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保卫者
宋朝开始,鲍氏家族南迁后,与之前有些明显的差别。南迁以前,家族成员主要以从政为主,且大都活跃在政治激流的主航道上,他们始终贯彻“从政必须为民”的思想,品格上为人耿直,敢于直面社会中的丑陋与黑暗,这可能是由于家教家风的熏陶,以及遗传因子的影响。南迁新安以后,这个家族更多的是追求“桃花源”式的宁静、和谐,“耕读传家”,“孝悌育人”,开始偏离政治激流的旋涡,生活在总体上就显得较为平和。
一、齐家是另一种从政
悠悠岁月,不经意间,就到了元朝。鲍氏家族中这一世出现了一位叫鲍鲁卿的后代。
鲍鲁卿是后文“父子争死”中鲍寿孙的儿子,他出生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父亲鲍寿孙十八岁就是江东解元,有如此父亲,鲍鲁卿的学问自然不会差。鲍鲁卿从小就非常聪敏,传闻他读书的时候,一目三行,过目不忘,每天能记下数千百言;而且他爱好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涉猎,尤其喜好兵书。
他成长的年代,中国已经实现了大一统,国力空前强盛。在这样的时代里,鲍鲁卿似乎觉得找不到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且朝堂上也没有认识的亲朋好友可以举荐他。于是他自我安慰:“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在家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将这样的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指导思想,使长幼都能和睦相处。以这种方式来对政治产生影响,这不也是在从政吗?何必非要人人都去为官从政呢?”
这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个事情要追溯到鲁定公初年,有人问孔子说:“夫子有那样的理想抱负,为什么不出世去治理国家呢?”当时的鲁国为季氏专权把持朝政,季氏的家臣阳虎为非作歹。一来没有孔子施展抱负的平台,二来孔子也不愿与这群乌合之众为伍,因此他没有轻易地去谋求官职。但是一般人或许并不知道这其中复杂的缘由。孔子也不必要明讲,所以说出了上述那番话。这虽然是托词,但是道理完全没有问题,《大学》中就有先“修身”,再“齐家”,继而“治国”,最终实现“平天下”之说。
鲍鲁卿没有在朝为官,于是也用孔子的话自比。鲍鲁卿心里在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自不用说,这一直是他们鲍家的传统——就在不久前的南宋朝末年,由于战争,官兵抓住了祖父,想逼他交出家里的银子,祖父不从,正在官兵要杀害祖父的时候,父亲却出现了,于是出现了祖父和父亲两个人争死以保全对方的壮举,这让鲍家慈孝之名远扬千里。但是,只有这样的话,对家族的影响不够,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够啊!于是,他想着得先让家里生活宽裕起来,小有积蓄之后,一方面他可以周济乡邻,宣传慈孝友爱的理念;另一方面,子孙衣食富足,不用为生计担忧,可以安心做学问,读书以致用,贡献社会,效力于朝廷。这难道不是比起他自己一个人为官当政要强多了吗?鲍鲁卿这么想着,心里乐开了花。
鲍鲁卿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饱读诗书,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意经,虽然他没有很快就发大财,但是生意也做得稳稳当当、风生水起,人们都对他表示佩服。元朝著名的理学家郑玉也是歙县人,跟鲁卿是多年的朋友。一次,他们照往常一样,喝着小酒,聊着天,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做生意这件事上。郑玉对鲁卿的生意头脑非常钦佩,鲁卿笑笑,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的原则是,用人是最重要的,不要去计较一时的得与失。”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可取的,虽然一开始投入的成本会多一些,但是后面的盈利更多。
鲍鲁卿做生意成功,还在于他有非常独到的眼光。比如,他能根据地形、地理位置来判断一块农田是肥还是贫,当然这也得益于他平常看的书多,涉猎的知识广泛,然后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有一回,有个人认为自己的田过于贫瘠,不论种什么总是收成不好,于是干脆弃耕不要了。鲍鲁卿看到后,便以高价买了回来。家人都十分不解,认为他这是在浪费钱财,谁知鲁卿却说:“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块田哟,它处在河流下游,这里会有足够的河沙冲积,只要耕作得好,必然是一块大肥田的。”后来他采取轮作的方式,果然使它变成了一块良田。
鲍鲁卿生财有道,家境越来越富裕,但是他却依旧像年轻时候那样嗜书如命。即使家务繁杂,生意再忙,他也不忘记时刻给自己“充电”。每天“闻鸡起读”,只要鸡叫声一响起,邻居准能听到隔壁的读书声,风雨不误。饱读儒家经典的鲍鲁卿为人智达,儒家所讲究的“中庸之道”他时刻铭记在心。家里的田产一过千亩,他就告诫儿子鲍元康:“咱们家不能再买地了,否则,将会赋税过重,反而使子孙为之所累。田产一多,白天晚上都疲于应付生意,哪里还能有时间来读书穷理、修身齐家呢?我做生意的初衷是让家族子孙没有衣食之忧,以将心思放在读书做学问上,而不是要家累千金呀!”
也正是秉着这样的理念,在家庭“小康”之后,他就说:“吾将效
鸱(chī)夷子皮之为矣。”这个“鸱夷子皮”是谁呢?鸱夷子皮是春秋末期楚国商人范蠡经商时期给自己取的名字。“鸱夷子皮”,原意是指牛皮做的酒器,“酒囊皮子”的意思。范蠡用这个来做自己的名字,看似粗俗,实则大智大慧。因为“鸱夷子皮”在用的时候可以尽情盛酒,容量很大,而不用的时候轻轻一叠,就可收入囊中,不为人所知,这蕴含着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
范蠡本是楚国人,他出身于贫寒之家,但是博学多才,因为对当时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的楚国不满,于是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后来他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帮助越王消灭吴国。灭吴后,范蠡不顾越王的极力挽留,功成身退。他还告诫文种一起隐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但是文种不听,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而范蠡从此化身商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驾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其间经商三次成为巨富,然后却将家财散尽。他自号“陶朱公”,被后世很多生意人奉为“财神爷”。
鲍鲁卿对范蠡恬淡睿智的生活态度十分欣赏,中年以后,他彻底放弃政治追求,经商理财,享受生活。他依旧爱和老友郑玉喝酒聊天,纵论天下形势,品思古今治乱。每每鲍鲁卿都口若悬河,自三皇五帝说到有元一朝,侃侃而谈、切中肯綮(qìnɡ)。郑玉对他的博闻强识和高瞻远瞩发自内心地叹服:“如果你进入了政界,那你所贡献的力量一定是非比寻常的。”似乎他都在为鲍鲁卿没有从政而遗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