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问答(第2版)》:
如何进行标准化生产?
首先必须做好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在国家还没有出台食用菌质量系列标准之前,有关地方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种质量标准的制定,要充分注意标准的先进性、可行性和与国际同类标准接轨等基本要求。
其次要完善食用菌质量标准的管理体系,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做到产品质量的全程管理和监控。科研技术部门要不断研发出食用菌产品检验检测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和方法,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要建立食用菌质量标准的奖惩机制,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好菇卖好价,淘汰低劣产品,激发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搞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者和企业自身重视这项工作,是落实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食用菌生产各种质量标准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部门、有关企业、有关生产者和经营者执行标准更为重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各级食用菌协会支持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也是标准化实施的重要保证。
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强化源头管理,净化产地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食用菌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及时有效地防止生产环境污染,严格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强化产品供水水质的管理。重点解决农药等农资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和食用菌产品的污染。大力推广应用臭氧灭菌机、紫外线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杀虫。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的评估力度,确保源头净化,确保产地环境符合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对环境评估不符合要求的区域,坚决禁止食用菌生产。
(2)严格投入品的管理。抓紧制定农资投入品标准。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的农药等投入品要尽快予以淘汰。
(3)加强产品质量全程监测。生产基地和各类加工企业,要严格执行食用菌卫生管理制度、栽培操作规程、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投入品。为实现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必须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地全过程管理,全面开展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检测。产前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同时要加大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产中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品种选用、用水、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收获都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有关规程进行操作;产后产品质量也要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避免超标产品进入市场。有关单位要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检测结果定期公布。
(4)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生产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要尽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食用菌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配套。各地和生产加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定地方和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操作规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