救济贫困病人
民众健康;公共责任;施医(药)局;栖流所(局);对病人的隔离;
对残疾人的救济;义葬;国民健康倡导运动的必要

第四章 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意识;社会互助的价值
一、宗族制度
宗族定义;同族聚居;宗族的社会价值;义庄;范氏义庄;义庄设立目的;
范氏义庄的管理;援助派发;特别扶助;结论
二、村庄社区
同乡情谊;乡村管理体系;乡村民间慈善机构;借钱局;同善会
三、省级和地区会馆
设立基础;会馆的社会作用和慈善功能
四、商业、手工业行会
设立基础;行会的商业作用与慈善功能;慈善评估;结论

第五章 改善民生
慈善:推进社会公益;理论和现实中的中国政治体制;县;家长制统治;
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缺陷;国家对改善民生的忽视;现实的民主;普遍的社会合作
一、免费教育
义学;义塾;道德宣讲;审查
二、公共安全和安全保障
芜湖救生局;救生船;救生局的管理运作和资金筹
措;宜昌“红船”;担水济急(救火)
三、无偿公共服务
铺设路灯,搭建桥梁;义渡
四、人民地方自治
人民地方自治的演变;牛庄(营口)行会;逐渐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新型政治体制

第六章 总结:民族意识和民族向心力的崛起
中国式慈善:民族智慧的产物;民主基础;社会小团体的互助精神;
民族精神的缺失;地理隔绝和国际冲突的缺失;政府权力分散化;
全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向心力:国际关系;国内交通、通讯的改善;
新式教育;中国慈善的国民基础;新国民精神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