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价值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13375
  • 作      者:
    黄凯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所谓信仰自由,也意味着可以有多样选择,各家宗教自身则需要多多合作。例如,佛教、基督教有共同的宏誓大愿,两路分兵进咸阳,西医治不好的病还有中医,火车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汽车,不能坐飞机的还可以乘邮轮。它们都只是信仰的形式。谁也不能规定世界上的人只准学一种乐器。

  没有宗教,依然可以有信仰生活。那么宗教究竟在哪些方面和领域不同于现实世界中其他的信仰方式?相对于物质世界的外在形式,宗教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内在形式,相对于当下人间的明在,宗教更加关注非人间的各种暗在,所谓安妥今生,其实就是要兼顾好这四在之间的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凯锋,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专长为价值哲学。个人主要著述有《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2001)、《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4)、《审美价值论》(2005)、《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2012)、《人文情思录》(2013)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梳理了具体宗教信仰的教义内涵、伦理规范、情感体验以及信仰方式,并借此思考中国人的非宗教性的信仰生活,进而探讨其中的理性力量、总体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试图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信仰生活之间找寻一些过渡环节,以此促进和深化中国人对非宗教性的信仰生活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Amish

  宽恕何以可能

  根据生活在美国宾州Nickl Mines的Amish(阿米什)人居住区2006年10月2日发生的枪击案而改编的电影《阿米什的恩典》一度引起不少关注。影片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送奶工查理·罗伯特持枪闯入宾州的一所阿米什人学校,放走所有的男孩子,除了一名女教师和一名女孩逃生外,罗伯特向10名6—13岁的少女开枪。当枪杀发生时,一对小姐妹作出了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姐姐说,你先开枪打死我吧。妹妹说,我当第二个。凶杀案造成5人死亡,数人受伤,最后凶犯饮弹自尽。作为死难者的父母、亲人和社区,是如何面对惨案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多数阿米什人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宽恕。案件爆发的当天,阿米什长老就带着受难者玛丽·贝斯的父亲吉迪恩一起,代表阿米什社区去探望肇事者的妻子,令凶犯妻子吃惊的是,他们来的目的不是兴师问罪,而是宽恕。吉迪恩说:“你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我们也为你哀悼。”长老接着说:“我们过来告诉你我们饶恕他。”罗伯特的妻子不敢相信,长老按照《马太福音》(6: 14)的经文强调:“你们饶恕人的罪过,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罪过。”

  但是,受害者玛丽·贝斯的母亲艾米却想不通,她拒不接受罗伯特妻子的道歉,也不愿意接受来自她的帮助,她一时无法熄灭心中的仇恨之火,对罪犯的恨才是对女儿的爱和怀念,而丈夫的宽恕则意味着对女儿的背叛与遗忘。艾米甚至打算带着幸存的小女儿凯蒂永远离开阿米什社区,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她还指责丈夫吉迪恩把女儿当作信仰的祭品。吉迪恩反问:“你嘲笑我们的信仰?信仰是我们唯一的财富。”艾米却坚持说:“不,我们曾经比现在富裕得多。我们有玛丽·贝斯。孩子才是无价之宝,你却轻易地饶恕别人,使女儿显得一钱不值。”丧失女儿的痛苦使艾米情绪失控,她把女儿玛丽·贝斯看得高于一切,她甚至对上帝也发出了质问:“什么智慧?为什么上帝要让这么美丽无辜的女孩被屠杀?”那个同情她的女记者也有同样的疑问:“并不是所有事物都由上帝掌管。小女孩们不该死在学校里。”影片中交代了送奶工罗伯特的行凶动机: 新生的女儿突然夭折了,悲痛万分的他决定向上帝报仇。其中的逻辑与受害者的母亲并无不同,都是因某种特殊境遇与信仰发生冲突,于是怀疑和指责上帝不公。

  影片的最后交代了艾米放弃仇恨的经过。罗伯特也并非一个天生的罪犯,在他妻子的眼中,他曾经是一个忠实的丈夫;在他儿子的心中,他也曾经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们都不相信这件可怕的事是他干出来的,儿子甚至以为是人们搞错了,而真正的凶手已经逃走了。艾米最后饶恕了罗伯特是因为她从被抢救过来的吕蓓卡那里知道了自己女儿的心愿:“我女儿死之前,在心里已经饶恕了他(凶手),我不能辜负她的心愿。”凶手在行凶前要求玛丽·贝斯为他祈祷,她临死前对罗伯特说:“会的,我会为你祷告。”吉迪恩说:“饶恕并不代表遗忘,甚至不意味着赦免,查理最后会站在上帝的面前,但是我们也相信如果我们坚持着自己的愤怒和怨恨,那我们就是唯一受惩罚的人。”按照阿米什人相信的主的教导,宽恕的真实含义应该是: 我不在永恒里定你的罪。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事,而是上帝的事。

  吉迪恩与小女儿凯蒂的对话说明了恨的无能与可怕:

  吉迪恩:“他确实做了邪恶的事。你可以恨他,恨多久都行。但你告诉我,恨会让你感觉好点吗?”

  凯蒂:“其实不太好。”

  吉迪恩:“仇恨是一种很沉重、很饥饿的感觉,伴随而来的是无数锋利的齿牙,逐渐蚕食整个心灵,让爱无处可置。幸运的是,上帝明察秋毫,他就是会施以惩戒的那一位。所以我们无须把这些可怕的仇恨记在心里,我们可以选择饶恕。”

  同样在惨案中失去了女儿的拉吉,面对深陷丧女痛苦无法饶恕的艾米发出这样的呼喊:“我的女儿也死了,我也想对着这个世界大喊大叫。但我想得更多的是,我不愿让自己的心变成一个爱与恨的战场,那样只会伤得更深重。我们受的伤够多了,我们必须按上帝的要求做,我们必须选择爱。”

  阿米什长老也坚定地说:“我们不会让仇恨进入我们的心灵。”

  艾米的丈夫吉迪恩说:“饶恕别人并不容易。上帝不会让我们总是一路平坦。我所知道的是,当一切如意时建立的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只有当我们的生活轰然倒塌时,我们才有机会树立真正的信仰。”

  在查理的葬礼上阿米什长老再次强调:“在这世界上,我们不能否认邪恶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即便是最虔诚的人也会被黑暗动摇,犯下罪恶的行径,罪行留给生者难以承受之痛,但正如阿米什的兄弟姐妹所展现的,当我们不再因为痛苦而寻求报复,当我们敞开胸襟迎接宽恕的治愈之光,黑暗便被放逐……”“饶恕来自开放的胸怀,它的产生不需要条件,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饶恕”。

  《阿米什的恩典》中令人肃然起敬又难以理解的宽恕之心,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几近奢侈。市场经济即使烂熟,恐怕最多也就告诉我们合作共赢,对方伤害了我们甚至要了我们的命,还要受害者慰问犯罪者家属,以上帝的名义!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应该如何理解阿米什人的信仰生活?仇恨烧灼的心灵确实不得安宁,但是以德报怨确实让人为难啊。心灵的宁静和上帝的承担是否高于一切?阿米什人不是没有挣扎,说服自己的过程也倍感煎熬,但最终的结果是宽恕罪人,继续聆听主的教诲。现代法治社会,如果也一味地宽恕,警察、法院、监狱等还是否有必要?在此问题上常人的理解力难免出现短路。

  仇恨并非总是错的,宽恕并非总是值得,我们中有多少人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害后出现一个无人愤怒的社会?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做了可怕事情的人随后就得到轻易的宽恕。圣经上不是也说爱有时、恨有时吗?为什么阿米什人会无视现实和事实?他们在2006年10月2日的枪击案中所体现的理性选择究竟是偶尔为之还是习以为常?

  Amish(阿米什人)也称“Old Order Amish”(旧规阿米什人),是1693—1697年间从瑞士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教派(Anabaptist,又称“重洗派”或“门诺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弱小的宗教群体。再洗礼教派产生于1525年的宗教改革运动(即“再洗礼运动”,Anabaptist Movement),是一个既反对政教合一又持激进主张的宗教派别,当时其成员主要居住在瑞士的苏黎世。他们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主张,比如对《新约圣经》在字面上作虔诚解释、建立教区自治组织、生活简洁朴素、避免与政府接触、反对宣誓、不担任政府公职、不服役等。由于其对《圣经》的理解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与主流宗教派别迥异,早期的再洗礼教派遭到各地政府与罗马天主教、路德教派和新教等教派的迫害。他们被迫躲藏在山洞和森林中,并以秘密方式做礼拜以躲避官方的追查。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初期,再洗礼教派所有的发起者均遭受迫害而死,但这一教派却仍然能够发展、壮大,吸收了许多新成员,并将其影响扩大到瑞士、法国、德国以及荷兰等地(主要是这些国家与莱茵河毗邻的地区)。随着“再洗礼运动”的发展和再洗礼教派成员的增多,其内部发生了分化。大约于17世纪,瑞士人雅各布·阿曼主张“远离异教者”,在教派服务活动中推行洗脚仪式,并强调本教派人员简朴、整洁的服饰礼仪。他的主张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与瑞士的弟兄派(Swiss Brethren)在教义及许多问题上产生了明显分歧。由于这种分歧无法得到解决,其追随者大约在1693年形成“阿米什宗”,并于1698年有了明确教义的文本,教派也逐步得以规范化。1720年,经过乌利·阿曼的努力,“阿米什宗”的思想进一步明晰,并开始了阿米什人新的历史进程。1693—1727年间,阿米什人在欧洲的主要聚居点分布在瑞士、阿尔萨斯—洛林(法国—地区)、帕拉廷纳(旧时德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德国西部)和荷兰。

  由于宗教迫害日益加深,阿米什人与其他再洗礼教派的群体如门诺教徒和赫特人一样难以在欧洲继续生存。他们被迫作出选择: 要么离开欧洲,要么在公民权和拥有土地的权利被剥夺的条件下继续留在欧洲。他们若继续留在欧洲,虽然可选择居住于山区经营农业并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却无法自由地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那个时期阿米什人的生计、居住地、人口发展都受到地方统治者的政策和周边其他群体的严重制约。在此种情形下,移居宗教相对自由的美国便成了阿米什人的最佳选择。1727—1790年间,大约有500名阿米什人与欧洲其他一些操德语的人一起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县(Lancaster County)。第二批大约3 000名阿米什人于1815—1865年移居美国的俄亥俄、纽约、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等州。而那些继续定居于欧洲的阿米什人则逐渐被主流宗教群体同化。宾夕法尼亚州作为阿米什人移居美国后最早的定居点并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人们常常认为宾州是美国最大的阿米什人聚居地,其实不然。欧洲阿米什人迁居到美国的24个州以及加拿大和中美洲,其中80%居住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美国最大的阿米什人群体居住于俄亥俄州的霍尔姆斯(Holmes)以及与之相邻的该州东北部各县,这一聚居地与美国东部重工业城市匹兹堡(Pittsburg)相距仅100英里;美国阿米什人的第二大居住地则是印第安纳州的埃尔克哈特(Elkhan)及与之相邻的该州东北部各县;而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只是美国阿米什人的第三大居住地。美国阿米什人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有人估计到2005年上半年已超过15万人,而在2010年有研究显示阿米什人的人口约为25万。阿米什人并无本宗教群体的中心总部,在他们生活的地区,“教区”是管辖阿米什人的组织,所有的阿米什家庭被编入不同的教区,各阿米什教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分别由教区负责人(通常是由教区推选的3—4名男性牧师)来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并没有削弱北美不同地区阿米什人之间的凝聚力。各阿米什教区之间能够联成一体,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依赖于阿米什人共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也依赖于各教区负责人的组织运作,他们常常通过非正式的聚会进行交流,以达成共识,使分散于各地的阿米什人形成一个共同体。

  阿米什人主张成人洗礼而非婴儿洗礼。自从1525年“再洗礼运动”以来,再洗礼教派信徒就开始对成人施行洗礼,但政府当局和天主教会以阿米什人已经在天主教会施行过婴儿洗礼因而不能再次洗礼为由,对之施加迫害。后来,再洗礼教派因意见分歧而形成“保守的”和“进步的”两个派别,只有“保守的”阿米什人仍顽强地固守“成人洗礼”规范,直至今日。基督教福音派教徒一般都将救赎经验(salvation experience)看作一种突然降临的强烈情感体验,并将之视为教徒们首要的生命体验,而平时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则是次要的。阿米什人认为这种救赎的体验其实就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另外,对于福音教派和其他“保守的”新教教徒而言,一个人一旦信了耶稣,获得救赎是毋庸置疑的。但阿米什人不相信一个人只要通过皈依基督、施行洗礼和加入教会等,就能保证自己获得救赎,而是认为上帝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是否真正归顺了教会,然后再决定是让其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因此,阿米什人并不知道自己最终是否会获得拯救并进入天堂。阿米什人认为自己的教会已经获得上帝的许可来传达上帝的意志,因而“归顺教会就等于归顺上帝”。阿米什人认为每一个教区都应该拥有自治权,没有必要通过组织权力集中化的办法来强化各教区阿米什人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基督徒负有“宣讲福音、广纳信徒”的责任,但大多数阿米什人却认为自己并不负有向非阿米什人传教和接纳新信徒的责任。所有这些使阿米什人的信仰与基督教其他派别存在明显的分歧。

  在动荡的数百年间,他们身处的文化饱含信仰和行动实践的一致性,作为再洗礼教派的信徒,他们希望过一种简朴的由耶稣指引的生活,能够依靠不那么复杂深奥而是易于文字阅读的圣经,避免暴力,不求政府,自给自足,保持单纯的信仰,对他们来说任何和政府之间的联系都是对献身上帝的一种妥协和退让。这样一种今天看来未免极端和非主流的信仰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折磨和牺牲已经成为阿米什人传统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压力、痛苦和悲伤的历史经验及文化积累中他们寻求一种心理和实践上的应对方式。而他们是不是因此才愿意将悲剧置于上帝之手?不要求对不公平境遇的解释,只求效仿耶稣基督: 耶稣爱那些伤害他的人,耶稣拒绝保护他自己?

  ……

展开
目录

导言:中国人的信仰生活

楔子

第一种视角:群体认同与交往伦理

弥撒

Amish

兄弟会

第二种视角:情感体验与压力释放

赎罪日

愚人盛宴

修道院情书

第三种视角:人格示范与社会效应

圣本笃

拘那罗王子

路易斯VS乔伊

结语:信仰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宗教概念的运用、局限及其替代品——《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述评

信以为真、宗教伦理与“整合论”

访谈提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