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行为、学习机制与货币政策效果》:
2.4我国宏观经济中的预期与学习机制研究综述
在我国,预期及其形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胀预期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有: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具有短期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的典型特征,同时存在着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和向前看的理性预期(杨继生,2009);中国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采取适应性预期的方式(李永宁等,2010);通货膨胀预期偏差冲击通过改变微观个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影响经济中均衡的风险利率和无风险利率,进而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李成等,2009)。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肖争艳等(2005)以及张蓓(2009)则分析了我国基于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行为;陈彦斌(2010)则全面系统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治理政策。
在预期与货币政策关系方面,王仲建和陈金贤(2000)指出刺激消费、有效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改变公众的预期;徐亚平(2004)认为货币调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自身的判断,正是公众的理性预期能够使货币调控发挥作用。贾德奎和胡海鸥(2006)通过考察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变化,分析市场利率在政策公告后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应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检验模型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在基准利率调整和准备金率改变等重大的政策决策上,货币当局更倾向于采用模糊的政策操作方式,由此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并最终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杨小军(2008)也发现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