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214015
  • 作      者:
    (英)戴维·乔丹 (David Jordan),(英)安德鲁·威斯特(Andrew Wiest)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  学了那么多年历史,还是搞不清二战究竟是怎么打的?何谓低地国家?东线西线战事如何?太平洋大海战有多复杂?中途岛又在哪里?联合国是怎么来的?一套书彻底解渴!

■  “地图史书”:对着地图讲历史,对着沙盘讲战役!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的那一套就歇了吧!

■  如果你是指挥官:军、集团军、集团军群,步兵师、空降师、装甲师,炮兵、工兵、反坦克兵、通信兵、机械化步兵、水兵……怎么调配海陆空军以实现战斗力的优化?攻防兼备,步步为营,寸土必争!

■  有细节才有真相:大洋大洲、国家、区域、山川河流岛屿、地形地貌、城镇街道、村庄沟壑、飞机大炮潜艇……

■  专业插画家绘制3D地图,还原战争场景

■  历史学教授与军事参谋联袂打造

■  前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专家解读二战

■  从A到Z的事件收录:转折点、标志性事件……

■  俯瞰二战全貌:重大战事全覆盖?重点人物详细讲?兵力部署再还原

■  大开本设计令阅读体验畅快淋漓,纯质纸印刷

■  几百幅未曾发表的全彩版权照片、图表,大图一览无余


展开
作者简介

﹝英﹞戴维·乔丹(David Jordan)

英国联合部队指挥与参谋学院(威尔特郡)讲师,讲授与海空军力量相关的中级和高级参谋课程。曾先后供职于英国电视大学、基尔大学、伍斯特大学和伯明翰大学。主要作品包括《狼群》《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等。

﹝英﹞安德鲁·威斯特(Andrew Wiest)

历史学教授,兼任越南研究项目部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方面的著名教授,曾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主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展开
内容介绍

□  全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军人和平民都被卷入

□  造成了5000多万人的死亡

□  一些民族国家遭受了分裂,还产生了新的超级强权国家

□  毁灭性的原子弹与种族屠杀

□  战争席卷了陆地、海洋和天空:从西欧平原到俄罗斯的大草原,从北非沙漠到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横跨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水域

□  涌现了无数难以形容和难以置信的英雄壮举

□  以及面对那些惨绝人寰的残暴罪行和难以言传的恐惧之时,人类为之作出的勇敢牺牲

这就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习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你可能还是搞不清二战究竟是怎么打的。比如,何谓低地国家?东线西线战事如何?太平洋大海战有多热闹?中途岛又在哪里?联合国是怎么来的?一套书彻底解渴!


  《地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突出的特点是用大量精心制作的全彩色高清地图,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重大战役的全过程。这对于只有文字和图片的一般和通常的二战史,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和搭配。另外本书还配有对战各方的兵力兵器构成的图表说明,还有大量珍贵的黑白和彩色照片。这些都使得一本二战战役历史书更加生动和真实。也更加表现出了历史的全景。

展开
精彩书评

eheheheh:真正把第二次世界大战讲清楚的“地图史书”:真军迷和伪军迷、有文化和没文化、理科生和文科生之间的楚河汉界

凡是真军迷,凡是有文化的人,凡是文科生,肯定不会满足于高中历史课本讲到的那点儿含糊其辞、断章取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到处是转折点、转捩点、标志性事件……
比如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还要摸向《读史方舆纪要》这套“地图史书”,光是《史记》《汉书》《通鉴》一类的肯定不够。
文字总有语焉不详的毛病,要从细部摸清楚战争历史的真相,很重要的工具还是地图,越详细越好。文字读多了让人糊涂愚笨,地图读多了让了清醒智慧。读文字的是政客,读地图的是战神。
《地 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套名副其实的“地图史书”,任何人,只要打开就知道了。大洋大洲、国家、区域、山川河流岛屿、地形地貌、城镇街道、村庄沟 壑、军师团营连、进攻防守、陆海空军、飞机大炮潜艇……简直详细得令人发指!不需要看好几遍,你也仿佛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几十年前的那些士兵们在战场上步步 为营、寸土必争的影子。

 

匿名:一直想知道那些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从 小就迷二战,但是以前看的书,都是有很少很少的图,包括图片和地图,少到了像是那个年代限量供应的食用油:一人一个月给一两菜籽油或豆油。地图看不清上面 的字一本书里也就有几幅就不错了,其余的,什么低地国家啊,东方战线啊,太平洋岛屿战啊,都靠想,想得头疼也不知是咋回事,还有中途岛,到底怎么个“中 途”法儿?哪个航母在啥位置,咋又发现了敌舰,又咋被发现,全是瞎想!现在好了,有了完整清晰的地图,再配合二战战役史等等,重大战役、位置、兵力部署, 全都知道了。

 

苦瓜:有细节才能有真相

看 到评论里有提到高中历史教材的说法,确实那时候学习二战这段历史纯粹靠灌输靠死记硬背。我想说的是,有细节才能有真相,只有还原那段历史中的具体故事,才 能搞清楚人类文明是何以走向战争,以及战争何以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变。唯有如此,历史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学习历史才能对现在及未来有所帮助。这套书为我提供 了身临其境搞清楚诸多问题的机会。

展开
精彩书摘

  《地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
  西班牙内战 德国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之后不久,西班牙的紧张政治局势演变成了一场内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将军领导的法西斯军队与忠于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联合政府的军队Ⅲ展开了激烈厮杀。内战期间,德国和意大利都与弗朗哥达成了一致,并向后者提供各种援助。另一方面,苏联则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并派遣志愿者进入西班牙参战。
  残酷的西班牙内战直到1939年才结束,弗朗哥领导的右翼集团取胜。因为这场内战,意大利和德国两国走得更近了,而苏联却疏远了它的西方盟友。
  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意大利对德国实力的上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1936年退出了“斯特雷萨阵线”,以密切与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的关系。与此同时,比利时也加入了这场外交纷争。由于与法国结成了密切的军事联盟,比利时在即将到来的对德战争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比利时的以埃本一埃马尔(Eben Emael)要塞为基础的防御体系构建起来并开始发挥作用,盟军的众多军事谋划都以埃本一埃马尔要塞为倚赖。然而,考虑到外交局势的新进展和盟国的弱点,比利时于1936年宣布中立——这使得法国的军事谋划陷入了极大的混乱。
  轴心国 国际局势急遽演变,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断增强。缘此之故,墨索里尼认为,意大利的未来在于与德国建立并维持一种联盟关系。1936年11月,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一个承诺在可预见的未来开展一般性德意合作的两国间协定。在这个含糊其辞的被称为“柏林一罗马轴心”(the Rome—Berlin Axis)条约中,墨索里尼巧妙地为意大利保留了战争条件下的自主权。然而,虽然墨索里尼将来会经常对德国的军事冒险提出质疑,但他还是忠实地执行了上述两国间协定——直到被游击队暴尸街头为止。
  在远东地区,中国(世界历史上的传统强国)的衰微和新兴的世界强国日本之间的战争正日益走近。
  自恃拥有一支现代化的陆军和海军,日本决定与西方列强一决高下:侵占军阀连年混战、国民党统治不稳的中国,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
  日本的野心与俄国人发生了冲突,后者也对中国的领土觊觎不已。~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之后,日本又吞并了朝鲜,并在中国东北诸省攫IRT一系列特殊权益,从而巩固了自己在东北亚的权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侧身获胜的协约国阵营,于是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社会严惩德国)的时机设法占领了中国的山东半岛。日本在中国连连得手,由此引发了其与另一个太平洋区内强国——美国——之间的冲突。
  中国大变局 中国的内部时事也足以引发区域紧张。自满清政府于1911年被推翻以后,中国渡过了十多年的无政府时期:各地军阀为控制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而混战连年。最终,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于1928年从一众军阀当中脱颖而出。蒋介石——个粗鲁的军事独裁者,凭借实力攀至权力顶峰——寻求收回被外国列强占领的所有中国领土,这对日本的区域野心构成了即时的威胁。
  毛泽东——(当时)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1927年国共两党爆发公开的内战之前是国民党名义上的盟友。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捕,由于实力悬殊,共产党军队不得不立即采取守势,他们逃到了江西省的西部山区。进入江西之后,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争也始终没有停歇——尽管国民党已经被时时可能变成现实的日本人侵威胁搅得焦头烂额了。1934年,国民党政府发动的一次新的对共产党攻势…迫使后者向中国腹地转移,史称“万里长征”(Long March)。共产党军队转战10000多千米,进入位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省;获得了新的根据地之后,共产党继续开展对国民党的斗争。
  日本人对蒋介石在中国政坛的崛起甚为惊恐。当中国东北诸省名义上的领导人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之后,日本做出了军事反应。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事狂热分子在南满铁路沈阳段路轨上安放、引爆了一枚炸弹(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本关东军地面部队很快开进沈阳,东北三省不久之后被日军直接占领。
  ……

展开
目录

■  战争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1815年以来的旧的世界秩序,但《凡尔赛合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等终战条约并没有反映出新的势力均衡,也漠视了德国、苏联、日本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意大利的崛起。这些新兴强国都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条约的蒙骗,因而寻求伸张“合法权益”的机会。]

□  德国乱局

□  西班牙内战

□  轴心国

□  中国大变局

□  南京大屠杀

□  波兰走廊

 

■  闪电战

到了1939年9月,希特勒已经毅然决然地要走向战争了,新近组建起来的波兰成了他眼中的待屠羔羊。与苏联达成了分割波兰的协议之后, 希特勒确信法国和英国对于波兰边界的担保不过是虚张声势。波兰即将成为(纳粹)德国军队展示实力的舞台。

□  苏联的军事观点

□  东线战争爆发

□  苏芬冬季战争

□  西欧闪电战

□  渡过默兹河

□  法国陷落和“发电机”行动

□  不列颠之战

□  “鹰袭”计划

□  伦敦大轰炸

 

■  欧洲大陆的空战

战略轰炸的理论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军事理论认为,只要规模够大、力度够强,单靠空军的轰炸行动就足以迫使敌国屈服。但是,盟军损失的大量年轻飞行员——以及德国科隆、德累斯顿等地无助、无辜的平民——证明这个理论是行不通的。

□  1941—1942年的对德轰炸

□  毁灭性的新台阶

□  大火焚城

□  战争临近结束

 

■  大西洋战场

英国继续和希特勒的德国作战,补给线完全依靠美国和其殖民地。如果德国海军的U型潜水艇能够击沉足够多的船只,就能切断运往英国的原料和美国武器,英国将不得不求和。大西洋的战斗将证明是激烈而持久的。

□  战争爆发

□  “欢乐时光”的终结

□  危机时刻

□  最后的动作

□  败局已定

 

■  北非和意大利

意大利成为法西斯政权后,墨索里尼的野心转向了北非,意图在此建立一个新罗马帝国。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胜利让他相信英国、法国不堪一击,要想在胜利的成果中分一杯羹,他必须尽快行动,抢在德国之前占领盟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  最初的行动

□  中东冲突

□  德意志非洲军团参战

□  英军反击

□  隆美尔回归

□  决定性的战斗

□  突围

□  地中海海军行动

□  决定

□  轴心国撤退,盟军推进

□  突尼斯的失败

□  进入西西里

□  进入意大利

□  “古斯塔夫”防线

□  撤退和解放罗马

□  亚历山大的小事

□  胜利

 

■  西部战线

1944年6月6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诺曼底海滩登陆,在西欧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打开了通往柏林的道路,但盟军的后勤和德国的顽强抵抗使得战争没能在1944年结束。寒冷的冬天延长了战争,1945年5月战争才会结束。

□  孤立的英国

□  全球策略

□  哥萨克计划

□  诺曼底

□  突围计划

□  法莱斯和解放巴黎

□  法国南部和1944年9月进军

□  蒙哥马利的大胆计划

□  阿纳姆战役

□  突出部之役

□  进取莱茵河

□  跨过莱茵河

□  最后阶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