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
首先,种子或原型观念是一般认识的基础。章氏哲学在对待世界的本质问题上是持唯心论的,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意想之中的事物,离开我们的心识,我们一无所知。他说:“宇宙本非实有,要待意想安立为有。若众生意想尽归灭绝,谁知有宇宙者?”没有众生的意想也就没有关于宇宙的认识,所以章氏由此推断:宇宙本非实有,而是心识意想的产物。既然我们只能认识心识中的事物,那么,我们认识的起点是什么呢?
章氏哲学具有重经验,重实证的特点,因而他认为我们的认识是以心识的经验为出发点的。不过,他对经验的分析是颇具特色的。他认为我们日常所经验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纯粹的经验,而是经过心识加工过的虚妄的经验。章氏说:“正感觉时,惟有光相热相,非有日相火相。日与火者,待意识取境分齐而为之名。故光与热为现象,光上之圆形锐形,亦为现象,而日与火为非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对日、火等事物的经验其实并不纯粹,更为纯粹的感觉惟有“光相热相”、“圆形锐形”等因素,是心识将这些感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日与火的经验。章太炎在诠释庄子“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一句时,说:“马非所以命形。形者何邪?惟是句(勾)股曲直诸线种种相状,视觉所得,其界止此,初非于此形色之外,别有马觉。意想分别,方名为马,马为计生之增语,而非拟形之法言。”即是说,人们对马的视觉经验并不纯粹,马的形状是由“句(勾)股曲直诸线种种相状”组成,我们的视觉经验只能感知这些勾股曲直的种种线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