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越不同形式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式: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之魅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66767
  • 作      者:
    陈忠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忠云,男,1959年出生。日本神户大学政治学博士(2003年3月取得)。研究领域:制度理论,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问题的纯学术专著。撰写这部专著的目的是重新解释人类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进行构建,且为了证明这种理论具有超过不同形式政治制度的适用性,还对古代东方政治制度问题、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问题以及罗马教会的制度问题等,进行了大范围的文献考证研究。由于笔者在研究展开的过程中不断追寻更加接近真理的新思考,因此本书的写作时间漫长,如果从笔者2006年3月份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之后开始计算,到2014年8月份基本完成为止,花了近八年半的时间。在这八年半的时间里,笔者切身体验到了学术工作的艰难与学术道路的坎坷,但更为接近事实、更为接近真理的各种新思考,或者需要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进行凝练。
  由于本书采用新的理论进行分析,在这种新理论之下形成的观点往往与现存的各种观点相左。在分析展开的过程中,笔者引用了部分与本书相左的论点,有的还对为何形成这些论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而言之,这些相左论点为本书的学术争鸣提供了机会,在此谨向在本书中所提及的持有这些学术观点的学术同仁们表示感谢。当然,真理越辩越明,希望拙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术争鸣更加活跃、出现更为合理的思想,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利益分配的规则,包括公正平等的政治利益分配规则与不公正、不平等的政治利益分配规则。纵观中国历史上为人们所熟知的政治制度,如等级制度、王权制度、皇帝制度等,这些制度究竟包含哪一种政治利益分配规则?等级制度规定“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前535年)》第986页),这种等级制度“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第54页),它就像金字塔,统治者稳坐塔顶,高高在上,让民众安分守己地居于等级结构的最底层,勤勤恳恳地服侍上层贵族而不觊觎他们的地位与财富。王权制度规定君王占有国家的一切,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篇》第349页)。皇帝制度同样是规定皇帝占有国家的一切,如“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第174页)。这些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征是权力地位、物质财富、名誉等一切政治利益都向统治者严重倾斜。这些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强者以暴力为后盾制定的。强者们为了夺权,通过暴力手段相互残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卷二十五魏?策四》第807页),最后是赢者通吃,他们在控制了权力的基础上制定利益向自己一边倒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利益不平衡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一般民众的利益,民众不会自觉地遵守,但统治者在暴力之下强迫民众遵守。在暴力控制之下的社会,某些时候也较为稳定,然而这种稳定就像跷跷板,两头各放一个大小、重量悬殊的石头,巨大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对称力量足以使它们形成不平衡的稳定。同样,政治利益不平衡的社会稳定也必须以强大的暴力作为支撑,即暴力维稳。但在暴力之下的社会稳定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因为石头是死的,人是活的,力量优势的一方坐地分赃、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他人必定因此产生强烈的不满。这也是造成中国历史上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欲望以及强者制定极端自私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产生政治动乱的主要根源之一。
  意识到这种政治制度问题的存在,并思考如何解释此问题,是本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关于如何解释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的问题,一部分中国学者尝试着利用20世纪后期出现的政治学新制度理论进行解释,但多年过去了依然成果寥寥,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很成功。本书也研究与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的问题。本书将构建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以重新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解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在此理论中将界定关键概念并构建分析模式。在对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时,运用这些理论工具进行推理,并利用当时可信度较高的资料进行考证。
  由于本书是在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之下对古代东方、古代西方以及罗马教会等的政治制度问题进行研究,在时间上、地域上都有比较大的跳跃。为了避免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眼花缭乱,有必要在绪论中提示本书的基本构成以及每一章的基本内容。
  本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资料考证研究。
  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共两章。第一章是“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中的困境”,主要研究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能否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笔者认为无法采用这些理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研究。因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是对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经济的模拟,在这种理论中的理性行为者,他们参与竞争的资格基本平等。而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行为者,一方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一方是彻底屈服而从属于统治者的顺民,双方的政治地位完全不平等。从这个角度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中的行为者之间的地位关系不适合解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下行为者之间政治地位关系的问题。并且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中,行为者在共同接受的平等公正制度之下讨价还价以达到利益均衡,这是他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人治的非利益均衡导向的制度,统治者要求民众绝对服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任何形式的讨价还价都是不服从的行为,都是挑战皇帝利益的“逆我者”,都可能被诛灭三族。所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方法不适合说明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的问题。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文献五花八门,但其算计方法与文化方法等的分析方法,也同样不能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由于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问题,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可以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的理论。
  在第二章,笔者构建了一种适合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命名为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这种从利益角度构建的制度理论,主要由利益人的理论假设、不同利益内涵制度的说明、利益人与不同利益内涵政治制度结合而形成的两种推理模式等部分构成。利益人是政治领域的利益人的简称。政治领域的利益人,是指具有追求主观上认为相对较大或最大政治利益(均指具体化政治利益)的行为倾向,并且在具体行为实施之前主观认为自己所选择的手段符合自己的政治发展目标的行为主体。政治领域的不同利益内涵的制度可以分为超越政治利益计算的制度、政治利益非均衡导向制度、政治利益均衡导向制度等。从政治利益角度对行为者与制度的考察,目的是构建一体化利益分析的推理模式,亦即利益人与不同利益内涵政治制度结合而形成的推理模式。这种推理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利益人、强者、弱者、不同利益内涵的政治制度。推理模式主要有二:一是,作为利益人的强者以暴力手段控制了社会决策权,并围绕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政治利益向其一边倒的制度,即政治利益非均衡导向制度,以获取最大化利益。在这种制度之下的统治者行为不受有效的制度制约,往往为所欲为、胡作非为。同时,他们可以根据各种现实情况,灵活制定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对策。二是,在政治利益非均衡导向制度之下,政治利益完全向权贵一边倒,权贵由于不受任何刚性制度的制约而胡作非为,民众的利益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害。因为民众也是利益人,他们对此必定感到不满,他们为了守卫自己的利益而奋起反抗;他们追求公正平等的政治理念,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制约权力的公正平等的政治制度,促使原来的政治利益非均衡导向制度向政治利益均衡导向制度转化。上述的利益人假设、不同利益内涵制度的说明、利益人与不同利益内涵政治制度结合而形成的两种推理模式等内容构成了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整体。
  第二部分是资料考证研究,从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共九章。这部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第一推理模式进行分析以及采用笔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的资料进行考证。在资料考证过程中,重视第一手资料,并仔细甄别这些资料的可信度,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例如,史料中关于王莽、唐太宗的豪言壮语,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由于他们地位特殊,有时候他们的豪言壮语只是一种掩盖自己真正目的的策略。另外,第十章与第十一章,涉及古代西方教会等问题。之所以把这些问题的研究放在第二部分,是因为研究方法相似。
  第三章是“等级礼制形成原理”。纵观到目前为止的关于先秦宗法制度、等级礼制的既存研究,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学者们似乎都没有明确区分什么是等级制度、什么是等级礼制,而这些概念是这方面研究的基本概念。如果缺乏对这些概念的基本认识,可能影响文章的逻辑推理以及问题分析的清晰度等。实际上,等级礼制是附属于等级制度的次级制度,全称是等级制度的具体配套制度,其作用是巩固等级制度、维护等级制度权威。强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设立了等级制度,又为了维护等级制度,设计了等级礼制。等级制度主要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制度安排,而等级礼制则与祭礼密切相关,祭礼中的神秘力量是等级礼制权威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四章是“西周初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策略问题的研究——兼论周公的权力之争”。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的政治措施,从字面上看,高尚而又感人。制礼作乐似乎是盛世太平社会的标志,敬德保民更似乎是鼓励官员们崇尚德行、全心全意地为民众服务。但这样理解显然不妥,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王权制度。与皇帝制度一样,王权制度不是用来制约君王追求利益行为的制度,而只是君王用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实现自己无止境利益要求的工具。在此制度之下,只要是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君王,都有可能胡作非为。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出现这种高尚而又感人的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政治措施是令人困惑的。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言辞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在西周,统治者已经具备极为成熟的控制民众的手段。西周初的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都是统治者为确保自己既得利益的愚民手段。制礼作乐中的制礼,目的之一是巩固等级制度,把民众彻底控制在等级结构的最底层,并强迫他们履行各种礼的义务,防止其越轨而侵犯权贵的利益。作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诗经》之中。周初作乐,实际上是当时统治者对民众进行洗脑的手段之一。《诗经》中写作于西周前期的歌颂统治者的诗篇,反映出数千年前中国统治者洗脑技术的高明程度。他们把自己打扮成上天的使者、民众的救星,如《文王》中有“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大雅?文王》第406页)等内容,此诗歌颂周文王是光芒万丈的东升太阳,说他“在帝左右”,与天帝同在。关于敬德保民,他们反复强调敬德,其实是统治者担心在王权制度之下,上上下下官员胡作非为而导致政权崩溃;而保民实际上是防民。这些表面上高尚而又感人的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等政治措施,实际上都是在王权制度之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民策略。
  第五章是“秦始皇皇帝制度形成契机以及秦王朝速亡原因的研究”。秦始皇皇帝制度从王权制度过渡而来,这种过渡的契机是秦始皇的军事胜利。该制度是秦始皇在全面军事胜利之下,掌握了对所有人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之后,进行实现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制度安排。皇帝制度只是秦始皇战争胜利的战利品,探讨皇帝制度形成的契机,首先应探讨作为强者的秦始皇如何取得军事胜利。他能够取得军事胜利,得益于其祖宗秦孝公以及商鞅的强军策略。秦孝公、商鞅的强军策略极为狡诈与残暴。狡诈是指其主要采用利益诱导的制度设计,引诱民众自动上钩;残暴是指其控制民众的手段极为残暴。秦孝公之后的秦国统治者,基本上延续这种强军策略,奠定了秦始皇获得全面军事胜利的基础。而秦始皇皇帝制度失败的原因是,以暴力为后盾建立的皇帝制度,为秦始皇为所欲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他的行为不受有效的制度制约。秦始皇在皇帝制度之下追求的权力地位、物质财富、名誉等各种利益,多与民众的利益呈零和博弈的关系。他的各种利益追求,都需要民众为其付出代价,他越是无止境地追求他的利益,在他统治之下的民众的命运就越悲惨。其个人的利益目标过于完美,民众则要承担其达到完美的利益目标所需的巨大成本,这种负担远远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他尽情地享受了皇帝制度所提供的这种便利,而这恰恰也是促使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他依靠凶狠残暴的手段打败了六国,但在皇帝制度之下他无止境的欲望打败了他自己。
  第六章是“汉初皇帝利益追求的策略”。与秦始皇一样,汉初的皇帝也追求其个人利益最大化,但他们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手段越来越巧妙。汉承秦制,刘氏家族重新确立被秦朝放弃的皇帝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自己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巧妙运用市场交换制度以及感恩孝亲的家庭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巩固其既得的利益。他们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追求最安心、最长久的利益享受。从这个角度看,汉初皇帝追求个人利益的策略要比秦始皇略高一筹。
  第七章是“在皇帝制度之下汉武帝追求利益的策略”。皇帝制度是影响汉武帝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研究汉武帝的行为须考虑其背后的皇帝制度。皇帝在皇帝制度之下不受有效的制度制约,极容易为所欲为、胡作非为。汉武帝在刚掌握政权之时曾想成为圣王尧舜。但是汉武帝也是一个利益人,当他掌握了不受制约的皇帝权力时必定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倾向在后期阶段的对匈奴战争(对匈奴战争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的目标与手段以及借助后期的对外战争的机会大肆搜刮民间财富等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充分。帝王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皇帝制度使皇帝不受任何刚性制度的制约,他们往往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走极端,绑架全国民众的利益以实现其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汉武帝也不例外。
  第八章是“权力顶峰——王莽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如何评价两千余年前的新朝皇帝王莽,是一个至今未有定论的历史悬案。王莽在夺取最高权力之前,基本上行为谨慎、思考周到。但在建立新朝之后,他利用权力强制推行根本没有可行性的复古“新政”,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本来,后世的人们要对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的王莽进行准确、适当的评价是很容易的,但由于“新政”中似乎又包含向弱势群体利益倾斜的内容,如“王田令”中主张耕者有其田,甚至似乎还重视弱势群体的权利问题,如主张禁止奴婢买卖等,导致后人对王莽及其新政进行评价时感到困难,甚至矛盾重重。有学者认为他是壮志未酬的悲剧性英雄。对王莽进行较为准确评价的难度不小,但笔者将尝试在这一章中破解这个世纪难题。
  第九章是“在皇帝制度之下唐太宗追求利益的策略”。在与唐初相关的史料中,唐太宗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言论甚多。就凭这些豪言壮语,相当一部分人对唐太宗评价很高,甚至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但问题是,唐太宗是皇帝制度之下的皇帝,而皇帝制度是极端自私、残暴的制度,在此制度之下,能够做到自律的帝王几乎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只不过是皇帝制度之大舞台上一介演员的唐太宗,难道他有能力突破皇帝制度的局限?实际上,在皇帝制度之下之所以能够产生所谓的千古一帝,其奥秘也隐藏在皇帝制度之中。无所不能的皇帝制度让帝王在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的同时,又可以借助这种制度,在记史方面对自己进行梳妆打扮,制造英明帝王的光辉形象。本章将把唐太宗的执政人生分为前期与中后期两个阶段进行阐述,并对唐太宗的两个问题进行解释:一是皇帝制度必然使人胡作非为,但唐太宗在统治前期为何较为谨慎?二是在其统治的中后期,皇帝制度使人作恶的威力已经开始发挥,唐太宗已经开始胡作非为,却为何依然大鸣大放其豪言壮语?
  第十章是“初期基督教生存与发展策略的研究”。初期基督教能够生存与发展,与基督教创始人各种成功的组织策略分不开。基督教创始人准确地把握利益人追求利益的特性,把看得见的现世利益与看不见的来世利益捆绑在一起免费打包赠送,是吸引穷人、壮大教会力量的重要策略。与富人进行来世利益与今世利益的交换,以及基督教创始人在外压之下放低身段以屈求伸、抑制本集团内部利益纷争等的策略,也是维持教会的手段。而在罗马皇帝对基督徒进行大迫害期间,来世得救的承诺,使基督教徒们克服了对酷刑与死亡的恐惧,宁死不屈,最终迎来了胜利。初期基督教生存与发展的策略十分高明。
  第十一章是“宗教改革前罗马教会圣职腐败原因的研究”。宗教改革前的罗马教会圣职人员腐败问题让一些教皇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他们因此决心进行反腐败,但是教会反腐败效果甚微。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教皇制度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腐败气息。因为教皇制度是维护教皇绝对权力的制度,而绝对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在这种制度之下反腐败,难见效果。第二,这种教皇制度是一种制度体系,罗马教会下属的所有教会干部都处于这种制度体系之下,上上下下教会干部的权力基本上都不受刚性的制度制约,所以他们都容易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
  第三部分也是资料考证研究,从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共五章。这部分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第二推理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笔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的资料进行论证。
  第十二章是“古代中国经济领域程序化公正制度形成的研究”。公正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体现这种追求的典型事例之一是经济领域的交换行为。经济领域所谓的公正,是指追求物质利益手段的公正,尽可能地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也不占别人的便宜。起初,两相情愿,物物交换,交换的手段较为粗略,但体现了早期社会人们的朴素公正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不断开发各种交换技术,如货币、度量衡、契约等,为人们进行更为精确的公正交换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促进了程序化交换制度形成。度量衡等交换技术实际上是古代公正制度发展史上标志性的物品。
  第十三章是“先秦中国民众制约权力的制度设计”。先秦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利益完全向权贵一边倒的王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权贵由于不受任何刚性制度的制约而胡作非为,民众的利益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害。民众对此感到不满,甚至为了守卫自己的利益奋起反抗。他们追求公正、平等、法治的政治理念,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制约权力以及平等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制度。
  第十四章是“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古希腊雅典民主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原始民主遗风。但是对考古资料以及各种文献进行考证,可以判断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与先秦中国的统治者一样,在权力被控制之前的古希腊雅典统治者往往也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设置利益向自己严重倾斜的制度,如王权制度、贵族制度等。他们在这种制度之下获得的各种利益,总是以损害民众的利益为代价。弱者也是利益人,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奋力抗争。古希腊雅典权贵在与民众之间的权力攻防战中处于下风时,没有破罐子破摔,拿起武器与民众血战到底,而是与民众一起坐到谈判桌前,商讨相互妥协的方案,在公正、平等、法治的政治理念基础上建立制约权力的政治民主制度。
  第十五章是“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与否原因的考察——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自清末以来,关于中国如何借鉴西方制度,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众说纷纭。时至今日,还有人讨论西方的政治制度能否移植的问题。这种观点需要重新审视。实际上,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都不例外。古希腊雅典民众追求公正平等的政治制度并最终成功,先秦中国民众虽然也不懈地追求公正平等的政治制度,但最终失败。当时两地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观统治手段的差异,是导致形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欲望是主观的,它随着统治手段是否有效而波动,因此,统治手段尤为重要。由于先秦中国权贵采用愚民术、斩草除根式的镇压等极为狡猾、残暴的手段迫使民众放弃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彻底屈服,权贵的专制制度不但得到维持而且被继续强化。古希腊雅典权贵控制民众的手段远不如先秦中国权贵狡猾、残暴,这影响了统治手段的效果,也影响了其欲望,他们安于现状并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但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可以认为,掌权者统治手段的差异,是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原因。
  第十六章是“英国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促使英国民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原始民主遗风,或者是某位先知的预先设计。这些观点可能误导民众,使民众认为英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民主制度是因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没有这些特殊历史背景的东方国家,可能难以形成民主制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英国弱者对强者的反抗是英国民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作为利益人的英国强者设立利益向自己一边倒的王权制度,并在此制度之下侵害弱者的利益。同样也是利益人的英国弱者因此奋起反抗,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政治理念,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合理的政治制度。英国国王、主教、贵族、民众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如何分配政治利益的问题上,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最终相互妥协而达到了政治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状态,并形成了程序化的民主制度。
  以上是本书每一章内容的概括。制度理论中的两种分析模式,贯穿各章的内容。笔者也将关注每一章内容的独特性以及可读性,注重在每一章的具体分析中都体现出这种制度理论的分析魅力。
  另外,本书对常用的古典文献采用简注的方式进行标注,所用的文献都列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
  ……
展开
目录
序言 1
绪论 1
第一部 分理论研究
第一章 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中的困境 15
一、导言 15
二、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方法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7
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问题中的困境 26
第二章 从利益角度构建新的制度理论 31
一、导言 31
二、利益人假设 32
三﹑不同利益内涵政治制度的说明 40
四、利益人与不同利益内涵政治制度结合而形成的两种推理模式 48
第二部分 资料考证研究之一:与第一推理模式相关问题的考证
第三章 等级礼制形成原理 53
一、导言 53
二、资料考证的研究 55
三、结语 70
第四章 西周初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策略问题的研究——兼论周公的权力之争 72
一、导言 72
二、制礼作乐与敬德保民策略的问题 74
三、周公的权力之争 86
四、小结 90
第五章 秦始皇皇帝制度形成契机以及秦王朝速亡原因的研究 92
一、导言 92
二、秦始皇皇帝制度形成的契机 93
三、秦朝速亡的原因 105
四、如何评价秦始皇 114
五、小结 117
第六章 汉初皇帝利益追求的策略 119
一、导言 119
二、汉初皇帝追求最大化利益策略的分析 120
第七章 在皇帝制度之下汉武帝追求利益的策略 134
一、导言 134
二、皇帝制度对汉武帝行为的影响 135
三、汉武帝的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的分析 138
四、苛政猛于虎 150
五、小结 152
第八章 权力顶峰——王莽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154
一、导言 154
二、王莽的第一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157
三、王莽的第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162
四、同情弱势群体的措施与王莽第二目标之间的关系 168
第九章 在皇帝制度之下唐太宗追求利益的策略 177
一、导言 177
二、资料考证的研究 179
三、小结 198
第十章 初期基督教生存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200
一、导言 200
二、利益人假设的分析视角 201
三、初始阶段的生存发展策略 203
四、耶稣及第一代使徒之后基督教会的维持与发展 209
五、小结 216
第十一章 宗教改革前罗马教会圣职腐败原因的研究 218
一、导言 218
二、教会干部争取不受制约的权力 220
三、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232
四、小结 241
第三部分 资料考证研究之二:与第二推理模式相关问题的考证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经济领域程序化公正制度形成的研究 245
一、导语 245
二、交换原理 245
三、交换技术的发展与程序化公正制度的形成 251
第十三章 先秦中国民众制约权力的制度设计 258
一、导言 258
二、资料考证的研究 259
三、对一些既存观点的探讨 276
四、小结 279
第十四章 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研究 281
一、导言 281
二、原始民主遗风观点的问题 282
三、雅典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资料考证 290
四、小结 307
第十五章 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与否原因的考察——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 310
一、导言 310
二、既存研究的观点与笔者的观点 311
三、在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论框架之下对双方观点的论证 312
四、国家私有与运营困境 326
第十六章 英国民主制度形成原因的研究 330
一、导言 330
二、既存研究的观点以及笔者的观点与分析框架 330
三、既存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 333
四、关于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资料考证 338
五、对既存研究存在问题的补充说明 359
结语 366
参考文献 380
后记 3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