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8834
  • 作      者:
    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1.读懂中国改革系列,由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推荐全国机关干部阅读,深度解读中国民众当下*关注的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

  2.《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十三五”重磅解读,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领衔,囊括郑永年、周其仁等中国高层智囊、精英学者,把脉时局大势,明指决策投资应对之道。

  3.未来五年,面临严峻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期。《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全面立足“十三五”,阐述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从供给侧改革、创新、新科技革命、人口红利、共享经济等不同的领域,指出未来投资决策的正确方向。

  4.《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展开
作者简介

  吴敬琏,当代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 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毅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展开
内容介绍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推荐《读懂中国改革》系列之四,中国高层智囊、精英学者把脉时局大势,明指决策投资应对之道。

  十三五,未来*关键五年,我们该怎么办?中国经济的蓝图如何规划?2016—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个百年目标”*后冲刺五年!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传统的增长点和增长主体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减弱,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诚如一再提及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经济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改革如何继续往前推进?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华生、李稻葵……《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汇聚中国重量级的经济学家、精英学者、立足“十三五”规划,把脉当下时局,全面解读当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剖析未来走向,阐述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从供给侧改革、创新、新科技革命、人口红利、共享经济等不同的领域,指出未来投资决策的正确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供给方面发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厉以宁(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15年10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10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重申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至此,供给方面改革进入决策公共讨论。

  何谓供给方面发力

  经济学当中经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都认为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着手调控,二者区别在哪里?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来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面。

  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的调控,供给方面调控是中期的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方面可以抑制供给,但不是主要的,抑制供给比如关闭产能过剩、消耗能源和资源过多的企业,看起来容易,实际上也会遇到困难,比如怎样安置失业工人、怎样处理闲置设备和厂房。当然供给方面的发力和需求方面的发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供给方面的调控比需求方面调控一般要难一点,风险也会大一点。

  风险在哪里呢?风险在于失业人数增加,如果这样长期存在失业,社会将不稳定,因此一谈到供给侧的发力,通常指增加供给而不是关停企业,首先把供给发力讲明。

  供给侧发力的难点和障碍

  在供给产能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产能是有问题的,产能扩张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使资金继续流向那些停产、减产的企业,结果不但宏观上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且会使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结构调整也就更困难。此外,供给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三个不足:资本不足,因为要增加投资;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土地能力、淡水、营销力量不足。

  这三个不足都需要统一规划、统筹解决,因此把供给方面发力看成中期调控,需求管理是近期调控。

  要克服供给侧改革的障碍,我有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可以通过定向调控。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以定向的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增加供给。

  第二,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扶持短板行业,以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

  第三,大力发展新产品,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与服务,以扩大需求。

  第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

  第五,继续简政放权,明确三个清单,就是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样有利于民间资本投入供给方面,增加供给的主体。

  第六,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使民营企业更快转型。民营企业转型主要是指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应该从家族经营制改为现代企业制度,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产权的细化、产权的奖励。

  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往往是互动的

  供给方投资主体和需求方投资主体都不是被动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他们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简要地说,要增加供给必须增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而要增加需求,除了政府购买以外,更需要民间的消费。民间的消费包括居民的购买力,这就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愿望。

  2015年上半年我曾经在河北做了一些调查,被一些企业家围住了,我针对当前形势给他们提了几个建议。

  第一,让产品更个性化。把自己家里的柜子、箱子打开,里边放的衣服都是很新的,为什么买了不穿?几年前买的,样式过时、料子不够时尚,所以就都不穿了。衣服还是几年前的样式、几年前的料,大家就不买。所以产品一定要个性化,才能打开销路。

  第二,加强购买意愿。购买意愿是很复杂的问题,实际是文化问题,比如你有某种信仰、某种习惯,即使衣服不够了,他也不买,或者宁可把钱存了不消费。所以购买意愿的转变实际是更长期的事情,是跟文化的更新、文化的创新结合在一起的。

  要真正扩大消费,不仅要从居民购买能力方面做出努力,而且要加强他们的购买意愿。年青一代的消费观念跟老一代不一样,但是年青一代一般没有什么钱,有钱可能不一定投入消费,他愿意投资。

  作为投资者,无论是投资到供给方面,还是投资到需求设施方面,一定要考虑回收的成本、利率高低,假设都往供给方面投,这个时候需求怎么样?需求方投资者会转到供给方面,因为感觉到供给方面力量大。假定供给方力量没有需求方力量大,人们又会从供给方面把资金抽出,改投到需求公共设施上,所以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资本要先观察,所以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通过供给增加,还需要配套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供给不仅要看资本的投入,如果人力资本跟不上、技术工人跟不上、专业人员跟不上,供给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效果。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重视供给的发力,要跟人力资源升级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经常讲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但新的人口红利将不断涌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人类自然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民热衷于创办家庭工厂,创办一些小微企业,这都是人力资源在创新。所以中国的人力资源将随着供给的发力逐步提高,不提高跟不上供给需求。供给需要熟练技工、需要责任人员,就要靠创新创业,这是我们能够看到和完成的希望。

  但也要考虑到,人类资源的提高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要改革。我去贵州调研发现,过去的学院改成工程学院,培养技工,90%的毕业生分到企业,和企业合办,除了增加供给以外,也使得人力资本构成得到改变。

  这也告诉我们一点,旧的人口红利虽然消失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涌现。我到云南也看到职业教育在向沿海一带输送技工,99.99%都能够被企业聘走,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个问题。

  供给侧改革要符合经济规律

  供给的增加会遇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就是土地有限、资源有限,包括淡水、交通运输等都属于资源有限。东南沿海土地已经稀缺,那就往西部投资。西部土地虽然多,但是其他资源不足,运输成本高。把原料运到那里,成本就高,这个问题怎么办?要增加供给,必须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增加供给,供给是中期的调整,中期的调整就跟政府规划有关。

  增加供给不是万能的,因为供给增加也要符合经济规律,要注意增加供给长期效益,不然将来又会遇到麻烦。

  我们知道新常态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但是供给方发力,一方面供给跟需求是互动的,一方面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容易解决,比如土地供给问题、资源供给有限问题、交通运输问题。

  我对企业家讲过四句话。第一句是让产品更个性化。第二是让服务更人性化。第三句话是把品牌打到国外。曾经有一个调查,给外商发调查表,把知道的中国品牌写下来。最后问卷拿来一看,就一个品牌“茅台酒”。中国的制造业,他们只知道茅台酒,好多国内很有名气的品牌不知道,所以要把品牌打到国外。第四句话是把顾客留在国内。现在到国外旅游的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旅游者在国外购买生活品花的资金大概是1万亿人民币,为什么到国外买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几个回答。一是买真货。二是国外价格比中国便宜,为什么中国卖得贵?因为关税高。我们到国外去买不是不可以,但是到国外买,增加的税收是外国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是外国的就业。这1万亿如果在国内能买到,增加的税收是国内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是国内的就业。所以供给方发力要先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改革中的问题。从供给方面发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厉以宁(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15年10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10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重申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至此,供给方面改革进入决策公共讨论。

  何谓供给方面发力

  经济学当中经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都认为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着手调控,二者区别在哪里?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来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面。

  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的调控,供给方面调控是中期的调控,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

  供给方面可以抑制供给,但不是主要的,抑制供给比如关闭产能过剩、消耗能源和资源过多的企业,看起来容易,实际上也会遇到困难,比如怎样安置失业工人、怎样处理闲置设备和厂房。当然供给方面的发力和需求方面的发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供给方面的调控比需求方面调控一般要难一点,风险也会大一点。

  风险在哪里呢?风险在于失业人数增加,如果这样长期存在失业,社会将不稳定,因此一谈到供给侧的发力,通常指增加供给而不是关停企业,首先把供给发力讲明。

  供给侧发力的难点和障碍

  在供给产能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产能是有问题的,产能扩张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使资金继续流向那些停产、减产的企业,结果不但宏观上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且会使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结构调整也就更困难。此外,供给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三个不足:资本不足,因为要增加投资;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土地能力、淡水、营销力量不足。

  这三个不足都需要统一规划、统筹解决,因此把供给方面发力看成中期调控,需求管理是近期调控。

  要克服供给侧改革的障碍,我有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可以通过定向调控。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以定向的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增加供给。

  第二,鼓励高新企业的成长,扶持短板行业,以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

  第三,大力发展新产品,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与服务,以扩大需求。

  第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

  第五,继续简政放权,明确三个清单,就是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样有利于民间资本投入供给方面,增加供给的主体。

  第六,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使民营企业更快转型。民营企业转型主要是指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应该从家族经营制改为现代企业制度,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产权的细化、产权的奖励。

  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往往是互动的

  供给方投资主体和需求方投资主体都不是被动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盈利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他们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简要地说,要增加供给必须增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而要增加需求,除了政府购买以外,更需要民间的消费。民间的消费包括居民的购买力,这就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愿望。

  2015年上半年我曾经在河北做了一些调查,被一些企业家围住了,我针对当前形势给他们提了几个建议。

  第一,让产品更个性化。把自己家里的柜子、箱子打开,里边放的衣服都是很新的,为什么买了不穿?几年前买的,样式过时、料子不够时尚,所以就都不穿了。衣服还是几年前的样式、几年前的料,大家就不买。所以产品一定要个性化,才能打开销路。

  第二,加强购买意愿。购买意愿是很复杂的问题,实际是文化问题,比如你有某种信仰、某种习惯,即使衣服不够了,他也不买,或者宁可把钱存了不消费。所以购买意愿的转变实际是更长期的事情,是跟文化的更新、文化的创新结合在一起的。

  要真正扩大消费,不仅要从居民购买能力方面做出努力,而且要加强他们的购买意愿。年青一代的消费观念跟老一代不一样,但是年青一代一般没有什么钱,有钱可能不一定投入消费,他愿意投资。

  作为投资者,无论是投资到供给方面,还是投资到需求设施方面,一定要考虑回收的成本、利率高低,假设都往供给方面投,这个时候需求怎么样?需求方投资者会转到供给方面,因为感觉到供给方面力量大。假定供给方力量没有需求方力量大,人们又会从供给方面把资金抽出,改投到需求公共设施上,所以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资本要先观察,所以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通过供给增加,还需要配套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供给不仅要看资本的投入,如果人力资本跟不上、技术工人跟不上、专业人员跟不上,供给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效果。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重视供给的发力,要跟人力资源升级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经常讲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但新的人口红利将不断涌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人类自然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民热衷于创办家庭工厂,创办一些小微企业,这都是人力资源在创新。所以中国的人力资源将随着供给的发力逐步提高,不提高跟不上供给需求。供给需要熟练技工、需要责任人员,就要靠创新创业,这是我们能够看到和完成的希望。

  但也要考虑到,人类资源的提高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要改革。我去贵州调研发现,过去的学院改成工程学院,培养技工,90%的毕业生分到企业,和企业合办,除了增加供给以外,也使得人力资本构成得到改变。

  这也告诉我们一点,旧的人口红利虽然消失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涌现。我到云南也看到职业教育在向沿海一带输送技工,99.99%都能够被企业聘走,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个问题。

  供给侧改革要符合经济规律

  供给的增加会遇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就是土地有限、资源有限,包括淡水、交通运输等都属于资源有限。东南沿海土地已经稀缺,那就往西部投资。西部土地虽然多,但是其他资源不足,运输成本高。把原料运到那里,成本就高,这个问题怎么办?要增加供给,必须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增加供给,供给是中期的调整,中期的调整就跟政府规划有关。

  增加供给不是万能的,因为供给增加也要符合经济规律,要注意增加供给长期效益,不然将来又会遇到麻烦。

  我们知道新常态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但是供给方发力,一方面供给跟需求是互动的,一方面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容易解决,比如土地供给问题、资源供给有限问题、交通运输问题。

  我对企业家讲过四句话。第一句是让产品更个性化。第二是让服务更人性化。第三句话是把品牌打到国外。曾经有一个调查,给外商发调查表,把知道的中国品牌写下来。最后问卷拿来一看,就一个品牌“茅台酒”。中国的制造业,他们只知道茅台酒,好多国内很有名气的品牌不知道,所以要把品牌打到国外。第四句话是把顾客留在国内。现在到国外旅游的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旅游者在国外购买生活品花的资金大概是1万亿人民币,为什么到国外买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几个回答。一是买真货。二是国外价格比中国便宜,为什么中国卖得贵?因为关税高。我们到国外去买不是不可以,但是到国外买,增加的税收是外国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是外国的就业。这1万亿如果在国内能买到,增加的税收是国内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是国内的就业。所以供给方发力要先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改革中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中国经济的蓝图/李克强

第一章   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

用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不可再行/ 吴敬琏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八大新挑战/李佐军

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厉以宁

10年来,中国为过热增长付出了哪些沉重代价/樊纲

中国经济再平衡要过三关/刘世锦

第二章   中国转型关头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最佳20年已经过去/樊纲

如何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吴敬琏

中国转型关头的真实挑战/华生

当前中国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孙立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两周年:反思方能精进/刘胜军

第三章   新常态下如何发掘改革动力

改革如何突破四大阻力/吴敬琏

新常态下如何发掘改革动力/郑永年

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林毅夫

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黄益平

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四大支点/周其仁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贾康

供给侧改革不应照搬西方理论/林毅夫

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刘世锦

从供给方面发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厉以宁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供给侧变革/吴敬琏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中国将坐上“头等舱”

创新的逻辑/周其仁

新科技革命,中国将坐上“头等舱”/姚洋

新起点,创新与互联网/许小年

鼓励创新,政府既要给“温床”,也要留后路/刘世锦

第六章   真正的人口挑战将在10年后来临

真正的人口挑战将在10年后来临/姚洋

人口多仍是中国主要矛盾/李铁

从全面二胎到放开户籍,寻找中国新人口红利/邵宇

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蔡昉

第七章   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增长与转型两难

破解金融危机急需新动力/黄益平

国企改革成经济改革命脉/夏斌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在哪/李伟

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增长与转型两难/田国强

第八章   “十三五”规划和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十三五”规划和中国经济的下一程/厉以宁

“十三五”:告别镀金时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邵宇

“十三五”将释放市场化改革新红利/迟福林

“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机遇与挑战/林毅夫

实施“十三五”规划需要破除的几个政策误区/姚洋

第九章   中国经济最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世界经济棋弈,第三局开始/夏斌

中国经济已别无选择/管清友

中国经济最根本的出路在哪里/吴敬琏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突围的两大方向/周其仁

附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