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性之用: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5873
  • 作      者:
    崔丽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可借复本:1
收藏
作者简介

  崔丽萍, 山西夏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思想史博士,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和伦理学。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德性伦理的比较研究,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参与学院“周秦伦理文化经典导读教程”的编撰工作。

内容介绍

  “德性”是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比较热门的术语,在“德性”的光照之下,中西方都产生了德性伦理复兴的浪潮,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将中西的德性之学进行比较。本书就是在此感召之下重点分析了思孟学派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旨和德性之用。认为双方都以德性为其伦理学的基础和依归,但前者具有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德性的先天性、内在性,情感的基础性,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一的主要特色;后者具有认知的形式思维,德性的后天性,德行的重要性,理性的主导性,以及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离基础上统一的主要特色。而这些特色源于双方的社会体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精彩书摘
  《德性之用: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余纪元先生认为,道德德性是由习俗或价值、情感和实践理性三方面组成的。因此,笔者认为,习俗既是道德德性的实现手段和方法,也是道德德性的组成部分。
  对于思孟学派来说,德与礼是一致的,礼不仅是全德的组成部分,也是德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但是,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习俗只是道德德性的实现方法和组成部分,却不是道德德性的表现方式。这是因为礼是观念化、体制化的习俗,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本身也是四主德之一,而习俗却是人们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通过好的习俗的内在化、规范化,习俗转变成了道德德性,但是习俗本身不是道德德性的表现方式。所以,习俗和礼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礼是习俗的高级化形态。
  7.德性与法律
  德性与法律的关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法律是德性实现的必要保证和外在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好的法律,就没法保证城邦的良好秩序,而德性也就没有办法得到完满的实现,同时,青年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措施,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德性,才能从习惯转变为人的自然、人的品性,法律对于德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二,总德正义的一般含义是守法,即法律本身与德性内涵具有一致性,或者说,好人必然是守法的人,但是,守法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也就是说,法律必然是合道德的,但是,不道德不一定就是违反法律的,道德的内涵要比法律的内涵广泛。
  ……
目录
导论
一 背景及研究成果
(一)两种复兴
(二)两种复兴的对话及比较研究
(三)思孟学派研究
二 理论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文章 特色与创新
三 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第一章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
一 思孟学派
(一)存在形态
(二)主要人物
(三)主要著作
(四)思想特征
(五)学术源流
二 亚里士多德
(一)学术成果概要
(二)相关论著说明

第二章 德性与德性伦理
一 德性的界定
(一)思孟学派论德性
(二)亚里士多德论德性
二 德性伦理
(一)德性伦理
(二)德性与角色
(三)德性与规范

第三章 人性与德性
一 人性的界定
(一)界定角度相同
(二)具体内证不同
(三)人性善恶与社会性
二 人的实现
(一)实现活动
(二)存养与扩充
三 人性的结构
(一)球体混圆形
(二)锥体级层形

第四章 具体德目与德性实现
一 具体德目
(一)主要德性比较
(二)其他德性比较
(三)儒家特有的德性
(四)亚里士多德特有的德性
(五)习俗与礼
二 德性的实现
(一)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
(二)德性与德行

第五章 中庸与中道
一 中庸
(一)孔子与中庸
(二)子思与中庸
(三)孟子与中庸
二 中道
(一)中道思想的来源
(二)中道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中道思想
三 中庸与中道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六章 情感与理性
一 情感与理性共存
二 情感与理性不可分离
三 德性实现中的明智与思
四 德性实现中的志与意愿
五 欲望、情感与理性

第七章 快乐与德性
一 快乐分析
二 不乐无德
三 警惕快乐与寡欲
四 痛苦与忧患

第八章 外在善与德性
一 外在不足与自足
二 必要条件
三 补充说明

第九章 最高目的与特色
一 最高目的
(一)至善与天道
(二)幸福
二 主要特色
(一)整体特色
(二)结构特色
三 特色探源

第十章 伦理与政治
一 君子与公民
(一)君子
(二)公民
二 宗法王国与民主城邦
(一)道德伦常与专业职能
(二)仁政与共和制
(三)内圣外王与公民教育
(四)道德生活与政治生活
三 德治与法治

第十一章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一 德性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主要特性
(一)以“德”为本的价值定位
(二)利人与利己完美统一的意识形态
(三)理想社会的政治诉求
二 德性伦理学与儒学复兴的价值和意义
(一)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背景及意义
(二)儒学复兴的背景及意义
三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二)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