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表情的伪装,洞悉情绪的真相
微情绪关键点:表情是内心真相的显示器,人们的情绪状态都会在脸上展现出来。“喜笑颜开”显示一个人快乐的情绪,“愁眉苦脸”说明了一个人悲伤时的状态,“横眉怒目”则很形象地描画了一个人愤怒的样子……只有看清这些表情所代表的含义,我们才能更精确地分析出他人的内心状态。
如果说人的内心是一个功能超级强大的CPU,那人的脸就是这个超级CPU的“显示器”,内心的情绪变化会通过脸部的变化体现出来。人类的面部肌肉十分丰富,由44块肌肉组成,它们能够帮助人类做出足以让人吃惊的5000个表情来,这些表情都是为了表达我们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多变的情绪。
我们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共同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情绪的表现。这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无声语言,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人们都可以通过表情的变化来传达彼此间的情绪和情感。
当一个人高兴时,他会“面露喜色”,这时候他的嘴角会轻轻翘起,面颊上抬,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当一个人难过时就会“面带忧伤”,眯眼,皱眉,并且嘴角下拉,下巴随之抬起或收紧。当一个人吃惊或害怕时就会“大惊失色”,会将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当一个人愤怒时,他的眉毛会微微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起来。当一个人内心产生厌恶之情时,会做出嗤鼻的动作,同时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而内心怀着轻蔑情绪的时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露出一侧牙齿,作讥笑或得意笑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同样会用各种各样的“表情”来表达各种心情,那些代表我们情绪的“表情符号”,总是能让别人更好地领会我们的意思。一张小小的面孔就可以表达屏幕背后的心情。
表情千变万化,每一种变化背后都包含着不同的心理活动。举一个例子,拿微笑来说,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有12种,有的微笑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有的是带有信任感、敬佩感的信服,有的是亲近和善的,有的是幸福甜蜜的,有的是既妩媚温柔、讨人喜欢又带有挑逗性的,有的是陌生人之间礼节性的微笑。有的笑带着苦涩,有的笑带着失意和无奈,当然,也有一些假意、做作的微笑和心怀不轨的“坏笑”……而这仅仅是面部表情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眉毛、眼神、鼻子等一系列的变化都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心灵。可以说,交谈中的每一个侧目、每一次皱眉,或是轻抚鼻头,或是翘起嘴角,都反映了交谈者所经历的情绪变化。
面部表情能够表现内心的情绪、情感,但同时也是可以伪造的。当人们出于某种需要时,就会刻意地制造一些虚假的表情,甚至是和自己的真实情绪相反的表情。因为大家都知道,通过表情,别人会看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人们不愿意、不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就会用截然相反的表情来掩饰内心的情感。
经商多年,小有成就的李姐最近去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大家都是多年不见,自然有很多说不完的话。李姐当年的同桌兴高采烈地说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两个孩子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非常高兴。然而李姐注意到,在对方讲这些话的时候,虽然面带笑意,但总有些地方感觉不自然,不是耸鼻子,就是扯嘴角,有时还会无意识地摸摸鼻头。后来,李姐通过别人的谈话了解到,她的同桌过得并不如意,两个孩子也不过是勉强混日子,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而他自己对孩子们的状况其实也很不满意。了解到这些以后,李姐找到这位昔日的好友,和他做了一次长谈,了解到他的两个孩子品格都还不错,也聪明好学,于是就在自己的公司给他们找了合适的职位。那位昔日好友虽然看上去很不好意思,但是脸上却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懂得约束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社交上的尴尬。交流时,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同时,我们也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其目的是:避免危险、欺骗、窘境或社会地位损失,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掌握所处的境况。
然而,也有一些人会利用表情的这种特质,隐藏真实的情感,使我们无法真正地认识对方。还有的人表面温情脉脉,内心如狼似虎,阴险至极,如果我们不能透过表情的伪装,就无法意识和规避危险。所以,尽管面部表情可以提供各种有意义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觉,我们也要谨记,这些信息有可能是虚假的,需要我们认真地辨别。
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这句话揭示了看破人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说明了普天之下虽有千难万难的事情,却没有什么事情比了解和认识别人更难。然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存在正确的沟通与理解,而在我们与别人之间,又通常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墙,要拆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所以,能否解开表情的伪装,细致入微地观察人,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个人的生存。
捕捉瞬间流露的表情,才能直击人心
微情绪关键点:越是微妙的、难以察觉的表情,越是有可能透露着玄机,因为瞬间流露的表情人们往往是难以自行控制的,它最有可能向我们说出真话。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务必注意对方最微小、最迅速的表情,由此来判断他情绪的变化。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话可以是假的,表情也可以是伪装的,那么,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知道别人真实的想法了吗?还好,事实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想了解到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过人表情的外相,不完全被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所“蒙蔽”,而是透过不经意流露出的细微表情来分析动机。这就是我们要教给大家的一种“魔法”。之所以叫魔法,是因为这的确是一种超级酷的能力。语言可以掩饰真相,表情可以伪装,但是某些细微的表现和反应却是不能通过大脑来控制的。这些细节的反应属于人类原始的本能,我们将面部表情的瞬间变化,称为“微表情”。学会观察和分析微表情,你就可以自信地说自己能够洞察人心了。
“微表情”是最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的,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瞬间不小心流露出来的“表情”,其特征是微小隐匿的,瞬间发生和消失,很不容易被发现。微表情通常发生在五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然而这一瞬间的表情变化却正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例如,在交谈中,一方说错话时,另一方会碍于面子不方便指出,其实表面上故意装作认可对方,但是会有嘴角轻微上扬而又恢复的反应。而当一个人在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这些都是典型的微表情。或者你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当人们没有说真话的时候,由于心虚的缘故,表情在某一瞬间会显得很不自然,如果你能抓住这个瞬间的变化并且读懂其真正的含义,就能知道对方是在撒谎。
一位经验丰富的女面试官正在对一个初来者进行考核,她要求应试者解释一下他放弃之前那份工作的原因。应试者告诉女面试官,他辞职的原因是觉得之前的公司没有能给他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公司的老板是个很不错的人,对自己也非常好,而且他和那里的同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所以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离开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直到最近,他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听完他的陈述后,女面试官凭“直觉”认为,这位求职者在说谎。她认为尽管他对自己的前任老板赞美不已,但是事实上,他却并不认可这位上司。这是因为女面试官发现,应试者在陈述的时候,神情有一丝紧张,而且每当提到前任老板,这位求职者的左脸上便会闪现出一种转瞬即逝的嘲笑的表情。事后,女面试官联络了这位面试者原来的公司,结果发现,这位求职者是因为挪用了公司的资金而被公司开除的,开除之前还受到了上司严厉的批评。显然,他相信自己能够用虚假的肢体语言骗过他人的眼睛,但是他自相矛盾的细微肢体信号却让女面试官发现了他的破绽,从而揭穿了他的谎言。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想法,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捕捉表情的瞬间变化,根据面部表情细微的变化来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当人们试图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时,虽然基本上能够控制面部表情,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呈现出自相矛盾的信号,但是显现的时间却非常之短暂,稍纵即逝。在《FBI教你识别身体语言》一书中,有这样的例子。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座小城市,在那里发生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案。在排查的过程中,一个人引起了警官纳瓦罗的注意。当时,这个被问讯的人有案发时自己不在场的证据,而且口供等其他方面也看不出丝毫破绽。但经验丰富的警官依然不停地问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假如是你作的案,你会考虑使用枪吗?”
“假如是你作的案,你会考虑使用刀子吗?”
“假如是你作的案,你会考虑使用碎冰锥吗?”
“假如是你作的案,你会考虑使用锤子吗?”
第三个问题中的碎冰锥是本案中众所周知的作案工具,被问讯的人心里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当警官提到碎冰锥的时候,这个人的眼皮忽然垂了下来,一直到第四个问题的出现,才恢复正常。这个细小的变化被资深警官看在了眼里。随即,他确定这个人为本案的第一嫌疑人。而后随着侦查的步步深入,证明他的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个案件中,纳瓦罗从那个人表情的一点细微的变化就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这听起来是非常神奇的,但又是能够合理解释的——一个人在犯罪之后,无论如何去掩饰,都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就能够很好地说明,从瞬间流露出的表情,能够捕捉一个人真正情绪,也就能够洞察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微表情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绪,但是它的出现也是非常短暂的,几乎是稍纵即逝。接着就又变成了面具式的表情。但是不管时间有多短暂,那瞬间的真情流露(冷笑、奸笑,或其他不怀好意的笑),也可以为你掀起一个小角,让你透视到对方的内心。
否认积极面——事情太糟了,看不到一点希望
微情绪关键点:悲观的人遇到挫折后,思维是很偏狭的,他们通常只关注事情消极的一面,却全盘否定积极的方面,并会因此产生害怕、愤怒、怀疑等负面情绪。试着用另外一种思维去看待每件事情,你会发现,生活中阳光和阴影是同时存在的。
莫妮卡曾经是一个家庭主妇,孩子上学后,她感觉内心空荡荡的,于是尝试着重新回到职场。原本以为马上能够融入职场,回到曾经意气风发的状态,可是莫妮卡恐惧地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对工作从原本的期待变为焦虑甚至恐惧,并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糟糕,但她就是无法克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她的先生和朋友们都劝她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你的老板对你态度怎么样?
莫妮卡:其实,他对我还是挺满意的,最近他还表扬过我。
心理医生:那么,你的先生和孩子支持你重新回到职场中吗?
莫妮卡:是的,他们支持。
心理医生:你和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莫妮卡:我和丈夫一直关系很好,孩子也很黏我。
心理医生:那么,你感到的压力不是你的家庭和老板带给你的?
莫妮卡:应该……不是吧。
心理医生:你的回答并不肯定,没关系,再细细感受一下,是什么让你感到那么糟糕的。
莫妮卡:我能肯定不是我的家庭,但我就是觉得我不如别人能干。我总是拿自己去和别的女人比较,总觉得自己很差劲。
心理医生:能和我说说你具体在哪些地方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吗?
莫妮卡:我感觉我做得已经很尽力了,但总是达不到目标。我完全集中不了精神,什么都不记得。
心理医生:其实,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也像你这样,达不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压抑、不自信、没有主意,等等。你也认为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吗?
莫妮卡:当然不会。
心理医生:那么你也完全不必这么看待自己。我想,因为你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内心有着不确定感和不自信,这都是正常的。只是,你过于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反而忽视了自己的积极面,才会感觉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其实,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就像你之前自己说的那样,如果在生活中真的凡事都做错的话,那你根本不可能成家,也不可能重新找到工作。
心理医生的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莫妮卡内心的阴霾渐渐散去。虽然她还需要时间调适情绪,但令人高兴的是,她不再纠结于和他人的比较中了,自信、开朗的莫妮卡又回来了。
对于同一件事情,绝不会只有一种看法,每个人可以自由决定认同哪一种,拒绝哪一种。很多人因为只选择关注消极面,导致他们产生害怕、愤怒、怀疑等负面情绪。
当你的情绪没有你所希望的那么好时,你一定要问自己:“我心里现在所想的确实和事实相符合吗?还是仅仅是我自己的所看到的那一方面,有什么是我所忽略的吗?”只要你觉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在妨碍和阻止你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那么你的观念就一定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莫妮卡就应该问自己:“我的老板真的讨厌我吗?我真的在家人眼里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我用来比较的那些人真的是完美无缺的吗?”当她给出一个诚实的回答时,就发现是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出了偏差。正因为她的观念过度渲染、夸大了消极面,才会有与情境并不吻合的、消极的、负面的情绪。
曾经有个前辈这样对王颖说:“如果你想活得潇洒,那就去做同声传译;如果想英年早逝,也去做同声传译!”当时的她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但现在,她已经懂了。
同声传译一向是以高强度、高回报著称,王颖的一个同事已经拿到了联合国三级同传资格认证。可是有一次会前准备时,他因为不堪压力,导致后来在同传过程中频频出错,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改了行。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人因为这个行当的超常压力而选择了远离。
然而,在王颖眼里,同声传译不仅意味着压力和痛苦,更意味着挑战,她视自己为“戴着镣铐的舞者”,沉重和愉悦同在。
王颖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尽管身边有太多人来来去去,她始终坚信:只要自己肯付出,就不会没有收获。她曾经应邀参加一场国际慈善家会议,为此她做了一周的准备工作。当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夫人上台发言时,她顿时懵了,因为这位夫人带有浓厚的口音,这就如同北方人听不懂粤语一样,她完全不知道这位夫人在讲什么。同声传译不到一分钟,王颖就已经汗流浃背,主办方也发现了问题,便示意让她暂停,重新更换人手。
这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没有让王颖就此消沉,她花了大半年时间去钻研英语不同区域的方言。同时,在每次同传前,她都会打电话事先了解翻译对象是哪里人,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到有关的音频做听力练习,这些训练使她在圈内成为小有名气的方言同声传译员。
现在,王颖依旧是那个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的同声传译员,她也会沮丧、抱怨,但她始终能够凭着坚定的决心、勇气和信念,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感受成功后带来的巨大喜悦。
在同声传译这个高强度、高压力行当中工作的人,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得不对,是个失败的人”。就像王颖的那些转行的同事那样,因为看不到希望,所以消沉、绝望,最后选择离开。
王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没有让自己局限于那些消极的观念,而是认清自己确实存在的不足,然后将弱势变为强势。当事情变得糟糕时,不是要单纯地让自己感觉好起来,而是学会做你需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感觉来推动我们的行为,否则负面情绪会让你感到情况确实是无望的了。
面对棘手的情况,换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让你看到原先被你忽略的方面,就可以让你知道,其实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你有自己的长处,希望也永远存在。
乱贴标签——心理暗示带来的思维僵化
微情绪关键点:心理暗示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我们用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去评价人和事,并且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加以强化,就很有可能导致偏见的产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个颜色嫩黄、外形饱满的柠檬。你用手拿起这个柠檬,用鼻子去闻它的味道。透过柠檬的表皮可以清楚地闻到那种酸酸的味道。然后你拿起一把刀,将这个柠檬切成两半,柠檬汁顿时流淌出来,你的口中似乎已经充溢了柠檬特有的酸酸的味道。此时,你一定能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两件事情:
1 你的口腔分泌出了更多的唾液;
2 你的五官不自觉地紧缩了。
从这个想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从柠檬——心理暗示——柠檬是酸的——分泌唾液——五官紧缩,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你的想象和观念所造成的。你给柠檬贴上的就是“酸”这个标签,然后就对这个标签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映。如果我们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喜欢柠檬的人会对这种想象产生愉悦的感觉,但不喜欢柠檬的人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并且中断这种想象。
当然,对柠檬的标签化想象不会对我们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但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行为随意贴上“标签”,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还会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张燕回到家,发现婆婆和女儿都不在家,她慌了,立即打电话给婆婆:“妈,你和梅梅在哪里啊?啊!你怎么能带她去菜市场啊,那儿多脏啊……你就不能等我回家再去买菜吗!”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要上演。孩子拉肚子了,她就觉得是婆婆瞎给孩子吃东西;婆婆从卫生间出来没有洗过手,抱孩子时张燕说什么也不给她抱;婆婆不在家时,张燕就会一遍遍冲洗婆婆洗过的碗、筷、盘子,甚至毛巾、衣服都要做消毒处理。即使这样,她心里仍然充满焦虑,害怕细菌传播给孩子。
这样的小吵小闹小情绪在某一天爆发了。那天,婆婆在卫生间给他们洗衣服,她发现婆婆把内衣、外衣混在一起洗,便开始大声地数落婆婆没有生活常识,不讲卫生。丈夫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对母亲的态度好一些,她愤怒地说:“我有什么错误啊,老人不讲卫生,还不让我说,我为了谁呀?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
婆婆很伤心,当天晚上边抹眼泪边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去。张燕事后想想也有点后悔,婆婆毕竟年纪大了,又帮自己操持家务,但她心里仍然十分别扭。原来,一开始张燕的孩子都是自己母亲帮着带的,后来母亲生病了,婆婆就从乡下来到城里。张燕看到婆婆的卫生习惯与母亲不一样时,就认为婆婆不讲卫生。之后,就无论看婆婆干什么事都不顺眼,她自己也感到过分了,可就是控制不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燕的行为就属于一种偏见性的认识,她钻牛角尖的心理已经非常严重了。她的脑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总认为婆婆不如自己母亲讲卫生,其实如果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她自己母亲身上,张燕可能就会认为是正常的事情了。
无论是给自己还是他人身上贴上标签,都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标签化的思维方式会妨碍我们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行动,它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想说“不”时却说“是”;不敢提问题,也不敢提出请求,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成为别人的笑柄;不去做自己很有兴趣做的事,因为害怕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所以也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僵化的观念让我们不敢去尝试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人和平相处。
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叠全新的乐谱,封面又被指导自己的教授贴上了“超高难度”的标签。
他翻着乐谱,感觉弹奏这支曲子去参加钢琴比赛对自己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信心跌到了谷底。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来整他。
这位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这个新学生一份乐谱,说道:“试试看吧!”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你的指法太不成熟了,回去好好练习!”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仍然是那句话:“试试看吧!”至于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只能再次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
展开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