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静,不受烦扰所困
心静如水才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心静如水,心灵就达到了高度的纯净;心静如水,人品就会变得神圣而崇高;心静如水,心中就能盛开圣洁的莲花!
心静如水之人面对喧嚣的世界,不骄不躁,不扰不乱;心静如水之人能够找到个人与世界的平衡,走出困扰,收获幸福人生。
心静自然凉
世上没有绝对的安静,越是安静的环境,声音反而越容易凸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不在意,那么不论怎样的客观环境都不再是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了。
心静自然凉,人们难以控制天气,但是却可以控制心态。生活当中,像天气一样难以控制的事情有很多,这时我们就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消除内心的烦忧。心平气则静,心态好一些,凡事看淡一些,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容。
可以想象,炎炎夏日,蛙鸣蝉叫,总是让我们感到心烦气躁,但是到了夜凉如水的晚上,心头的烦躁好像就能缓和一些。我们的心也分为两面,一面是夏日的太阳,一面是淡如水的月亮,只有如月般从容,才能消除心底的烦躁和忧虑。如果只沉浸于自己的安然中,自然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反之,如果太过注意周围的环境,就只会让自己产生忧虑和烦躁。
从前在一个庙里有很多小和尚,他们因为年龄小,所以很难保持安静,住持是慈祥的人,对这些小和尚的管教并不严厉,他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过寺庙强制的传授。小和尚们每天不坐禅的时候都在寺院中叽叽喳喳地说笑,打扫的时候也会玩闹起来。
有一个入寺比较早的小和尚,年龄稍大,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于坐禅的生活,他因厌恶喧嚣,才选此庙出家,也正是这样才能够让他远离喧嚣,过上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其他小和尚扰乱了他的内心,他在坐禅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哗和笑闹。虽然他很想教训他们,但是住持曾经告诉他要以慈悲为怀、宽容待人、与世无争。没有办法,为了留得一方清净,他只能选择到寺庙外的树林中坐禅。
有一天,住持来到小和尚坐禅的树林,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坐禅,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说了。
小和尚说:“因为这里难得清净,寺院中的其他小和尚实在是太过吵闹了,为了修禅,我只能找得一方清净。”
住持笑了笑,问他:“这里的蝉鸣没有吵到你吗?”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会影响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问他:“那么你觉得小和尚的吵闹和蝉鸣有什么区别呢?”听完住持的话,小和尚恍然大悟。从那之后,他再也不到树林中坐禅了。
住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取决我们心境的并非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自身。在意周围的环境,就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从容一些,就能忽视那些让我们烦躁忧虑的环境。
如果我们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难以做到从容,那么即使处于安静的环境,我们也只会感到烦闷,这种情绪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忧虑。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波动,只有从自己本身出发,做到从容,才能收获心中向往的安然。
有一个女孩异常容易焦躁。每当她焦躁的时候,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变得非常冲动,从而致使她周围的空气都像变了一样。每到夏天,她的焦躁就会更胜以往,这样的季节让她非常烦燥。
午睡时,女孩会被蝉鸣影响得睡不着,晚上又会感觉燥热,有时越想安静下来就越是能清楚地听到规律的表针走动的声音,这些都成为影响她睡眠的因素。越是安静的环境,她越是容易听到各种声音,这让她难以入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生活,她感觉自己有些神经衰弱了。
有一天,女孩的朋友约她一起出去玩,她想反正回到家里也是睡不着,不如就去放松一下好了。他们选择到酒吧去消遣,那里异常喧哗,大家疯狂地跳着舞,音乐的声音大得震耳,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是太缺少睡眠了,也或者是放轻松了,这个女孩渐渐沉入自己的小世界中,不一会儿竟然在沙发上睡着了。
耳边震耳的音乐没能成为影响她睡眠的因素,直到最后朋友叫她,她才从睡梦中醒过来。真是奇迹,这竟然是她睡得最舒服的一次。由此,这个女孩也领悟到了,环境并非是影响自己的因素,影响自己的是焦躁的内心。从那之后,女孩下班后就给自己减压,从容地面对生活,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每天都可以安然入睡了。
从容一些,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困扰。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佛,远离世间的烦恼,并非是佛所处的环境没有烦恼,而是因为佛的心已经脱离了情绪的控制,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了烦扰,生活自然能够恬淡而幸福。我们缺少的就是佛的从容。
世上没有绝对的安静,越是安静的环境,声音反而越容易凸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不在意,那么不论怎样的客观环境都不再是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了。放宽自己的心,如月一般从容淡定,放下不必要的忧虑,自然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如水。
内心宁静,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心淡如水的人,难以找到自己的道路。若要明确自己的志向,走向更远的地方,淡定就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想要寻找走出迷宫的出路,就要冷静下来。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为自己制定更加明确的目标,也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有时候冲动是一时的,在冲动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要想确定自己的目标,就要让自己先学会冷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做到心淡如水的人,很难找到自己的道路。若要明确自己的志向,走向更远的地方,淡定就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有一次,一位探险家到沙漠中去探险。沙漠神秘而危险,稍微不留意就会迷失其中,他深知这点,所以压住心中的杂念,异常注意周围的环境。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
有一天,他遭遇了沙暴的袭击。在沙暴袭击的时候,他本能地趴到了地上,闭紧眼睛,等到沙暴过去之后,他睁开眼睛,发现情况糟糕透了,因为他于慌乱之中丢弃的背包不知道被风沙带到了哪里,更为可怕的是,他挂在衣服上的水壶也不见了!
对于在沙漠之中的人来说,水就是生命,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丧生的人不计其数,找不到方向并且没有水源唯有等死。他有些慌乱了,因为此时的他一无所有。没过几分钟,他就觉得生命开始流逝。
偶然间,他将手伸入口袋中,摸到了一个蝴蝶的标本——那是他曾经承诺给女儿的礼物。原来他并非一无所有,他还有一个标本。他将这个标本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平静了下来,然后开始搜索脑海中的经验和知识,开始寻找出路。
烈日、饥饿、口渴,这些都像恶魔一般缠绕着他,在他的耳边不停地说:“放弃吧,停下来。”但是他手中握着蝴蝶标本,非常坚定而淡然地前行着。一个昼夜过去了,他的周围还是一片沙漠,他的心仍然平淡如水。
三天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他的身体此时几乎到了极限,但是他还是非常淡定地握着蝴蝶标本,仿佛那是他的人生信条一般。也正是因为他冷静了下来,面对困难能够淡然以对,最终才能走出沙漠。
在沙漠之中丧生的人不计其数,在没有水和食物的情况下能从沙漠中走出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其实,有时候被困于沙漠中的人并非因为身体到达极限而死去,而是因为失去了理智,变得绝望,所以只能等死。要想顽强地活着,就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淡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只有遇事能够淡然以对,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现代生活节奏快,我们易变得非常急躁,无论做什么都想立刻达到目标。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确定目标并不困难,难的是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发生很多事,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保持淡然,按部就班地进行,那么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曾经有一名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中,家里条件非常恶劣,连保证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书。所以他很早就进入了社会,虽然他的家庭没能为他提供优越的条件,但是他自己下定决心,无论先天条件如何,以后一定要成为连锁超市的总裁。
目标远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年轻人并不冒进,每当有一点儿进步,他在开心过后都会淡然地继续前行。
刚开始,年轻人跟着一群人做苦力,干着非常辛苦的搬运工作,先是在码头,后来到了超市。即使是搬运工,他也觉得自己终于和超市有了联系。他的目标非常远大,因此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他坚信自己会成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够保持内心的淡然。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人成为一家超市的促销员,他觉得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他努力、踏实地工作,他的淡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他的销售成绩非常好,经理表扬了他,还给他发了奖金,接踵而至的一切都没有打乱他踏实前行的步伐。他宠辱不惊,他的这份淡定受到了经理的赏识。
终于,在两年以后,年轻人成为经理的助理。后来经理被总部调走,他成为这家超市的经理。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虽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但他还是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行,不急不恼,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最开始的梦想。终于在多年后,他成为连锁超市的总裁。
时间是非常考验人毅力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目标和初衷是否会发生改变,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表明了我们对事应该有的态度,确立好了目标,就要下定决心去做,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淡然以对,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如果遇到问题时乱了阵脚,那么目标就会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就难以支撑强大的灵魂。无论是荣耀、地位、财富,还是困境、挫折、失败,都要淡然以对。只有内心宁静,才能让自己到达理想的高度。
保持平常心,做个自在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