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对创造力的理解和评估
Part One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Creativity
与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有关的案例
The Case for a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现代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扼杀人们探索的好奇心,堪称奇迹。这棵稚嫩的幼苗不仅需要激励,更需要自由。失去了这些,它定会枯萎,无须摧残便已死亡。认为强推硬拉和责任感可以激发探寻的乐趣,那是大错特错的。
——爱因斯坦(Einstein,1949)
上面这段话摘自爱因斯坦的自传。在这段充满抒情色彩的描写中,这位伟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因素对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观点作为主题将贯穿本书。社会因素之所以对创造力存在影响,主要是因为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动机。
要弄清楚创造力必须回答两个问题。首先,创造性表现与人们的一般表现有什么不同?其次,什么情况——怎样的个人能力和特征,怎样的社会环境——最能让人表现出创造性?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建立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基础。为此,我将重心放在第二个问题上,也就是分析最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各种社会条件。当然,测验社会因素对创造性表现的影响,也会涉及创造性表现与一般表现差异的方式。所以,本书的内容实际上涵盖了以上两个问题。
创造力研究的空档
有两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应该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第一个理由显而易见,也很简单,那就是此前还没有这个学科。关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几乎找不到相关的理论,能查到的文献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几乎也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是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总体上就很少。在1950年《心理学摘要》“创造力”这个栏目下,列出的条目总共有十一个,不到全部摘要文章的02%。196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04%,1966年达到08%。而到了1970年,在所列出的出版物中,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已占到了1%。4然而在这些文章中,很少实验性的研究报道,涉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就少之又少。1976至1978年间,没有一篇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在《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评论》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有一篇文章算是与创造力有关,发表在《认知心理学》上,还有一篇出现在《心理学公告》上,四篇刊载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而在那些以非实验研究为主导的期刊上,同期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却有六百多篇。
显然,研究创造力的学者们没有就社会心理因素对创造性表现的影响去做实验性的研究。那他们在做什么呢?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创造力研究的重点一直都被放在具有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研究上。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曾直接预见性地提出这一研究重心,也可以说正是他的论断引发了这种偏向。他说,“心理学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创造性人格问题”。(p444)
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些研究。其中一种被长期使用的方法是:分析著名的极富创造力人物的传记和自传,以找出他们智力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特点(Galton,1870;Cox,1926)。另一种方法是检验创造能力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一个或少数富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深入的实验室研究来完成。麦金农(McKinnon)和巴伦(Barron)在伯克利人格评估与研究所(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所作的研究(MacKinnon,1962)堪称这类方法的典型。他们对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入住式”测试。这些艺术家和科学家被同行推选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整整一个周末,每个调查对象都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正式访谈,并完成一大堆的人格和智力测试。不过,在整个关于创造力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对普通人进行测验。典型的做法是:选取普通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人格、智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测试,划分出创造力高分组和创造力低分组,再将两组其他方面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e.g.,Wallach & Kogan,1965)
有些创造力研究不仅限于讨论个体差异。比如纽厄尔、肖和西蒙(Newell,Shaw and Simon,1962)的研究就涉及创造力所必需的认知能力。他们勾画出一种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活动被视为对打破陈规的独特启发策略的运用。他们对创造过程的阐述相对成熟,其内容与那些基于计算机原理对人类智能所作的阐释有渊源。与纽厄尔等的研究(1962)不同,多数涉及认知能力的创造力研究的理论阐述都比较薄弱,只是一些对创造过程的常识性认识,以及偶尔来自工业和教育领域的经验性发现。奥斯本(Osborn,1963)的“头脑风暴”研究在这方面最为著名,堪称原型。为了促使研究对象针对相应的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他们设计出一套指导语,告诉研究对象一系列的规则或者所谓的启发策略,然后将接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想出的办法,和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的办法进行比较。
最后,也有一些研究检测特定社会或物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5,这些研究算不上多,也不能说少。其中一些研究将不同社会背景人群的创造力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如来自开放教学环境的学生与来自传统教学环境的学生比较(e.g.,Klein,1975)、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小城市的学生比较(e.g.,Torrance et al.,1960)。其他研究则利用传记材料来分析家庭、宗教信仰对杰出人士的创造力的影响(e.g.,Roe,1952),或利用历史资料来分析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看这些因素究竟是促进了创造力,还是抑制了创造力(e.g.,Simonton,1975a)。
总之,创造力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是研究著名的或被公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描述他们独有的特征。这些研究对象有的在世,有的已经去世。还有就是将创造力测试中得分高的研究对象与得分低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描述他们在人格和智力方面的差别。大部分这类研究都暗含了这样一个假设:那些有创造力的个体的重要特征多半是先天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改变的),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将有创造力的人同缺乏创造力的人清楚有效地区分开来。
由于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将焦点放在了个体差异上,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实质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上,忽略了“创造性情景”,也就是有利于创造力的环境。他们将目光死死地盯在内在因素上,看不到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在对内在因素的研究中又暗含一种“基因的”兴趣,学习和社会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就这样被挤出了视野。
之前关于创造力的种种研究,在根本上同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从很多方面看情况都是如此。那些对杰出的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人格特点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找出能准确描述这类人的独特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而那些将创造力测试得分高者与得分低者比较,找出得分高者所具有特征的研究,也注重个体水平的描述,或许还有一些预测的意味。同样,这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研究创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则已经找到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某些运作程序,这些程序很可能带来新颖且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案。但与以上研究不同,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旨在找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对其创造力具有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特定社会和环境条件。
一些社会心理学故事
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第二个理由是,在创造性表现中,社会和
环境因素似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6这个理由比前面阐述的——该领域缺乏研究——那个理由重要多了。如果不是把目光仅仅放在正式的研究结果上,就会找到很多这样的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学因素对杰出人物的成果和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类证据多来自自传、信函、日志,以及其他第一人称式的记述,作者则包括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那些因创造性成就而闻名遐迩的人物。当然,把这些材料当作实际心理现象的准确呈现的确需要谨慎从事。有创造力的人是否能够反观他们自己的创造性?女诗人洛厄尔(Lowell)就曾对此表示怀疑。她这样写道:
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本能的回答很直白:“不知道。”就算是仅仅问我自己的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回答还是这个,不会改变。因为不管是我自己的诗,还是别人的诗,我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所知道的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所应该知道的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它们触发我的灵感,我就写出它们了。而在进化的道路上,这可以说已经是前进了一大步。(Lowell,1930,p24)
然而,这些第一人称报告仍被作为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合理背景材料。之所以这样,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采用这些材料时关注的核心不是这些作者对思考过程的内省(就像洛厄尔指出的那样,对思考过程的内省注定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完整的)。相反,对这些材料的关注焦点,是这些人所报告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对其工作的明显促进或阻碍作用。其次,这些报告仅用于形成相关的假设,而不是去验证假设。最后,对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个人的确可能有其独特的反应方式,但如果某些因素一再地被这些人提及,视为重要因素,那他很可能就是在呈现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理现象。
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物很好地记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记录常让我们洞见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大部分这类记述,尤其是那些叙述详尽的,都出自作家之手,我想这并不奇怪。)在这些叙述中,许多人都认为
第一部分对创造力的理解和评估
Part One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Creativity
与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有关的案例
The Case for a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现代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扼杀人们探索的好奇心,堪称奇迹。这棵稚嫩的幼苗不仅需要激励,更需要自由。失去了这些,它定会枯萎,无须摧残便已死亡。认为强推硬拉和责任感可以激发探寻的乐趣,那是大错特错的。
——爱因斯坦(Einstein,1949)
上面这段话摘自爱因斯坦的自传。在这段充满抒情色彩的描写中,这位伟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因素对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个观点作为主题将贯穿本书。社会因素之所以对创造力存在影响,主要是因为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动机。
要弄清楚创造力必须回答两个问题。首先,创造性表现与人们的一般表现有什么不同?其次,什么情况——怎样的个人能力和特征,怎样的社会环境——最能让人表现出创造性?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建立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基础。为此,我将重心放在第二个问题上,也就是分析最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各种社会条件。当然,测验社会因素对创造性表现的影响,也会涉及创造性表现与一般表现差异的方式。所以,本书的内容实际上涵盖了以上两个问题。
创造力研究的空档
有两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应该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第一个理由显而易见,也很简单,那就是此前还没有这个学科。关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几乎找不到相关的理论,能查到的文献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几乎也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是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总体上就很少。在1950年《心理学摘要》“创造力”这个栏目下,列出的条目总共有十一个,不到全部摘要文章的02%。196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04%,1966年达到08%。而到了1970年,在所列出的出版物中,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已占到了1%。4然而在这些文章中,很少实验性的研究报道,涉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就少之又少。1976至1978年间,没有一篇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在《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评论》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有一篇文章算是与创造力有关,发表在《认知心理学》上,还有一篇出现在《心理学公告》上,四篇刊载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上。而在那些以非实验研究为主导的期刊上,同期有关创造力的文章却有六百多篇。
显然,研究创造力的学者们没有就社会心理因素对创造性表现的影响去做实验性的研究。那他们在做什么呢?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创造力研究的重点一直都被放在具有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研究上。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曾直接预见性地提出这一研究重心,也可以说正是他的论断引发了这种偏向。他说,“心理学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创造性人格问题”。(p444)
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些研究。其中一种被长期使用的方法是:分析著名的极富创造力人物的传记和自传,以找出他们智力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特点(Galton,1870;Cox,1926)。另一种方法是检验创造能力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一个或少数富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深入的实验室研究来完成。麦金农(McKinnon)和巴伦(Barron)在伯克利人格评估与研究所(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所作的研究(MacKinnon,1962)堪称这类方法的典型。他们对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入住式”测试。这些艺术家和科学家被同行推选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整整一个周末,每个调查对象都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正式访谈,并完成一大堆的人格和智力测试。不过,在整个关于创造力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对普通人进行测验。典型的做法是:选取普通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人格、智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测试,划分出创造力高分组和创造力低分组,再将两组其他方面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e.g.,Wallach & Kogan,1965)
有些创造力研究不仅限于讨论个体差异。比如纽厄尔、肖和西蒙(Newell,Shaw and Simon,1962)的研究就涉及创造力所必需的认知能力。他们勾画出一种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活动被视为对打破陈规的独特启发策略的运用。他们对创造过程的阐述相对成熟,其内容与那些基于计算机原理对人类智能所作的阐释有渊源。与纽厄尔等的研究(1962)不同,多数涉及认知能力的创造力研究的理论阐述都比较薄弱,只是一些对创造过程的常识性认识,以及偶尔来自工业和教育领域的经验性发现。奥斯本(Osborn,1963)的“头脑风暴”研究在这方面最为著名,堪称原型。为了促使研究对象针对相应的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他们设计出一套指导语,告诉研究对象一系列的规则或者所谓的启发策略,然后将接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想出的办法,和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的办法进行比较。
最后,也有一些研究检测特定社会或物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5,这些研究算不上多,也不能说少。其中一些研究将不同社会背景人群的创造力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如来自开放教学环境的学生与来自传统教学环境的学生比较(e.g.,Klein,1975)、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小城市的学生比较(e.g.,Torrance et al.,1960)。其他研究则利用传记材料来分析家庭、宗教信仰对杰出人士的创造力的影响(e.g.,Roe,1952),或利用历史资料来分析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看这些因素究竟是促进了创造力,还是抑制了创造力(e.g.,Simonton,1975a)。
总之,创造力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是研究著名的或被公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描述他们独有的特征。这些研究对象有的在世,有的已经去世。还有就是将创造力测试中得分高的研究对象与得分低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描述他们在人格和智力方面的差别。大部分这类研究都暗含了这样一个假设:那些有创造力的个体的重要特征多半是先天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改变的),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将有创造力的人同缺乏创造力的人清楚有效地区分开来。
由于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将焦点放在了个体差异上,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实质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上,忽略了“创造性情景”,也就是有利于创造力的环境。他们将目光死死地盯在内在因素上,看不到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在对内在因素的研究中又暗含一种“基因的”兴趣,学习和社会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就这样被挤出了视野。
之前关于创造力的种种研究,在根本上同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从很多方面看情况都是如此。那些对杰出的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人格特点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找出能准确描述这类人的独特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而那些将创造力测试得分高者与得分低者比较,找出得分高者所具有特征的研究,也注重个体水平的描述,或许还有一些预测的意味。同样,这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研究创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家则已经找到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某些运作程序,这些程序很可能带来新颖且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案。但与以上研究不同,创造力社会心理学旨在找出对大多数人来说,对其创造力具有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特定社会和环境条件。
一些社会心理学故事
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第二个理由是,在创造性表现中,社会和
环境因素似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6这个理由比前面阐述的——该领域缺乏研究——那个理由重要多了。如果不是把目光仅仅放在正式的研究结果上,就会找到很多这样的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学因素对杰出人物的成果和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类证据多来自自传、信函、日志,以及其他第一人称式的记述,作者则包括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那些因创造性成就而闻名遐迩的人物。当然,把这些材料当作实际心理现象的准确呈现的确需要谨慎从事。有创造力的人是否能够反观他们自己的创造性?女诗人洛厄尔(Lowell)就曾对此表示怀疑。她这样写道:
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本能的回答很直白:“不知道。”就算是仅仅问我自己的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回答还是这个,不会改变。因为不管是我自己的诗,还是别人的诗,我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所知道的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所应该知道的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它们触发我的灵感,我就写出它们了。而在进化的道路上,这可以说已经是前进了一大步。(Lowell,1930,p24)
然而,这些第一人称报告仍被作为发展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合理背景材料。之所以这样,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采用这些材料时关注的核心不是这些作者对思考过程的内省(就像洛厄尔指出的那样,对思考过程的内省注定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完整的)。相反,对这些材料的关注焦点,是这些人所报告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对其工作的明显促进或阻碍作用。其次,这些报告仅用于形成相关的假设,而不是去验证假设。最后,对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个人的确可能有其独特的反应方式,但如果某些因素一再地被这些人提及,视为重要因素,那他很可能就是在呈现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理现象。
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物很好地记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记录常让我们洞见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大部分这类记述,尤其是那些叙述详尽的,都出自作家之手,我想这并不奇怪。)在这些叙述中,许多人都认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