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6329
  • 作      者:
    洪源渤,王静琦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这个主题,系统地研究了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与内涵,当代世界宗教新变化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宗教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宗教活动的变化与发展,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活动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国家宗教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的当代反思,国家宗教政策及其执行与维护国家稳定的整体评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时代价值,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历史透视、理论突破和价值实现等,指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 当代世界宗教新变化的原因
  一 全球性发展危机在宗教领域的折射
  (一)经济危机在宗教领域的反映
  宗教经济不仅是宗教信仰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宗教经济古今中外长期、广泛、客观地存在着,宗教组织、宗教意识、宗教政治、宗教礼仪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是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
  宗教的存在是建立在宗教经济的基础之上,宗教势力的大小也是以宗教经济实力大小决定的。世界三大宗教也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实力最大,因此,宗教的兴衰最终由宗教经济实力兴衰所决定。宗教经济的来源通过集资,其集资方式有多种形式,包括政权资助、社会捐赠、教徒奉献、寺庙门票和寺院经营等。政权资助某种宗教主要依赖某种宗教对政权的认同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这种资助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社会捐赠主要看某种宗教调适民众心理的社会功能;其他收入主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寺院经济实力原因十分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与社会稳定性有关,特别是与当时社会主要人群心理需求有关。信徒越多,经济实力越强。当然,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宗教经济一定是得到保障的。
  经济影响宗教,宗教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从方式上看,宗教对经济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宗教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是指宗教活动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直接影响整体或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教是一种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宗教意识是通过其宗教组织和教徒的宗教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宗教作为一种组织和个体的存在及活动,自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离不开对物质财富的消费。从这方面说,宗教的存在本身就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宗教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是指宗教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投资或需要来刺激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向,它通过对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表现在:一是通过政府作用于经济;二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习俗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从而影响经济。
  从影响结果上看,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不管是消极影响还是积极影响,一种宗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直接取决于该宗教本身的发展情况。宗教的积极影响,指宗教的存在和传播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一般来说,在社会中处于主流地位的宗教往往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如果当时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总体上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这时候,作为被统治阶级认可的这种主流宗教一般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宗教的消极影响,是指宗教的存在和传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一个社会中占经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这时候社会的主流宗教被统治阶级统治,则这种宗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大都是消极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宗教的当代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一 宗教的起源和本质
二 宗教的信仰和价值
三 宗教的发展和消亡
第二节 当代宗教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 发展中国家信众规模持续扩张
二 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引发全球性危机
三 政教关系日趋复杂
四 生态主义宗教学派深受推崇
第三节 当代世界宗教新变化的原因
一 全球性发展危机在宗教领域的折射
二 世界政治新格局与宗教功能的凸显
三 地区民族矛盾加剧宗教冲突

第二章 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宗教的消极效应
一 阶级统治渗透的工具
二 精神鸦片
三 社会稳定的“诅咒阀”
四 恐怖活动的载体
第二节 宗教的正面效应
一 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剂
二 民族团结的纽带
三 医治心灵的良药
四 文化交流的助推力
第三节 理性看待宗教的双重性
一 宗教的双重性:传统缺陷与现代重构
二 作为文化的宗教:传承与发展
三 作为现实的宗教:尊重与信任

第三章 当代中国宗教的变化与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宗教的新变化
一 逐步适应社会主义道路
二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日益促进社会和谐
四 宗教文化广受中国社会认同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宗教的新特点
一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二 宗教信仰的群众性
三 宗教问题的民族性
四 宗教影响的国际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趋势
一 宗教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 宗教世俗化倾向逐步加强
三 宗教信仰形态日趋多元
四 宗教发展进程曲折多变

第四章 中国宗教政策及其执行的反思
第一节 宗教政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客观考量
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二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条件
三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
第二节 中国宗教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性审视
一 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全面构建
二 限制消极因素,维护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中国宗教政策与维护国家稳定的整体评估
一 宗教与维护国家稳定的内在关联
二 宗教政策在维护国家稳定中的积极效应
三 基于国家稳定战略的宗教政策完善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的历史生成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溯源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确立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表征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
一 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