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彷徨:马克思教你独立科学地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102308
  • 作      者:
    郝立忠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郝立忠,1960年8月生,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出版专著《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并在《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从理论与实际关系角度划分哲学形态,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区别的系统理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哲学形态学研究”于2014年11月通过鉴定,最终成果以《哲学形态学》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出彷徨:马克思教你独立科学地思考》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国人民是怎样从思想上站起来的,引言指导思想与国运,马克思主义来了,神奇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灵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先进的理论指南,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丈量世界,后记。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出彷徨:马克思教你独立科学地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学说
  说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学说,实际上是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在当今社会,随着阶级斗争的缓和,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不如说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解放和谋幸福的学说,或为人民服务的学说更为恰当,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民根本利益是实践评价的最高尺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实的哲学,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它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然而,作为认识的来源、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都是以其正确性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对实践进行评价。
  首先,应该用什么来评价实践?
  在对实践进行评价时,要看一项实践是否正确,一要看实践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二要看实践结果能否满足主体需要,而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符合客观规律,是为了取得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结果,为了创造价值。一项实践是否恰当,是否正确,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是否创造了新的价值。因此,价值关系是实践主客体关系中最主要和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关系,并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价值是客观事物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统一,也是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除此之外,不能也不应有其他的尺度。
  其一,人的需要和利益不是实践评价的标准。人的需要以目的、欲望等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人的主观意愿、主观需求,并进一步形成人的实践动机。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是追求价值。它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是满足需要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一方面实践的目的和动机是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的,具有主观的性质;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又只有通过对客体的改造才能得到满足。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决定于改造后的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因而,目的和需要作为实践的动机,并不能全面反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更不能反映实践结果。只有价值才能全面反映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反映实践结果,并进一步成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的评价标准,满足评价的要求。
  其二,客观事物也不能成为实践评价的标准。客观事物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属性,但这些属性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它必须经过主体的认识、选择和改造。就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只具有客观性,没有主观性,不能体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不能成为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进行评价的标准。
  其三,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能成为实践评价的标准。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类实践得以成功的前提。但规律所反映的关系和联系只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是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的秩序。它不能反映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不能成为评价实践的标准。
  其四,认识和真理都不能成为实践评价的标准。认识是一种反映活动,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认识结果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而,认识不能成为评价实践的标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正确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只反映实践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反映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规律,不能反映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虽然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真理,但真理本身并不能成为实践的评价标准。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中国人民是怎样从思想上站起来的
引言 指导思想与国运

一 马克思主义来了
哲学能干什么
人是如何产生的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哲学的使命
形影不离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顽固的形而上学
复杂的辩证法
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
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辉煌的科学成就
饱受责难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让哲学改造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说了些什么

二 神奇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众说纷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目前流行的定义
马克思本人的界定
本书作者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概括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自然辩证法”——关于整个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方法论
拨开迷雾现真容
扬弃“旧形态”
超越“两个对子”
跳出“本体论”
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巧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要素
人民大众的立场
唯物辩证逻辑
调查研究

三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学说
人民根本利益是实践评价的最高尺度
人民根本利益是判断理论是非的重要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是规范理论和实践的最高标准
为人民服务是胜利之本
“为人民服务”是时代精神
……

四 科学的世界观
五 正确的方法论
六 先进的理论指南
七 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丈量世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