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茶经 茶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073012
  • 作      者:
    姬晓安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茶经·茶道》是一本彻底让您明白喝茶门道,轻松谈茶论道的实用经典!
  品读“茶经”,研究茶文化,参禅悟道,学习“茶道”,悟人生之道,修身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姬晓安,北国美女,茶痴,喜茶嗜茶,精于茶道,被茶友戏称为现代女“陆羽”。长期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以优美典雅但平易近人的文字让都市生活的现代人随时享受饮茶之乐。出版《茶艺文化》《茶香美人》《364款经典茶菜》《一个人的旅行》《现代茶经》等诸多茶文化相关畅销书。2013年3月推出《茶经茶道》,通过茶史、名茶、茶艺等诸多方面全面介绍中国茶文化。
展开
内容介绍
  《茶经·茶道》是一本中国茶经茶道的百科全书,高度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让您文白对照,图文并茂。最后还有唐史关于陆羽的记载。《茶经·茶道》既让读者了解了茶,又轻松而全面地了解中国茶道,达到识名茶、学茶艺、行茶礼、通茶史、解茶经、修茶道的境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茶之史:一部茶香四溢的文化史
  六朝以前:“以茶为俭”,崇尚简朴
  巴蜀是茶业的摇篮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是中国南方的树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也发生和发展于南方。据植物学家考证,茶树在地球上大约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了,而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巴蜀国所辖境内。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我国的产茶区基本上是循着一个自西向东,由南及北的发展历程。史书《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以后,巴为封国,四川的茶、蜜、丹、漆等都是常年贡品。在长沙马王堆轪侯墓出土随葬品的清单中即有“槚”的异体字,可见茶在西汉初期已是侯门的日常饮料,而且还是人死后的随葬品。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巴蜀茶业名甲全国。
  当时有一个叫王褒的人,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女子家里。这位杨氏是个寡妇,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奴仆,因为经常被王褒指使去买酒,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主母有染,就跑到已故的男主人墓前去发牢骚,说:“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知道后,一怒之下,把便了从杨氏手中买了下来。便了心里不愿意但也无可奈何,向王褒提出,将以后凡是要他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否则他有权不干。便了这个要求可谓是自掘坟墓,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便提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忙到晚,痛哭流涕地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但却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文中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两句,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前一句反映西汉时在成都一带,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后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这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都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以茶待客,象征简朴
  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七族相率过江,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的崇尚和带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业也较快地发展起来。
  西晋时,皇室和世家大族经常斗富,生活非常奢靡,流亡到江南以后,有些人吸取了失国的教训,一改奢华之风,倡导俭朴。比如当时的吴兴太守陆纳招待大将军谢安时,就仅设了茶果,也就是水果和茶。这时茶已成为某些达官贵人用以彰显节俭和朴素的物品。
  当时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记载在《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中,说西晋有个叫任育长的人,少年时代聪明可爱,相貌也好,自从过江以后,头脑就变糊涂了。过江时,丞相王导邀请先前渡江的贤达一同到石头城(现在的南京)迎接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对待他,可是一见面便发现了他的异常。安排好坐席后,摆上茶来,任育长就问别人道:“这是茶还是茗?”刚一问,发现别人表情有变化,就改口说:“刚才问茶是热的还是冷的罢了。”
  所谓茶和茗之区别,当时认为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在晋代“冷”和“茗”同韵,“热”和“茶”虽不同韵而主元音相近,所以任育长能改口。这个故事说明晋代在建康一带,就出现了以茶待客的礼仪。另一方面,随着北方士族的南迁,南方特别是江东各地,礼制比以前也有所加强,愈来愈时尚的饮茶,也自然愈来愈多地被吸收到礼俗之中了。齐武帝临终时又诏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平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通过这样用诏谕的形式颁布全国,无疑是对这种风俗的一大推动和促进。
  兴于隋唐:“比屋之饮”,禅茶一味
  举国之饮,深入民间
  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修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于促进我国唐代的经济文化及茶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名作《琵琶行》,诗中琵琶女说自己的丈夫:“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是现在江西的景德镇,江口是指九江的长江口,丈夫把妻子一人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带着伙计去景德镇收购茶叶,虽然未明确指出,但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浮梁是当时东南的一个最大茶叶集散地,每年新茶上市,茶商间的竞争是多么激烈。
  唐代中期,中国茶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从南方传到中原,由中原传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下变成了中国的举国之饮。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吃茶去“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写有一首七字《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首诗的内容中,除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全面介绍以外,还特别提到爱慕茶叶的“诗客”和“僧家”。
  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其名曰“茶汤会”。
  “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这表明唐宋时对茶叶特性或茶道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颇为精深的程度。
  盛于宋元:茶马互市,茶业南迁
  茶业南迁,“散茶”出现
  宋元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更具有自身的时代特色。
  在近五千年中,唐朝是中国气温最为温暖的一个朝代,所以,茶树的栽培从北方扩展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而到了宋朝气温降低,要比唐朝低2℃~3℃,因此,南方的茶叶生产优势就远远大于北方了,于是茶业重心南移,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因为宫廷用茶的要求。团茶属于紧压茶类,宫廷的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建安北苑贡茶中,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
  以一部《茶录》闻名天下的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龙团饼茶,闻名于当世。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备加珍惜,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轻易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书省、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用来孝敬父母、长辈或转赠好友。小龙团饼茶在赐赠大臣前,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称为“绣茶”。
  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适合。老百姓需要的是价格低廉而且煮饮方便的茶。于是,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出现了散茶。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散茶为主,是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
  由于南方诸路到处都产茶,如临安西湖南北诸山及邻近诸邑,出产金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闻名遐迩的龙井茶等,兼之茶的下气消食、轻身健体等功效,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茶叶已经像王安石所说的与柴米油盐一样,成为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到了元代,散茶已经明显超过团饼茶,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元代中期的《王祯农书》中,记载当时团饼茶“惟充贡茶,民间罕之”。
  宋元茶类的改制,是为了顺应多数茶叶消费者,为简化制茶,减少烹饮过程环节需要的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宋元时期的茶类转型,为后来转入明清的散茶大生产,进而走向近代发展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茶事活跃,“玩茶”盛行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受宫廷皇室的影响很大。无论是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范儿”。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就非常嗜好饮茶,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制,赐茶是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向国外使节表示友好的重要方式。文官集团中出现了“汤社”等专业品茶社团,至于民间,茶文化更是生机盎然。乔迁之喜,邻里要“献茶”,客人来了,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亲友聚会更是离不开茶会,宋朝社会的角角落落,到处飘拂着清美的茶香。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以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有文人自娱自乐的“分茶”,民间的茶坊、茶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绣茶”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的第一纲茶就列到了宫中,这种茶的包装极精美,共有百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据说一只可冲泡几盏。大概是因为太稀有、珍贵,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
  还有一种被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则是先观赏,后品尝,是宋代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相对于“绣茶”和“漏影春”这种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阶的竞争,所以有着极强的竞争色彩。一个“斗”字,已经反应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话,那么“分茶”则淡雅平和,有着谦谦君子之风和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善于分茶的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变幻莫测的书画作品来。
  茶肆林立,茶水类多
  最初的饮茶之风主要在文人、僧人和道士中间流行,但因宋代人崇尚文雅,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民间迅速蔓延。
  所以在宋代,民间处处有茶肆,与民居并列,而且分为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有早茶肆、子夜茶肆,有挂满名人字画,吸引文人雅士或者士大夫的高雅茶肆,比如著名的“蹴球茶坊”、“蒋检阅茶肆”等,还有风尘女子招揽生意的花茶坊,更多的是市井之中的“人情茶坊”,这种茶坊不以喝茶为主,只以此为由来收费,实际上是三教九流见个面儿、谈个事儿、打听打听小道消息的场所,《水浒传》里的王婆开的就是这种茶坊。
  千万不要低估各种茶肆在宋朝百姓生活中的作用,据说就连宋徽宗初见李师师,都是在茶肆里面。
  宋代民间饮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时期的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建都临安之时,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为中心的茶馆文化崭露头角。宋代的风俗是“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茶肆大多备有各种茶水,并且根据不同季节供应不同的茶水,以满足茶客的不同需求。据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南宋临安的大茶坊)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鏾子或卖盐鼓汤,夏天添卖雪泡梅茶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到晚上,还推出流动的车铺,以应游客的点茶之需。当时的临安城,茶饮买卖昼夜不绝,即使是三九隆冬,大雪天气,三更之后也还有人提瓶卖茶。
  《水浒传》中提及的王婆茶铺的茶水亦是种类繁多,为了潘金莲,西门庆在两天之内,五次来到王婆的茶坊,喝了四次茶。第一次喝的是梅汤,第二次王婆推荐的是合和汤,第三次是姜茶,第四次王婆给他煮了碗宽煎叶儿茶,“叶儿茶”就是制成片状的茶叶,“宽煎”就是略微煎煮。
  元代茶饮,蒙汉互映
  元代统治者在统一过程中有不少伤农行为,但与此同时也推行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编印《农桑辑要》等。在元朝出版的《农书》和《农桑辑要》中,把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作为重要内容来记录,这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茶业还是支持的。
  元代的茶饮习惯,除了贡茶仍然延用团饼,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之外,在茶的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这是蒙古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浸染的结果。当时,在茶饮中,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已经相当普遍。
  但是汉族文人们仍然喜欢清饮,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和幽雅的环境。
  元代的文人们,特别是由宋入元的汉族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贡献。如赵孟頫虽仕官元朝,但他画的《斗茶图》依然是一派宋朝时的景象。
  追求清饮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色,也有一些异族文人热衷于此道,特别是被称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他的许多诗句毫无“酪味”,而是非常清新,他有诗一首,十分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明清茶事:种类增多,远播海外
  团茶罢造,完善茶艺
  明清时期茶事极为纷繁复杂,团茶、饼茶进一步边缘化,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随着饮用和加工茶叶技艺的发展及娴熟,特别是明朝中期和后期,我国古代制茶技术和传统茶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上正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初年,建宁贡茶还一如宋制,专造龙团凤饼等一类的紧压茶,后来朱元璋认为这样太“重劳民力”,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这一改革,对进一步破除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朝叶茶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各地名茶的繁多上,明代文献中所辑录的“茶名”有九十七种之多。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绿茶生产除蒸青技术外,还产生了炒青技术,即采摘后的茶叶不须经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杀青。除绿茶外,明清两朝在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方面,也应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明代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如:木樨、茉莉、玫瑰、蔷薇、桅子、梅花等。乌龙茶可能在明朝中期即已出现,至今福建许多地方仍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工艺特色。红茶也是起于明而盛于清,如著名的祁门红茶就是由在福建做官的安徽人余干臣罢官后,将红茶制作技术带回安徽,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
  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叶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工夫茶艺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形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
  传入英伦,出口欧洲
  在明代,开始设立茶马司,管理茶马交易,同时强化茶政及茶税,使茶叶交易得到严密的管理。到了清朝,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进入欧洲市场,传入英国、荷兰等国,深受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青睐。
  明清茶业的发展,取决于其本身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清朝尤其是茶的对外贸易的刺激和促进的结果,随着清政府的不断衰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业、茶文化也走向衰退。
  “茶”字由来:草木之中有一人
  请坐奉茶,妙趣横生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
  还有个茶谜,也很有趣,谜面为:“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谜底为:茶叶。
  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中。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宛若新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茶之史:一部茶香四溢的文化史
六朝以前:“以茶为俭”,崇尚简朴
兴于隋唐:“比屋之饮”,禅茶一味
盛于宋元:茶马互市,茶业南迁
明清茶事:种类增多,远播海外
“茶”字由来:草木之中有一人

第二章 茶之类:“六色茶”及花花果果
清汤绿叶——绿茶
绿妆素裹——白茶
黄绿明亮——黄茶
绿叶红镶边——乌龙茶
浓醇甘甜——红茶
饱蕴陈香——黑茶
茶引花香——花茶
上品饮茶,极品饮花——花草茶
温馨香甜——花果茶

第三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南京雨花茶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恩施玉露
信阳毛尖
都匀毛尖
庐山云雾
上饶白眉
敬亭绿雪
婺源茗眉
仙人掌茶
竹叶青
白毫银针
白牡丹
贡眉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鹿苑茶
莫干黄芽
安溪铁观音
武夷岩茶
潮州凤凰茶
台湾冻顶乌龙
文山包种
正山小种
滇红
黔红
祁门红茶
白琳工夫茶
云南普洱茶
四川边茶
湖南黑茶
湖北黑茶
六堡茶
茯砖茶
千两茶
茉莉花茶
白兰花茶
珠兰花茶
桂花茶
柚子花茶
玫瑰花茶

第四章 茶之器: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简单古朴的粗陶茶具
色彩雅丽的瓷茶具
含蓄幽雅的玉石茶具
晶莹通透的玻璃茶具
绚丽夺目的漆器茶具
别具一格的植物茶具
温润高雅的紫砂茶具
销声匿迹的金属茶具

第五章 茶之艺:烹茶饮茶的艺术
饮茶方式的演变
选茶:嗅闻品饮,“茶颜”观色
择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备器:香茶美器,相得益彰
雅室:品茗会友,讲究意境
茶道配件:茶道六君子
龙井的茶艺
铁观音的茶艺
祁门红茶的茶艺
茉莉龙珠的茶艺
办公室泡茶技巧
茶叶的贮存方法

第六章 茶之趣:有茶就是好时光
打造自己的家庭小茶室
钟敲四下后的下午茶
茶宠,茶人的宠物
“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金蟾茶宠
“财源广进,滴水不漏”——貔貅茶宠
“知足常乐”——谐音吉祥茶宠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