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认识论和宇宙观
一、两种精神活动的取向
什么是正心诚意,这是一个要去想的事情。格物致知是比较好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对外在的对象进行观察、描述和思考,然后从中获得知识,那么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经验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我们现在比较能理解的事情。可能在古代,在宋代,格物有它的一套方法。比如:王阳明去格竹子,他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而现在的方法是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形成因果之间的比较确定的关系,形成一种有关的知识。
那么什么叫正心诚意,给大家讲一讲。我写过一篇短文《正心诚意》,在这里我把我对正心诚意的理解说出来。“正心”就是要超出个人和小机构的利害。大家知道我们在对事物进行了解、观察和判断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是纯粹的、超然的,其实是有自己的角度的,这个角度就是,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你的肉身。因为你有你的肉身,你有你的利害,你有你的角度,那么你有的时候可能比较超然,你和一张桌子的关系可能比较超然,你和别人的关系有可能不很超然。比如:我和别人有个争论,一般来讲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你最深切体会自己的利害,这时候你会有偏颇。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超脱个人的利害的话,你就不能正确地看清这件事情,你可能就会戴着有色眼镜,就会有偏颇。所以,你就应该正心,正心就是要超然出来。
在《大学》里,也讲到这一点,“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比如今天早晨你和别人撞车了,你和他吵了一架,你很愤怒。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做法是不是很恰当,你的心可能就不正,你的心是偏的。“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很害怕,感到很恐惧,可能没有真的那么恐惧。罗斯福说过,真正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因为你有你的肉身,你就害怕有些东西会加害于你。并不是说,你这种怕别人加害于你的想法是不对的,但一般来讲会夸张,所以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你很喜欢某些东西,比如很喜欢打麻将,你可能不得其正了,你上瘾了,你赌博。“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也是这类意思。其实就是说,你要超然。你要超越你的个人和小机构的利害,这是要正心的含义。
“诚意”就是认知不要被偏私成见所遮蔽。你要有诚意,不要有被遮蔽的东西,你要是被遮蔽的话,你就没有诚意,你就有所企图、有所倾向。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可能非常恰当地去认识你所要了解的对象,你事先就有倾向性了。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种情况,你想中彩,你看的那几个号就像要中的,包括我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你就一个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话,你可能把你自己的利益和偏私掺在里面了,符合你自己利益的公共政策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就是诚意被遮蔽掉了,没有看到对这个社会最有利的公共政策是什么,只看到对自己是否有利。这种情况非常多。
有一次我在杭州讲课,有同学就说,油价上涨了,他爸是开车的,对他们不利,所以就不好。我说,是对他不利,但是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判断不就太简单了吗?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判断,“对我有利我就赞成,对我不利我就反对”。但是他要是学经济学就不能这样,经济学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他的这种判断是本能,不学经济学就知道的,不必学经济学。做一个一般的人,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没问题。但是你要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话,你就不能这样,你就不能说油价涨就一定是坏事。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油是稀缺的,如果很便宜的话,很快就会耗竭。那么后代用什么?所以说“正心诚意”就是这样的含义,这两个词都是这样的含义,就是说要超脱,超脱于自己的个人利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从人类的研究取向来看,恰恰有这样两种思维方式: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总体来讲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对已经了解的事物、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进行总结,形成理论,不断发展出一套理论体系。应该说,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如先秦儒学,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取向,就是根据经验。如孔子学礼,就是学习经验。比如:昨天我和他吵架了,我甚至打了他,第二天,他带着他的兄弟又打了我,这是经验的,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我不能随便打别人,别人可能会报复我,最好是和平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像博弈论那种多次重复博弈所形成的一种合作解,合作均衡。这是一种完全通过经验形成的知识。大家知道,这是博弈论的解释。还有一大类就是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都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刚才讲,由于我们不能正心诚意,我们的看法可能会有偏颇,但是它并不妨碍我们长期获得知识,为什么呢?我们刚才讲过这个道理,我一生气把你打了,你又带人来把我打了,我把你打了,这是偏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经验的东西是试错的,我错了没有关系,我还可以修正我的行为,下次我再碰到你我就不打你了,我就会想和平地和你解决纠纷。包括科学都是这样,现代的所谓科学的思路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实验就有可能失败。我有一个假说,我通过实验来验证,可能有偏差,我再修正我的理论。总而言之,通过经验,我不断地去试错和积累,这样不断地来完善我的理论,使之更恰当。
这种思路和正心诚意的思路有相近的地方。正心诚意就是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什么是最恰当的,因为我不偏袒任何人,我不是我肉身所代表的那个人,是超越我的肉身的。格物致知是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试错达到这一点。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格物致知所导致的经验的知识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早期儒家也是这样的,是经验的,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种经验的知识是有局限的。局限在哪儿呢?局限在于经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只有亲身经历,才有这样的知识,它是感观的。你看不见的东西,你是不会有经验的,比如一亿光年。别说一亿光年,火星上有什么你就不知道了,还有许多星星你都看不见,你就不会有经验,所以经验是有局限的。一说经验就是有局限的,那么它在解决问题上也是有局限的。这是大家要清楚的,因为人类是要不断解决问题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整合总是有局限的。举例来说,一个村有几十户人家,这几十户人家通过长期的互动得到经验,这个村要有行为规范,要和睦相处,甚至要有公共物品,如村里的道路、公共场所等,他们通过经验的知识把问题解决了。但这个村又面临着与其他村的关系问题。这个村内部和谐了,但它和别的村关系紧张了,因为上了更高的层次。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村里有很多人,这些人有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个村的整体利益不是这些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为它有一部分公共物品,如村里的道路、公共场所、公共环境等,是分不开的。所以必须有一套整合村里秩序的方法。
村与村之间也存在这样的一套逻辑。谁来提供这些公共物品?这就形成了乡这个社会层次。乡里把这个问题搞定了,乡和乡之间又有那个问题;县把那个问题搞定了,县与县之间又有类似的问题;省又搞定了,又有省与省之间的问题;……,又有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国与国之间搞定了,不就世界大同了?那还有星球与星球之间的问题。我相信问题是没有穷尽的。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经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总是不能完全地解决。而且,越到更大的社会整合,经验的知识所带来的方案越无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村里讲和睦,这件事很容易,村里的人经常能见到的。你要讲世界大同,那就很困难,因为世界那边的人我们都没看见过,怎么和他们和睦。所以经验的东西,经验所导致的理论的有限性,没法解决人类的更多问题。尤其是靠经验所形成的这种人类社会,它的规模,它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这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找另一条思路。
二、道德有两个起源
道德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形而下的起源,即经验的起源;还有一个是形而上的起源,即超越经验的起源。我们要找的另一条思路就是类似于正心诚意的这条路,是形而上的。什么是形而上的,就是忘却肉身,超越自我。你假设你不是你自己,假设你是上帝,你的魂从你的肉身中飞出来了,然后你站在空中往下看。比如我在和别人吵架的时候,我在想我不是吵架中的一方,我飞在上面看这两人吵架,这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你不是当事双方中的任何一个人,你是高高在上、向下俯视的一个人,所以这时你会知道什么是最公正的解决方法。就是这套逻辑。如果你能忘却肉身,超越自我,你就能领悟天意。
大家可能会想,盛老师是不是讲得太玄了。平时我们的课堂上都不会讲这些,都会讲格物致知的结果,不讲正心诚意的结果。这与我国的教育传统,也就是无神论的教育传统有关,也与我国民众缺乏宗教感有关。如果我在西方国家,或伊斯兰国家的课堂讲这些东西,大家不会奇怪。我认为这其中的道理是能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描述出来的。所以有这样一条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宗教。那么,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儒家的心性儒学这一部分,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大家知道,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记载,摩西到了西奈山见到上帝了。耶稣也是能和上帝对话的。再比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面壁顿悟的。他为什么要面壁?就是要忘却肉身,静静地,不要有任何偏颇,回想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就可能会有比较公正的原则出来。此时他不是穆罕默德本身,他是一个超越的人。中国的例子就是王阳明,他是明代大儒,被宦官追杀到了贵州修文县,那里有个地方叫龙场,于是就有了“龙场悟道”。大家知道蒋庆先生就在那儿建了阳明精舍。在那儿有个阳明洞,王阳明在洞里坐了四十天,一下子大悟:天理就在我心中。这样一种宗教的视角,这样一种心性的视角,也是领悟天意,实际上就是领悟世界万物的这样一种恰当道理的进路,而不是仅仅通过经验,通过试错,经验都通过试错得来。
这样一种形式本身比格物致知的经验所得出的理论有超越性,比如基督教说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信奉上帝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那么伊斯兰教也可以这么说,心性儒学也可以这么说。它的这种概念就比依赖于不断扩张的经验的那种理论和整合方法要好。所以,大家知道,在现在的世界上,更有整合力的制度和文化传统是这些宗教,如基督教世界。如果没有基督教,他们的国家可能会更小。没有伊斯兰教,那些伊斯兰国家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当然最精彩的是中国啦,中国的整合是最好的。这与儒家传统中强调超越、强调天理的那部分文化传统有关。因此,正心诚意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动取向。
我在前些年思考这样的问题时写过一篇东西,《为天地立心》,就涉及刚才我讲的形而上的一套方法是什么样的、形而下的是什么样的。其中引用了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一句话:“作为永恒秩序和万物之母的道是神圣的唯一,同一切冥想的审美主义一样,人可以通过自我绝对脱离世俗的利益和热情,直到完全无为,来分享这种神的唯一。”他讲的就是这种方法的取向。他讲的“人可以通过自我绝对脱离世俗的利益和热情,直到完全无为,来分享这种神的唯一”,具体的方法就是像静坐呀、面壁呀,在那儿冥想。另外我引用的经典的一句话就是舍尔巴茨基在《大乘佛学》中说的:“佛教的圣者被认为在获得神秘觉悟的一瞬间,可以突然地直接感知包含粗重肉身以及神秘世界在内的整个构造,其清晰和生动有如眼前直接所得。”我这里有个解读,叫作“无肉身则中立”。你没有特殊肉身,没有特殊的利益,你就是中立的。
当然,神秘主义的觉悟在我们的理解之外,也就是说,一些天赋极高、悟性极高的人能做到。世间有几个所谓的宗教英雄,宗教的创立者就是这样的。
我还有一篇文章,叫作《先有整体,后有个体》,这也是在讨论这两个取向。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全面地理解世界,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只以格物致知经验为基础的这样一些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对正心诚意所导致的结果,这样一种超越肉身,直接领悟天意的取向,至少要有了解,不需要你去信奉,因为中国人从小没有这样的传统,没有宗教感,也不太懂,所以对大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给大家提个醒,这样的取向和格物致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共同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是世界主要文明社会的基本状态:一方面有宗教,另一方面有科学;一方面有教堂,另一方面有世俗的各种机构,如大学、政府。如果你到美国去,美国的教堂比大学要多。这是为什么?这个思路要非常清楚。
三、两种取向之优劣
对于这样的两种取向,我们再做一下讨论。一方面,形而上的传统更容易超越,并非说它能完全替代形而下的传统。为什么呢?是因为所谓形而上的传统的一个特点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实际上,所谓正心诚意的方法就是整体的角度。比如说两个人在争吵的时候,你站在中立的角度最能找到对这两个人最好的一种结果,在两人世界中就是一种整体的角度。对于宇宙万物来讲,整体角度就是我们要想到宇宙万物。比如我们要实现世界大同,这在各个国家之间来说是整体的角度,但是如果从宇宙角度来讲,它就不是整体角度。所以整体角度是相对的,它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无边无沿的、没有开始没有终结的、全知全能的角度。这样的角度的好处就是弥补任何时候人类的经验的局限,经验必定是有限的、局部的和偏颇的,是不正的。
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这种整体的角度能够替代经验的个体的角度,这也是大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整体最好的东西,我们怎么认定一个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呢?你不能说我有一个整体的角度,就能判断哪个社会最好。我们有什么方法呢?我觉得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看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个体是否好。你不能代表上帝说什么社会最好。所以你不能说,我就是从整体角度的,不需要经验的。个人很重要,个人的感觉很重要。没有个人利害的感觉,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社会好不好呢?大家要知道,我在说超越利害的时候,并不是否定利害,这要非常清楚。一个整体是否成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要由绝大多数个体是否幸福来判断,而他们是否幸福只有他们自己说了算。你不能说,你代表上帝说他们都幸福,他们就幸福了,肯定不是这样的。幸福与否要从本人嘴里说出来,这非常重要。当然,这些个体是指绝大多数,不是所有的人。
儒家的视角是整体角度和个体角度的结合。大家慢慢地要接触“天”的概念,这是一种自然神的观念,儒家的自然神的概念就是“天”。儒家讲天道,讲天命,讲天理,这是一个整体角度的概念。但是呢,儒家也解释,怎样理解抽象的“天”。《尚书》中有一句话叫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天”看的角度就是老百姓看的角度,“天”用耳朵听的角度就是老百姓听的角度。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对的。儒家把“天”和“民”联系在一起了。在我的解释里,这是整体角度,但是又绝不用整体主义替代个体主义,必须是老百姓说我们幸福,“天”才满意,“天”才说这是对的。“天”不能自己说“你就是幸福的”,老百姓没有说话,老百姓其实不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
(插问:我有一个问题,超越和利害产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他认为老百姓很满意,而老百姓不满意,这时怎么协调?有什么规则协调?)
首先超越,绝不是超越老百姓的利益,它不是和老百姓的利益有根本冲突,超越是要超越任何个人角度的利害,这种超越其实包含个人利益在里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整体的所谓幸福,或者整体的成功就是由这些个体的成功组成的,就是说,老百姓的利害就是“天”的利害,对老百姓有利就是对“天”有利,对老百姓不利就是对“天”不利。这一点是没有冲突的。但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是有不同的,这时候是要超越的。这种超越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要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但是这种局部利益要谁来牺牲?这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你可能问的是超越部分产生的损害怎么办?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现在简单讲一讲。第一点,所谓超越仍然是为个体的长远利益;第二点,超越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不是一般老百姓付出代价,是精英付出代价。这是我在后面要详细讲的。
另外一点,所谓体悟天道的、整体主义的,正心诚意的这样一种取向仍然是作为人类的取向而已,而不是天道本身,这要非常清楚。因为无论是孔子,还是耶稣,还是穆罕默德,他们比一般人更能体悟天道,但是并不完全代表天道。他们的取向更接近天道。所以整体主义在某种情况下还是有些偏差,我们经常讲,“千虑一得”“德者得也”,这是“道德”的“德”,即人的德是对天道的某些片段的领悟,他不能领悟所有的天道,但他能领悟某些片段,所以叫“德者得也”,得道的人得到某些领悟。更何况,有些人根本没得道,却打着上帝的旗号,假传神旨,为自己谋取私利。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比如罗马教廷,在很腐败的时候,卖赎罪劵,那简直就是宗教腐败。在中国,部分寺庙也有宗教腐败,算命,开个光,都要很多钱,他们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向你要钱,已经不是宗教了。这种取向很有问题。
那么,反过来讲,也是如此。个体主义的取向,就是我的经验的东西,也是不能代替整体主义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通过经验的、通过多次重复博弈形成的结果会怎样。大家知道,通过经验互动获得的合作、形成的制度,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比如市场失灵。通过经验互动形成了更好的结果,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起作用,还有一个弥补的方法,政府来补救。但是政府又有失灵。比如投票悖论,多数人暴政等。民主本身有缺陷,这是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证明的。它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最终解决许多问题。比如一个国家内的少数民族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投票规则可能把大多数人不喜欢的领导人选上来,比如希特勒被选上。当然对于民主失灵还有一些约束,如法治。哈耶克讲过的对投票结果进行约束。什么叫法治?就是依法治理(rule of law,rule by law),只根据法律的原则,而不是人的意愿来进行治理,再多的人反对也没有用。但是哈耶克讲的这个法是宪法,是道,这是在宪法层次,它先于你的投票,高于你的投票,不能说大多数人不喜欢就能把它推翻。但是法治也有问题,我就不多说这些了。也就是人类想到的所有有形的制度都有缺陷,都有局限性。这就是它们的问题。
还是刚才的那句话,你再想用各种经验的方法去整合这个社会、去解决社会问题,它仍然不能完善地解决问题。经验的方法有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用整体主义的或正心诚意的这种取向来弥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