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天道循环,生生不息
《周易》为什么叫《周易》?
历代先贤就这一主题讨论了上千年,终究没有得到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结果一直把这个谜留到了今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周”、“易”两个字?可以说,这是一个探索《周易》绕不开的话题。
先看“周”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解释:一,周朝。二,周遍、周密、周而复始。
相传古有三易,夏用《连山》,殷用《归藏》,而周代所用《易》与《连山》、《归藏》皆不同,所以,以朝代名之,称作《周易》。
《连山易》以艮卦起,艮为山,山山连绵,所以叫《连山》。《归藏易》以坤卦起,坤为大地,万物皆归藏于大地,所以叫《归藏》。既然《连山》、《归藏》不称《夏易》、《殷易》,如何推导出《周易》为周朝之《易》的结论?看来,“周”为周朝的说法有比较大的疑问。
第二种说法是对《易》的性质的一种界定。
“周”字甲骨文多作“”。字形的解析可归纳为三种:一是象田中盐结之形,为古“鹵”字,借为“鲁”;二是象带格的盒子里装有金粒,意为周密;三是象方格纵横的雕刻,为“彫”的古字。
这三种解释恐怕都不是“周”的本义。
“周”字的起源应当与农业有关,纵横的格子象阡陌遍布的农田,中间的小点象在农田中掘土撒种。传说周的始祖后稷“播时百谷”,成为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由于后稷及其后人的辛勤劳作,周人聚集之地阡陌纵横,农业发达,所以周人将所居之地名为“周”。后稷生活于尧的时代,而《连山》、《归藏》则可追溯至神农、黄帝。从《连山》、《归藏》到《周易》,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变迁。《连山》时代人们居住于山,只能靠打猎和采集为生。《归藏》时代人们来到大地,除了传统的生存方式之外,可能已开始探索养殖和稼穑。《周易》时代已完成了农业的发明,人们居住在阡陌纵横的平地之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进入到孔子曾经竭力渲染的大同社会。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文化中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从各地同时期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
用农田阡陌纵横的象形作“周”字,可以涵盖“周”的诸多义项。农田一望无际,有周遍义;庄稼繁密茂盛,有周密义;阡陌交错可以任意回环,有周匝义。
在所有的“周”中最大莫过于天,天可以把一切包围其中,所以《周易》是以乾卦起,表达的是日月运行,天道循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古时有天圆地方的思想,后人多把“天圆地方”简单地归结为古人对天地形状的认识,并以此为据讥笑古人的幼稚。其实“天圆地方”说的是天地之性,天有“圆”性,地有“方”性,方静而圆动,以车毂为例,内方所以固定,外圆所以能转,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这就是天与地的关系。《周易》的“周”即为“周圆”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朝的《易》因起于乾卦,而乾卦为天,天性周圆,所以称作《周易》。
至此,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连山》《归藏》《周易》,其实就是山易、地易、天易的别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