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廉语》:
西伯昌曾问姜子牙:“何以得天下?”姜子牙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君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西伯昌立即派人打开粮仓赈济穷人,百姓欢欣鼓舞,西周日益强盛。
春秋时,鲁国贵族季文子担任国相。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历任两代君王的国相。你的婢女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都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这对国家的形象不利。”季文子说:“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国人吃粗粮、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这样奢侈。况且我只听说国之尊严在于德行,没有听说过以婢女和马来为国增光的。”
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他主持修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疏导沱江、洛水,引绵水出紫岩山,浇灌了绵竹、资中、泸县等大片土地。除治水外,李冰还在广都主持开凿盐井,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农业生产的原始落后状况。李冰为民办事,不但得到当时百姓的称赞.而且后人也十分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为他建造石像,并设庙祭祀。
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打败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给他建了一座豪华的府邸,以示嘉奖,他却拒绝接受。理由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曾在行军途中得到汉武帝赏赐的一坛御酒,不愿独自享用,就把酒倒人河水中。以便让将士们都能喝到。
西汉名将李广爱护士兵,每次得到赏赐,都会平均分给部下。在沙漠中行军遇到缺水缺粮的时候,他会和士兵同甘共苦,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有水喝,他就不喝水;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有吃到饭,他就不吃饭。因此,手下将士都愿意追随他,为他效命。
西汉朱邑生活俭朴,凡有赏赐,总是用来接济身边的穷人。他为官数十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他临死前嘱咐儿子:“我曾是桐乡小吏,那里的老百姓很敬爱我,我同样也很想念他们。我死后,你们要把我葬在桐乡。”当地百姓怀念朱邑生前业绩,不仅主动为朱邑修起了大冢,还建起了祠庙,岁岁祭祀,数百年烟火不绝。
东汉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该郡衙门内外的园圃和田地,一直租给百姓耕种,一年能有几千斛谷物的收入。黄香说:“古代经典说,做官的人不要耕种。我们已有朝廷的俸禄,不应和百姓争利。”于是把官有的园圃和田地全部分给百姓,督促他们耕种。
北齐天保年间,南清河郡大水泛滥,百姓受灾,绝粮的有一千余家。郡守苏琼召集郡内存粮的人家,亲自向他们借粮。上面要追究苏琼擅自借粮的事。主簿对苏琼说:“借粮固然是体恤饥民,但府君恐怕会因此获罪。”苏琼说:“我一人获罪.将救活一千家,又有什么遗憾呢?”灾民们抚摸着自己的孩子,都说:“府君使你活下来。”
高睿是南北朝时北齐的大将,曾经监督修筑长城。当时正值盛夏六月,高睿命人撤除伞盖和扇,和士兵一起干活。定州长史宋钦道因高睿冒盛暑犯酷热,便派车运冰,日夜兼程,追着给他送去。高睿对着冰叹息说:“全军的人都饮温水,我因何道理而单独进用寒冰?我不是想和古将争名比美,的确感情所不忍。”直到冰融化成水,他都始终未尝一口。
唐代何易于任益昌县令,上司州刺史崔朴带了许多宾客,乘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一直来到益昌县附近。船一到,就下令要百姓拉纤。何易于把笏板插在腰带里,与百姓一起拉纤。崔朴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询问缘由。何易于说:“百姓忙于春耕,我这个县令没啥事干,正好来拉纤。,’刺史听了很惭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太原,仓库的金帛不充足.要向百姓征敛。李皇后谏阻说:“如今起事,称为义兵.百姓还没有得到实惠,就先夺取他们的财物,恐怕有违救助百姓的初衷。如今后宫尚有余财,请让我拿出来犒赏将士。”刘知远深受感动并对她表示谢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