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张载也说,古代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故可以成圣。由于中国先秦哲人所说的“天”和“人”的具体内涵相当丰富且歧义颇多,因而天人关系自然也就相当复杂。其所说的“人”,既有实践上的知行主体之义,也有价值上的理想人格之义;既可指单独的个体,也可指一般的民众,还可指全体的人类。其所说的“天”,既是指“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天,也是指“命于天、畜汝众”的主宰之天,亦可指“修天爵、合天德”的义理之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先秦哲人“重人事而轻鬼神”、“重相合而轻相分”,反对“蔽于天而不知人”、也反对“蔽于人而不知天”,认为如果“听于神而贬低人”、“崇天道而抑人伦”,就不能深谙至理、学际天人。不论从宗教神学语义上论天人抑或从“自然天成”语义上论天人,不论从道德蕴含上讲天人抑或从“无为而治”上讲天人,先秦哲人都特别强调“天人一体”、辩证统一,因而“天人合一”始终是其哲学思想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基本理路。这里仅以儒道两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为视角,旨在从学理上讲清道家的自然之天与儒家的义理之天的根本区别,以便发用先秦儒道在天人之辩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切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和谐相处的当下关系,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全面进步提供理性支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