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9314
  • 作      者:
    朱荣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朱荣英,男,1963年9月生,河南尉氏人,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河南大学第三、四届人文社科学部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中州学刊》、《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予以转载。出版专著8部,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奖励基金特等奖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思之流,可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构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特质。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离不开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应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角度全面清理传统哲学的糟粕,探寻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案中的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和模式,深入挖掘其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场及方向,将其原有的先锋理念注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中,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生活背景下,为重塑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张载也说,古代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故可以成圣。由于中国先秦哲人所说的“天”和“人”的具体内涵相当丰富且歧义颇多,因而天人关系自然也就相当复杂。其所说的“人”,既有实践上的知行主体之义,也有价值上的理想人格之义;既可指单独的个体,也可指一般的民众,还可指全体的人类。其所说的“天”,既是指“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天,也是指“命于天、畜汝众”的主宰之天,亦可指“修天爵、合天德”的义理之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先秦哲人“重人事而轻鬼神”、“重相合而轻相分”,反对“蔽于天而不知人”、也反对“蔽于人而不知天”,认为如果“听于神而贬低人”、“崇天道而抑人伦”,就不能深谙至理、学际天人。不论从宗教神学语义上论天人抑或从“自然天成”语义上论天人,不论从道德蕴含上讲天人抑或从“无为而治”上讲天人,先秦哲人都特别强调“天人一体”、辩证统一,因而“天人合一”始终是其哲学思想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基本理路。这里仅以儒道两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为视角,旨在从学理上讲清道家的自然之天与儒家的义理之天的根本区别,以便发用先秦儒道在天人之辩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切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和谐相处的当下关系,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全面进步提供理性支持。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与意义
第二节 中国心性哲学的要义与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品格与方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为文与为人
第二章 先秦儒学及其现代复兴
第一节 先秦儒道的天人之辩及其价值
第二节 先秦儒家“德知一体”的涵养功夫
第三节 儒释道之开显本体的不同方式
第四节 传统儒学之当代复兴及其路径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研究
第一节 朱熹理学的喻象与转识成智
第二节 熊十力的成己之学及其启示
第三节 冯友兰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节 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及特点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路径
第一节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路向与容纳
第二节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依据与过程
第三节 中国哲学通向现代化的可能性
第四节 中国哲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
第五章 传统文化观与文化自信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文化观与文化自信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及基本特征
第三节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及特点
第四节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构想

下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路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整体演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特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选择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转向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技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及其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观及其中国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异化的超越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技支撑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处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活境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诗意穿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人文视域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视野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形象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表达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诠释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学视域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群众观、学习观、创新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中国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及其中国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创新观及其中国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