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歌 阿登战役与莱茵河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丛书之一,是一本战争纪实类图书。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冰与火之歌 阿登战役与莱茵河战役》体例统一,语言简练,内容主次分明。本书不仅适合广大的军事爱好者,也适合喜欢探求历史秘密、追求历史真相的史学爱好者,让人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增强历史记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启示。
《冰与火之歌 阿登战役与莱茵河战役》综合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历史资料,以及多部由个人撰写的回忆录,尽量真实地再现了阿登战役与莱茵河战役的场景,引发读者对这段历史回顾和思考,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
第一章 帝国的黄昏
元首的决意
1944年9月16日,我代替戈林元帅参加了在“狼穴”的高级会议。约德尔将军第一个发言,介绍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我发现他把可能引起希特勒不快的信息都巧妙地回避掉了——这是个正确的决定。约德尔将军还谈到了我们物资方面的短缺,比如坦克和各式重武器。就在他准备汇报德军在法国战场的情况时,希特勒打断了他,说出了他的决定——在阿登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看上去他早有谋划,因为接着他就详细阐述了他的计划。我没有听得特别仔细,我还震惊于他刚才宣布的决定……
德国空军参谋长,维尔纳·克赖珀上将
“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们要发动一次真正的反击战,就在……就在阿登森林,目标——安特卫普。”帝国元首深沉的声音响起,周围一片死寂。
空军参谋长维尔纳·克赖珀本来没有机会参与这次在“狼穴”召开的高层会议——与会的都是凯特尔、约德尔和古德里安这一级别的将领。实际上,只是因为戈林的缺席,他才得以代表空军入替。然而这次会议的内容却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已然孤立无援,兵员短缺,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却正在策划一场规模堪称巨大的战略反击,而不是争取时间与盟军达成停火协议。P1
这已经不是德军依靠疯狂的闪击战取得辉煌胜利的1940年,这是几乎看不到希望的1944年。会议是在1944年9月16日召开,此时的战场形势其实已相当明朗。盟友方面,意大利法西斯已经覆灭,日本则客气地建议德国与苏联谈判。进入9月,南欧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相当迅速地投向了苏联,芬兰则在9月2日与德国断交。还与德国站在统一战线的只剩下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但是,20个拼凑而来的匈牙利师和相同数量的克罗地亚旅根本无法对战局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与盟友们相比,德军自己在1944年夏天遭受的损失恐怕更令人绝望。6—8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德国在东、西两线至少损失了120万军队。而且由于西线盟军的狂飙突进,德军尚有23万部队陷入了包围,看上去缴械投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在东线,情况似乎十分糟糕,苏联的攻势已经逼近东普鲁士边界,随时可能跨过维斯瓦河,直达北面的喀尔巴阡山脉;在罗马尼亚,还属于德国的地区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9月中旬,因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已经力不从心,原本占驻希腊南部及希腊各岛屿(除了克里特岛)的德军开始后撤。西线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美军在9月的第二周就把部队开到了亚琛地区;几乎同一时间,英军进入了荷兰;于是,西线德军面对的是盟军一条南起瑞士边境、北到北海的绵长战线。P2
9月14日,希特勒新任命的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伦德施泰特亲口承认关于西部壁垒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在意大利,由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率领的2个集团军正依托哥特防线继续守卫着意大利北部地区——在所有交战阵线中,只有这里的德军面临着势均力敌的敌人,当然,不能算上空军。尽管德军已经尽力防守,盟军却仍然渐渐靠近了波河流域的南面入口,形势堪称危急;再往北,芬兰的变节让事情变得更加微妙,伦杜利克大将麾下9个师的德国部队防守着长达1100千米的战线。勉强有一个好消息是:尽管不再是盟友,芬兰却不准备与德国开战。在曼纳海姆元帅将芬兰带出战争的一个月之后,希特勒便命令部队撤出这个国家。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德国非常依赖那些丰厚的战利品。罗马尼亚的石油,瑞典的高质量铁矿,法国的铝土矿,俄国的锰,南斯拉夫的铜,芬兰和挪威的镍、铜、钼,还有西班牙的水银,它们都曾经给德国带来很大的支持,可是由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急转直下,这些宝贵的资源都留给了德国的敌人。
然而,尽管处境如此艰难,希特勒却固执地认为德国还有机会。在西线,盟军那令人恐惧的推进速度已经渐渐慢了下来,从英吉利海峡开始的漫长补给线最多只能达到现在的范围,而德国却拥有一道令人引以为傲的天堑——莱茵河。在东线,苏联的季节性攻势已经衰退,除了侧翼的小规模战斗外,双方正处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之中。
更让希特勒感到欣慰的是,在盟军占有压倒性优势的空中打击面前,德国并没有屈服,反而非常坚挺。9月,美英两国每天派遣的轰炸机总数超过5000架次,却没有伤及德国的筋骨,而且根据侦察,德国的抵抗力量尚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盟军的轰炸已经将易北河西的大多数德国城市变得满目疮痍,但是依靠高效的空袭警报和防空掩体以及德国人最为人称道的组织和纪律,德军的日伤亡人数尚处在可以让人接受的水平。事实上,德国人看上去并不害怕盟军的狂轰滥炸,相反,在看到盟军无条件投降的告示后,他们抵抗到底的心情,更坚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