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落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99954
  • 作      者:
    (美)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威尔.杜兰特重要的作品

☆失落三十二年重现之作

☆集六十年思考之精华,回应人类存在的重要哲学问题

☆浓缩天才学者一生的智慧


一个偶然的发现,遗失三十二年之久的《落叶》手稿在2013年重现:1968年,杜兰特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正在创作一部集结一生思考精华的作品《落叶》,之后若干次媒体采访和与读者通信中,这个书稿的消息又多次出现。媒体和读者都知道杜兰特正在创作的是关乎人类永恒问题和乐趣的作品,很多读者通过媒体给杜兰特写信,要求他回复人生和哲学问题,杜兰特将这些回复——对生命和命运的永恒回复,记录在了《落叶》这部书中,杜兰特去世后,这部已经完成的书的手稿竟然遗失了,家人和媒体以及研究馆都遍寻不见。在他逝世三十二年之后,杜兰特的孙女莫妮卡打算卖掉旧屋时,在阁楼上发现了一个写有“杜兰特影印件”的盒子,里面赫然装着这部传说几十年的《落叶》手稿。至此,杜兰特这部最后、最私密的遗作得以“回到人世。”

《落叶》被称作杜兰特最后的重要的作品,是他思想的巅峰之作:《落叶》被认为是威尔?杜兰特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他倾注了六十余年来研究这个世界上的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并以唯有他这样的大师级思想家和作家方能给出的答案回应读者。这些含有深刻见解的信息,是给予那些寻找生活意义或是寻找有学问的朋友充作人生向导的人的。

在《世界文明史》和《历史的教训》的写作间隙,《落叶》一直是杜兰特一个最特别的写作计划:长久以来,因为要客观地写作历史,杜兰特压抑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以便公平对待他人的思想,所以对重要的事物和话题保持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沉默,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落叶》一书的隐秘创作,就是杜兰特的出口,多年来,一直有读者写信让他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还有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他用《落叶》一书作为答案,表达出了他对这些宽泛主题的见解,包括性、战争、人生各个阶段、思想、灵魂以及战争、社会福利、艺术和科学及荣耀等重大社会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

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威尔.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一书,被选为中纪委监察网网站2015年首推书,成为党政干部和大众哲学读者广为追捧的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落叶》被认为是威尔.杜兰特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他倾注了六十余年来研究这个世界上的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并以唯有他这样的大师级思想家和作家方能给出的答案回应读者。这些含有深刻见解的信息,是给予那些寻找生活意义或是寻找有学问的朋友充作人生向导的人的。《落叶》手稿虽然在杜兰特创作过程中就备受媒体和读者关注,但是在杜兰特逝世后,书稿竟然遗失了,失踪达三十二年之久,直到2013年才被孙女无意中找到。

在杜兰特人生的最后十年,一直有读者写信让他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还有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他用《落叶》一书作为答案,表达出了对这些宽泛主题的见解,包括性、战争、人生各个阶段、思想、灵魂以及战争、社会福利、一书和科学及荣耀扥重大社会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落叶》 是一个启示。杜兰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关于别人的思想和行动。落叶的想法“非常杜兰特” 。你会发现关于童年、青年、中年、年老、死亡、战争、政治、艺术、性、神和道德的议论。《落叶》是一个感性的画像,而杜兰特是一个非凡的标本,是几乎已经灭绝的物种,他和他的《落叶》是一个文明能够自由、广泛地学习和更广泛的思考的标本。          

——《华尔街日报》



短小但有说服力的评论着人性的多样性,出自的大师学者。

——科斯克书评”


他的一些想法是挑衅,有些甚至令人发指,是对漫长而卓越的职业生涯最有价值的结论。

——《出版人周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命开始

“一群小孩子源源而来,他们有他们的行事风格,喋喋不休,仿佛我那激昂的神经和肉体上欢愉的涟漪。”

——沃尔特?惠特曼《大吵之后》

(After the Argument)

我们喜欢孩子,首先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所出,他们延续了我们美好和独一无二的自我。然而,我们喜欢孩子还因为他们是我们无法达成的对象——和谐的动物,他们的简单和心口如一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些行为只在争斗和压抑后才会出现。我们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都自私——这是他们天性中与生俱来和毫无伪装的直率。我们喜欢他们那份毫不虚伪的诚挚;在希望我们毁灭时,他们不会朝着我们微笑。“只有孩子和傻瓜会讲真话”,不知怎的,他们能从真诚里找到快乐。

看看他,那个新生儿,虽脏却神奇,荒谬又真实,拥有无限可能性,有能力实现一个终极奇迹——成长。你能想得到吗,这个哇哇大哭、感觉痛苦的奇特婴儿会尝尽爱、焦虑、祈祷、痛苦、创造、玄学和死亡的滋味?他之所以哭,是因为他在母亲安静和温暖的子宫里睡了那么久,现在突然被迫呼吸,这让他很受伤;被迫看到光,这让他感觉刺痛;被迫听到声音,这把他吓坏了。严寒侵蚀着他的皮肤,他似乎痛苦万分。可事实并非如此,大自然让他处于麻木状态,从而保护他不受这个世界最初的冲击。他只能看到隐约的光线,只能听到朦胧的声音,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妈妈叫他“小猴子”,她说得没错。在他会走路之前,他都和猴子一样,而且尽管用不上双足,待在子宫里的日子也给了他那双有趣的小腿不可估量的灵活性,就像是青蛙一样。到了他能说话的时候,他就会摆脱猴子的状态,开始危险地到处乱爬,越来越像一个人。

看着他,看他如何通过无目标的探索一点点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个世界让他感觉迷惑。抓、咬和扔这些偶然的反应都是伪装,他这么做是在应对危险的经历。他充满了好奇心,并因此得以成长。从他的拨浪鼓到月亮,他想触摸和品尝一切。

至于其他,他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不过他的父母却以为要通过说教来让他学习。他们教他彬彬有礼,却会打他;他们教他言语温和,却会冲他大喊大叫。他们教他不要过分重视钱财,却在他面前因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闹。他们教他诚实,却用谎言来回答他提出的深刻问题。我们的孩子模仿我们,从而告诉我们真正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由此让我们受教。

这个孩子或许既是哲理的开始也是哲理的终结。所有形而上学的秘密存在于无休无止的好奇心和成长中。看摇篮里的婴儿,或看他爬过地板,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生活,而是一个流动的现实,这个现实突破了我们所有的机械分类,打破了我们所有的物理公式。这是迫切的发展,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创造,是从手到脚的坚决崛起,从无助到强大,从小到大,从无知到充满智慧,这就是斯宾塞的“不可知”,康德的“本体”,经院神学家的“实在的存在体”,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动因”,柏拉图的“那就是真实”。我们由此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局限于事物的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和体积,或者局限于一台机器的齿轮、滑轮、轮子和控制杆。生活中充满了不满,时时要挣扎和追寻,要承受痛苦和进行创造。机械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实现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树沉默的生长和高贵,更不能领会孩子们的渴望和欢笑。

童年可以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


第二章 论青春

青春期是从玩耍到工作的过渡,从依赖家人过渡到依靠自己。这个时期有一些杂乱无章和自私自利,在家庭中,年轻人每一次突发奇想和要求都会因为父母慷慨大方的爱而得到满足。年轻人走向社会,在被人爱护了多年以后,终于第一次得到了自由,所以深深沉浸在自由的快乐中,然后大踏步去征服和改造宇宙。

德摩斯梯尼说,一流的雄辩术具有三个特征,即行动、行动和行动;可他或许会说青春的三大特征也是如此。青春和天神一样自信和毫无远见。相比美食,年轻人更热爱刺激和冒险。年轻人热爱最好的人或物,热爱言过其实,热爱没有限度,因为年轻人活力充沛,焦躁不安,可以释放青春的力量,年轻人热爱新奇和危险的事物;一个人的年轻程度和他爱冒险的程度成正比。

年轻人极不情愿遵守法律和秩序。年轻人被勒令安静,而吵闹则是青春不可或缺的因素;年轻人在渴望行动时却被要求采取被动姿态;年轻人热血沸腾,“无休无止地沉醉”,却被要求保持冷静和审慎。青春是放纵的年纪,而年轻人的格言是“适度会致命”。年轻人从不知疲倦;年轻人活在当下,对昨天没有遗憾,对明天没有恐惧;尽管因为山峰遮挡,从这一面根本看不到山那边,年轻人还是心情愉快地爬上山。青春是感觉敏锐和欲望活跃的年纪;体验不会因为重复和幻灭而变味;有感觉是那么甜美和光荣的事。每一刻都因为其自身而被爱,这个世界被视作美妙的奇观,是理解和享受的对象,是人们赋诗歌咏的对象,而人们应该为了这个世界的存在而感谢星辰。

快乐就是按照直觉自由地玩乐,所以年轻人很快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青春只是我们生命里的一个阶段;大多数不惑之年的人都爱怀旧,曾经熊熊燃烧的火焰现在只剩下灰烬。生命的悲剧在于,它只会在偷走我们的青春之际才赐予我们智慧。“若能年少视广,若能老当益壮,该有多好!”

健康在于行动,所以青春会因健康而增光生辉。保持忙碌是优雅的秘诀,是满足的一半秘诀。这让我们不是为了财富祈求神明,而是祈求上苍使我们有事可做;幸福在于创造,而不是消耗。梭罗说过,在乌托邦,每个人都会建造自己的家;然后歌声自会回到人们的心中,正如鸟儿筑巢后就会唱歌一般。如果我们不能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至少可以走路、投掷和跑步;我们永远不会老到只能看人玩耍,而不能亲自参与其中。让我们去玩吧,就像我们祈祷一样,结果会让我们信心倍增。

因此,年轻人很明智地不喜欢教室,而青睐运动场,认为棒球比哲学更重要。很多年前,一个戴眼镜的中国学生称美国的大学是“体育协会,在这里,重体育,轻学习”,他的话并不如他以为的那样具有毁灭力,这句话既说明他自己不善运动,也道出了美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哲学家,如柏拉图,都应该是运动员;如果他们不是,就让我们质疑他们的哲学。

“一个绅士的首要条件,”尼采说,“就是成为一只完美的动物。”教育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保护身体的建议应该等同于思想的教诲。如果一个人身强体健,在户外睡觉,在阳光下行动,失恋的痛苦和现实的凄苦不可能对他们形成长久的折磨。

与此同时,年轻是学习阅读(也就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是去了解在哪里以及如何发现今后需要知道的事物(这就是年轻人在大学里获得的最佳技能)。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根本不值一提,直到这些知识发挥了作用,在生活中得到了证实,才会开始影响行为和渴望。是生活在教育人,或许在生活中,爱高于一切。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也随之产生,而这正是思想的来源。忽然之间,男孩子在做未经考虑的行为时失去了敏捷和协调,苍白的思想给他蒙上了阴影。女孩开始更加精心地修饰自己,更具艺术性地把头发弄得蓬乱;女孩子在一天里用十个小时来考虑穿衣打扮,一天里有一百次徒劳地把裙子拉过膝盖,而这样做只是为了迷倒他人。男孩子把脖子洗干净,把鞋子擦得锃亮;把一半收入都花在了女孩子身上,另一半则被裁缝赚走了。女孩子学会了脸红的技巧,年轻的男子在美人面前则走得“轻飘软绵”。随着性意识日渐强烈,智力也逐步形成。本能让位于思考,行动演变成了安静的沉思。诗意与想象蓬勃发展,无数的幻想和远大的志向在灵魂里奔涌。

与此同时,青春还在自我检验,也在检验这个世界。青春伸出了无数疑问和理论的触手,去抓住这个世界的意义;年轻人不可避免地会问及罪恶、起源、进化、命运、灵魂和上帝。这时或许会出现信仰上的“改变”或对宗教的怀疑;通过自我依附到新出现的爱之冲动上,宗教或许会让自身得到强化;也许宗教会对抗灵魂中越来越强烈的渴望,唤醒敌意,而在一段时间内,对充满仇恨的无神论大声咆哮。

大约在此时,年轻人发现了哲学,将之变成逻辑上的爆发。整颗心在歌舞中开出花朵;随着渴望的奔涌,美感得到了滋养,音乐和艺术诞生了。在发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年轻人发现了罪恶,惊恐地了解到人类的本质。家庭的原则是互助;可社会的原则是竞争,奋斗才能存在,淘汰弱者,强者生存。年轻人震惊了,奋起反抗,呼吁这个世界把自身建造成一个家庭,给年轻人一个集欢迎、保护和同志友爱于一身的家:社会主义时代到来了。然后年轻人渐渐被拉进了这场个人生活的赌博中;赌博的热情钻进了血液中;占有欲开始出现,两只手伸向了金钱和权力。反抗告终,赌博仍在继续。

最后,年轻人找到了爱。年轻人体会到了初恋的滋味,而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前奏,肉体与灵魂的交响曲即将开始;年轻人体会到了不成熟和无知欲望在孤独挣扎的滋味。可这些不过是个开端,今后,灵魂会得到深化,从而让年轻人做好准备,迎接因爱慕他人而导致的自我放弃。

看看这个男孩和这个女孩,他们陷入了爱河;除了死亡,是否还会有不幸能破坏这美妙的幸福?随着这个女孩心中的生命之流上升到意识创造力,她突然安静下来,学会了思考;她明白年轻人的渴望和不安,却可以做到亲切和有礼,她了解求爱时的愉悦;她因为深藏在血液中的渴望而兴奋,因为不可思议的温柔和忠诚而激昂。就这样,文明和文化在一个个漫长的世纪里形成发展。人类不仅仅在思想的胜利或权力的胜利中,还在浪漫的爱情中,达到了最高境界。

我们年轻时会步入婚姻殿堂,因为浪漫让我们甘愿献身,可现在我们不稳定和复杂的生活一再将婚姻推后,甚至超越了爱情的期限。年复一年,性欲越来越强烈,可在经济世界里,有些地方虽然可以证明婚姻确有必要,却被各种因素操纵,成为推迟婚姻的佐证,那么,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让他回答谁有这个胆子去结婚,现在还不是时候去勇敢面对这个问题;亦不是时候了解,在我们的文明中,是应该恢复早婚,还是应该放弃爱情。人们谴责青春的“道德败坏”,然后,婚姻因为经济问题而延后,人们则隔岸观火,这样的情形催生了乱交,对性产生了不自然的需求。由此来说,爱就是生命,那么这样的人不是伪君子就是白痴。性欲太过强烈,根本无从以道德禁令加以过分谴责;每经过一代人,性欲的力量就会增强,因为每代人都是活力的结果;很快,生活之流就会突破伪善,在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为我们开辟新的道路和新的道德观。

或许为时已晚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出卖了我们文明里最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忠实爱情,而这么做就只为了换回孤寂的安全感,胆小鬼则是在金钱中寻找安全。如果年轻人聪明绝顶,就会珍惜爱情,视爱情高于一切,并维持清白的身体和灵魂,等待爱情的到来,通过订婚数个月来延长爱情的期限,通过婚姻的庄严仪式来支持爱情,让其他一切都坚决成为爱情的从属。如果年轻人聪慧卓绝,就会珍惜爱情,用忠诚来呵护爱情,用奉献来让爱情变得强烈,用生儿育女来让爱情充满活力,要让一切都成为爱情的从属,直到永远。即便对爱情的忠诚会让我们筋疲力尽、爱情悲剧会压垮我们,即便分手会让我们痛不欲生,可让我们以爱情为先吧。不管为爱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代价难道不是微不足道吗?


第三章 论中年

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结婚第一天,已婚男人就老了五岁,已婚女人同样如此。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中年始于婚姻,因为这个时候工作和责任取代了无忧无虑的玩乐,热情向社会秩序的局限低头,诗歌让步于散文。这样的变化随着习俗和风气而改变:在很多现代化的城市里,很多人都晚婚,所以青春期延长了;可在南部和东部,人们在风华正茂时便步入婚姻殿堂,为人父母之后开始变老。

“年轻的东方人在十三岁就使用婚姻的各种功能,”斯坦利?霍尔如是说,“三十岁时便筋疲力尽,必须求助于春药……处在炎热气候下的女人三十岁往往就已衰老。基本上来说,成熟得晚的人老得慢是很有可能的。”或许把性成熟的时间推迟到经济成熟的时候,通过延长青春期和教育,我们就应该可以达到前所未闻的文明高度。

人这一生中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优缺点,有其任务和乐趣。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中庸之道中找到了优点和智慧一样,青年、中年和老年的特质或许是用来让人公平面对人类生活中心的分割。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命开始/1

第二章 论青春/5

第三章 论中年/13

第四章 论老年/21

第五章 论死亡/25

第六章 论灵魂/31

第七章 论神明/41

第八章 论宗教/49

第九章 论西方人的双重幻灭/57

第十章 论宗教和道德/65

第十一章 论道德/75

第十二章 论种族/85

第十三章 论女性/93

第十四章 论性/101

第十五章 论战争/107

第十六章 论越南/119

第十七章 论政治/129

第十八章 论社会体制/139

第十九章 论艺术/149

第二十章 论科学/159

第二十一章 论教育/167

第二十二章 论以史为鉴/189

结语/213

注释/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