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圣人的10堂修身课》: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的含义是:坏事可能包含了变成好事的苗头,而在好事到来的时候,坏事也可能随之来到。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呈现在当下和眼前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个可能变化的东西,我们就会在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
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变化的可能性和认识变化的重要性。按照这个思路,在我们面临种种危难的时候,其实已经孕育了转机的苗头和种子;而在各种繁华的背后,则隐藏着危机与毁灭。这一思想和他关于道的认识一脉相承,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有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电视转播音乐大师梅达的音乐会。梅达出场前挂了一个花环。当他上台起劲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一位女士议论说:“等他指挥完,他会站在一堆可爱的花瓣中。”另一位男士则不无忧伤地说:“到演出结束时,他的颈上只会挂着一道绳索。”同一件事,由于视角不同,思维方式相异,便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位盲人,性格十分开朗,生活也十分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盲人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走。”眼睛瞎了,却不觉得痛苦,这是因为他调整了比较的对象和方法,用自己的优势去比人家的劣势,用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凡事从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东西就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可以从正面理解,也可以从反面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好事中潜伏着坏的因素,坏事中也包含着好的成分。
人的思维有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之分。所谓利导思维就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把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即从积极美好的方面去想;所谓弊导思维,就是凡事往坏的方面想。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说:“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他还说:“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大脑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这是一种有害的激素,它使人疾病丛生,加速衰老甚至早逝。”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用利导思维思考问题,减少用弊导思维思考问题。学会利导思维,不只是思考的技巧问题,还涉及人的心态、性格和生活态度。一个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往往就能正确面对现实,正视事实,能够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从积极和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自惭形秽,缺乏自信,甚至悲观绝望,往往容易陷入弊导思维的泥坑不能自拔,甚至会导致自我伤害、自我折寿。
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从不利的事情中寻找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在不利的境遇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且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2.因祸为福,转败成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二章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显露出什么是丑恶来;如果天下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就显露出什么是不善来。
所以,有与无在对立中相互生成,难与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与短在对立中互相对比,高与低在对立中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与后在对立中互相追随。这是永恒的道理。
在这里,老子用每个人都能明白的生活中的道理,阐述了一套深刻的辩证观: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举出一组概念: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互对立的,然而这对立双方分别存在着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的关系,亦即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哲学上有极高的价值,对于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来说,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教给我们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怎样才能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比如现实社会中的人都会追求美,可是什么是美呢?很多人都说不出来,那是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要用什么确切的词语来形容,只能说出“太漂亮了”“太精美了”之类笼统称赞的话。虽然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美,却能说出丑陋来,丑的反面就是美。俗语说得好,“红花还得绿叶来衬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