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11辑 2016年·下)》:
二“物质变换”的市场经济新特征
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物质变换”,主要是通过生产性的经济活动来发生和实现的。因此,“物质变换”的内容、方式和水平取决于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活动的方式。人们总是凭借一定的生产能力,在特定的经济形式中进行“物质变换”。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变换”的特征,体现着人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也体现着某种经济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人的经济活动与生产能力的发展,经历着从自然性到超自然性再到新的自然性的历史过程。这三个环节的区分,是按照两个尺度划分的。第一个尺度是人来自肉体的体力与来自头脑的智慧所达到的程度以及这二者以谁为主、以何种方式结合并产生什么样的生产能力;第二个尺度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把自己作为何种存在,放在何种地位,获得何种成果。这两个尺度是有内在关系的,第一个尺度是第二个尺度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尺度是第一个尺度的体现和结果。在整体上运用这两个尺度分析和概括人的经济活动与生产能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形成如下看法。
在自然性阶段,人来自肉体的体力和来自头脑的智慧相对不发达,在生产中体力居于主导性的地位,智力属于从属性的因素,二者以经验性、群体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物质变换”。在这个阶段,人依据自己群体的自然性(体力性)的生产水平,依赖着自然界与自然力。在当时的人看来人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群体的力量在自然界的面前都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和崇拜自然,人才能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维持生存的生活条件。这种状况,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一直存在着。
在超自然性阶段,人的体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智力逐渐取代了体力的主导地位,而体力则退居为从属性的力量。伴随着这种变化,智力与体力超越经验性群体性的结合方式,以人的个性为基础,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形式结合起来。这时,人们开始凭借智慧性、知识性的科学技术以及个体能力进行“物质变换”。在这个历史时期,人依据增强了的个体知识能力和科技性生产水平,试图独立于自然界。在这时的人看来,掌握了科学技术的知识性的人是顶天立地的,在人面前,自然界是可以战胜的,而人则是伟大的。只要相信人,依赖人的力量,就不仅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且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种状况,从18世纪市场经济确立与人的独立性形成直至20世纪,始终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与行动中。新的自然阶段,是指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历史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人在继续提高自身体力与智力的基础上,追求智力与体力更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以人类性为基础,通过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高度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界也就是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这时,人既不是盲目地依赖和敬畏自然,也不是自大地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是以生命性的自然伦理观对待自己和自然界,以自我发展与自我节制相结合的理念和行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并且以这种生存理念、生存文化和生存方式进行“物质变换”。这时,人在自然界中才真正是“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而自然界也才真正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这种状况是当代人在21世纪的生命理想和境界。
上述分析为我们把握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特征确立了历史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的背景中,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理论性的线索:一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和自然经济“物质变换”的比较中去把握其特征,并把市场经济放在18世纪至今再到未来的完整历史过程中,整体性地看它的“物质变换”特征。二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人的体力、智力发展水平及其结合方式的基础上去把握其特征。三是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变换”放在人与自然界彼此之间从“物化”到“人化”的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其特征。按照这样的逻辑线索,有可能较为准确、客观地发现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并作出合理的概括。
(1)从历史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应该首先分析自然经济“物质变换”的特征。在自然经济时期,人们以依赖性的群体为单位,在彼此分散、封闭的状态下,通过简单的生产手段进行生产活动,用原始的农业、牧业、渔业等手段与自然界接触并进行“物质变换”。这种“变换”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进行的。这种状态的“物质变换”是以直接性、实体性和简单性为主要特征的,主要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因此,这种“物质变换”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带有浓厚的、“自给自足”色彩和局限性,是自然性为主或依从自然的“物质变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