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466409
  • 作      者:
    张云江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云江(1971- ),男,山东聊城人。1993年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宗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哲学。已出版《法眼文益禅师》《禅史与禅思》《湘山事状全集校释》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是首部系统、全面地研究民国时期重要思想家唐君毅先生佛教哲学思想的专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分宗论,分别论述了唐氏以哲学进路对般若学、天台宗、唯识宗、大乘起信论、华严宗和禅宗等佛教思想的哲学阐释;二是唐君毅现代儒佛关系论,论述了唐氏视阈内的儒佛判别与融通之道;三是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比较论,论述了唐氏佛教哲学思想与宋明儒学者、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等人在思想形态方面的相似、相通及差异之处;四是唐君毅佛教哲学方法论,反思了中国佛教思想现代诠释中的哲学化途径,并总结了中国佛教哲学应有的诠释规则。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以唐君毅为个案,以批判为基调,以抗拒、反思“哲学化佛教”为取向,旨在探究民国以来以哲学进路研究佛教思想的可能性及其局限,以总结中国传统佛教思想现代转型的经验,寻求建立适切当代社会的佛教哲学的诠释话语规范与系统,并促进中国哲学儒佛视阈的现代融合及中国文化主体地位与时代品格的挺立。
展开
精彩书摘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首先,关于什么是“般若实相之体”。唐君毅认为此“只是一智照之用,即只是一纯观照之能”:“此乃纯自心之能上看,而将此心之能之所着之物相,或由物相而得之观念,或心用以知物之范畴,如有无、动静、时、空等,全部撇开,则此心之能,即只是一灵照或虚照,或一灵知之明,或一光耀。此是心之用,亦即心之体。”①此种“观照心灵”之用,一时中不见诸分立对待观念,可偶一见之于“艺术、文学、哲学之心灵中”,因为此时人的心灵能离于实际事物,而观照“纯意象”或“纯义理”,与之俱运,此时“不见意象义理之有所谓有无、生灭、因果、动静之分”,以此纯观照的心灵与透视而得的纯意象义理俱运,而得超越具体事物,便可即有而无,居世间而超临于世间之上:“由魏晋人之玄学与文学艺术之心灵,以接佛家之言般若之义,其势至顺。吾人欲理解此般若之义,亦宜沿吾人之如何理解此心灵而契入。”②所谓“契入”,是因为此种观照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只为一“偶有”,文学家等在日常生活中离开其欣赏创作思维,心灵便有得失成败之感;即便是在偶有的观照心灵背景中,也仍有此生灭、有无,且难免有执着、骄慢之情等。这样“遂与佛家所向往之般若的观照境界,乃于一切生活境界中见即动而静,即有而无等相距甚远”。所以唐君毅认为,文学、艺术等观照心灵与般若观照境界,可依同一义理而“契入”,二者虽有相类之处,实际则有本质不同。如果想要由此偶有的观照心灵进至般若观照境界,必待于生活上之艰苦修行工夫。般若圆满之境,即人观照心灵的全幅呈现。③
  此“虚照之明,即用即体”,唐君毅认为“般若纯自内之能边之功用言”,但这不过是第六意识所起一种观照功能而已,即便能将种种所知、观念范畴等撇开,“只是一能照”,“自是一照用”,也绝不是般若实相境界。如前所述,实相般若是以无知之妙慧,契合无相之真谛,所契合之体,“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二者契合是“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冥与无生为一”,故“般若无知”另有实证般若“绝观”之义,即般若实相之体一定是超乎能所,绝乎缘观的。如吉藏说般若“甚深极重”,与智慧之观照有所不同:“般若体绝缘观,智慧名定于观,般若体绝愚智,智慧名主知照,般若体绝名字,智慧则犹涉名言。”④唐君毅所论般若实相之体由“照用”得立,且须经过思维观察才能确定为“真谛”,如其云,“只由人之理解”,“则于所留下者,即纯依理性以思维”,属于有观有照之境,故绝非体绝缘观之般若。其所论“虚照”“能照”之能,“虽立智慧之名,实不称般若之体”④。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佛教哲学思想——唐君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主题的界定
第三节 唐君毅对于佛教思想的整体判释
第四节 唐君毅论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唐君毅论般若学哲学思想(上)
第一节 论《物不迁论》与玄学的关系
第二节 论《不真空论》与玄学之关系
第三节 论《般若无知论》与玄学的关系

第二章 唐君毅论般若学哲学思想(下)
第一节 论《成实论》中“有”“空”之义
第二节 论《中论》破生灭等思想范畴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论吉藏“二谛”之义
第四节 论吉藏“佛性”之义

第三章 唐君毅论天台宗哲学思想
第一节 论智顗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理论归趣
第二节 论智顗之判教(上):藏教、通教与别教的义解区分
第三节 论智顗之判教(下):别教与圆教的义解区分

第四章 唐君毅论唯识宗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阿赖耶识”之简别
第二节 “末那识”之简别
第三节 论“转识成智”与“无漏种子”问题
第四节 论“五种姓说

第五章 唐君毅论《大乘起信论》佛教哲学思想
第一节 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论“本觉”义
第三节 论“真如缘起”义
第四节 论“真如受熏”说

第六章 唐君毅论华严宗哲学思想
第一节 论法藏融通般若与唯识义理而成立华严宗
第二节 论法藏重释起信论而成“真如随缘”义
第三节 论法藏重释缘生与种子义而成圆融缘起观

第七章 唐君毅论禅宗之道
第一节 论“达摩禅”与“中国禅”之异同
第二节 论禅定与禅观
第三节 论禅宗与天台、华严宗之关系及禅宗五家之区别

第八章 唐君毅论儒佛关系
第一节 论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
第二节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儒佛会通的道德修养基础
第三节 论“新宗教”必以儒为本融摄佛耶义

第九章 唐君毅“心灵境界”哲学体系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第一节 唐君毅“心灵境界”哲学体系对华严判教思想的吸收
第二节 唐君毅“心灵境界”哲学对华严“六相义
“十玄门”思维方式的融合
第三节 “心灵境界”中的儒佛判别及“生活理性化
中佛教的消极作用

第十章 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对唐君毅的影响
第一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对唐君毅的影响之一——为学根本宗旨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对唐君毅的影响之二——从“翕辟成变”到“心通九境”
第三节 中国哲学现代性转型中的佛教思想因素

第十一章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宋明儒学者对佛教之态度与唐君毅的比较
第二节 方东美佛教哲学思想与唐君毅的比较
第三节 牟宗三佛教哲学思想与唐君毅的比较
第四节 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与霍韬晦、吴汝钧等
“后学”的比较

第十二章 佛教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途径及规则的反思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下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佛教思想现代诠释中的哲学化途径及其反思
第三节 诠释学规则视角下的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