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跨国引才》:
诺奖带来的反思二
——拄拐杖的国际化人才
莫言算不算是一个国际化人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2012年,我们曾将它纳入论坛,开展过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最后大家基本同意:莫言是一位拄着拐杖的国际化人才。
这话怎么理解呢?第一,莫言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乡土作家,没有留过学,也不会外语。就这一点来说,他跟一个中国农村有文化的老大爷没有多大区别,与国际毫不沾边。第二,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有着超凡的天赋,2012年摘得了全球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你能说他不是国际化人才吗?
有人说,莫言在出名之前,就接触过大量的世界文学,深受国外名家影响;出名后,去过很多国家,交了很多国外的朋友,老早就国际化了。也有人说,莫言和其他中国作家一样,必须完全依赖中文翻译来阅读国外名著,到国外旅行演讲,也必须完全依赖翻译的协助,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不多,尽管人的身体是出了国了,但是说话做事还是与在中国没有两样。无论怎样,就算到了国外,他也还是一个中国的乡土作家。
莫言凭借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呢?除了作品过硬,他身后有两个老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瑞典的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一个是美国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如果没有他们,或者说离开他们这根“拐杖”,很难想象莫言能够走进西方世界,走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
在诺奖的故乡瑞典,莫言总共出版了3本书,都是陈安娜翻译的。陈安娜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在过去的20年里,她已翻译了20部中文小说。
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后,有人认为,陈安娜是莫言通往诺奖的第一道门槛。她本人这样回应说:“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陈安娜还特别提到了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中国文学落地英语世界的“接生婆”美国人葛浩文,直说没有葛老先生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世界。
“莫言主要是在资深翻译家葛浩文的帮助下,逐渐打开英文图书市场的。”来自荷兰的英国伦敦大学汉学家贺麦晓(Michel Hockx)也有相同的观点。
这个反反复复被人提到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服役期间开始学习汉语,迄今已翻译了中国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已故英籍翻译家戴乃迭曾评价说:葛浩文的译笔“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一直对莫言作品持批评态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甚至认为:“葛浩文”这样一个商标使得莫言在英语世界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葛浩文的翻译非常巧妙,不是逐字逐句逐段,而是整体翻译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掉原作者的弱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