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大义浅说:可大可久的生命之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37693
  • 作      者:
    姚中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孔子之学是士君子养成之学;孔子之后,文明在中国之根本就是学,而非神灵崇拜。所以本书揭示的孔子生命状态是悦的、乐的,而非悲的、苦的,它还原了一个温润如玉的孔子形象。作者常以士君子自期,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致力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所以本书不仅讲述了新式“士君子”如何立足于人世,如何自立自强,还特别讨论了儒家王道治理如何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维新固本之中。
  多年前,作者在北京创办了弘道书院,积极投身、实践于传统教育,且颇有深刻而切身的教学体会。所以作者在讲述孔子之教学法、教育内容及孔门众弟子之情态时,真切地写出了师生之情,生动地写出了同门之谊,孔门气象,跃然纸上,十分明朗而饱满。
  本书在阐明《论语》大义时,开创性地以西方“神教”与孔子“文教”作东西方文明之比较,系统而详尽的阐发了中国文明之可大可久。本书既收古今各家之精华,统观四书五经之要旨,精准详细地注疏、翻译,但不作高深繁复的学术考究,而是直指大义,简捷道出,语言优美流畅,行文之中不乏精妙语录,常使读者心生“不舍得读完”之情愫。

展开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弘道书院院长、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作者横跨儒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中外历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感。近年来致力于儒家义理的阐述,中国王道治理的研究。出版译著《法国大革命讲稿》《法律与自由》《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等十余种,出版儒学著作《国史纲目》《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华夏治理秩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论语》前十章为上册,后十篇为下册。上、下两册由浅入深、各有主题:上册记孔子其人,彰显孔子兴学以养成士君子之纲目,孔门活泼丰富之气象。下册记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呈现重建秩序之构想、实践、心态,展示孔子去世后众弟子思想之丰富多样,可见“和而不同”的气氛。本书既揭示篇章大旨,收各家之说,又以经解经,但不作高深繁复的学术考究,而是直至大义,简捷道出。

展开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
  本篇为《论语》首篇,为全书纲要所在。了解孔子与儒家,此篇最为提纲挈领。共十六章,通过孔子及有子、曾子、子夏等人话语,展示儒家思想之全部:学,孝,仁,礼,德,君子,为政等。而以“学”贯穿全篇,孔子于人类值最大贡献,正在于开创以学成己安人之道。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本章为全篇提纲,也是全书提纲,阐明孔子之教为学,
  旨在养成士君子。
  子,男子尊称,弟子尊称孔子为“子”“夫子”。《论语》中“子曰”均为孔子所说。诸子百家兴起,弟子皆尊称其师为“子”。后世沿用此称呼,有程子、朱子等尊称。习,鸟数飞也,重复。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愠,微怒而有怨之意。
  夫子说:“学而以恰当时机复习所学者,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有同门之朋从遥远的各处同来共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他人不知我,而我不愠,不也就是君子了吗?”
  “学”是《论语》第一字,孔子叫人学以成人。孔子不叫人信服、顺从自己,也不叫人崇拜神灵以获救赎。孔子所发明之成人之道就是学,为中国人、为人类确立的教化之道就是学。学什么?无所不学,概括言之,学于“文献”。献者,贤人也,孔子学于贤于己者,无论古今;孔子又教人“博学于文”,其中最重要者,六经之文。《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篇》记载孔子删述尧舜三代之遗典而成诗、书、礼、乐;晚年为《周易》作传,据鲁史记作《春秋》,此即“文”,呈现于典册,孔子以此授弟子,此即为学。
  “学文”之学为孔子首创。《尚书·舜典》记舜命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最早的教育是乐教,其中有礼、有诗、有乐、有舞。三代君子之子弟均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但学在“官府”:君子之家有专门负责礼、乐之官,于行政之余教导其子弟。子弟又随父、兄习得射、御之艺。总之,古典时代教育是子弟在生活和治理实践中进行,而非诵读书本。
  孔子开创依文而学的教育新形态。孔子在传授弟子过程中,又阐发自己思考所得,而创立“儒学”。此义教育新形态在君子等级的“官府”之外,故庶民子弟可接受教育。孔子之教开放、平等,对后世中国文明产生重大影响。“而”字是转语词。孔子指出,学文之后还须“习”。孔子兴学志在重建秩序,教授弟子之文有道、有德、有礼乐,仅诵读而不习之,不形之于自己身心,不实施于社会,则无意义。而此文自然指向践习,故孔子之学
  始于学文,终于成己成物。
  “时”者,时机也,有两义:第一,古人于四季所学不同,《礼记·王制》曰:“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乐习于室外,春秋气候适宜;冬夏或寒或热,于室内诵读诗书。如此安排,学者不苦而有悦。第二,孔子弟子所学者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需有合适时机方可习之。
  得其时而习之,可悦也。“时”对君子之养成、君子之出处,确实至关重要,故孔子重时,一部《周易》所论者,正是“时”,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习”者,重复也,有多种形态,主要是两种:前一种是复习文本,以及依文本践习,如行礼、作乐。后一种是以文本中蕴涵之规则渗透、型塑己身,尤其是实践于人际,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此需“时”,也即需得其位,若无时,因而无位,则于《诗》《书》《礼》《乐》中所学得的治国之道无从践习。
  学文而在恰当时机习是令人喜悦之事。学文而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万物,本就让人愉悦。学文,而知晓成人之道,了解社会治理之道,而又有合宜的时机践习之,有所得于己之身,下学而上达,更加让人愉悦。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众多青年才俊到孔子门下共同学习,而成同门之朋。儒家之学是群居而学:跟从老师,与人共学。《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仁在人之间,在共同学习之群中,弟子可体认仁,训练合群之技艺。
  弟子来自“远方”。孔子为鲁人,弟子来自天下各处,有晋人、楚人、吴人等。四方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求学问道于孔子。儒家是开放的,从一开始就是天下范围的学之群体,此后的儒家也一直是天下的。
  “来”有深意。各地青年才俊本求道之心,自主自发地来孔子门下学习。儒家之学的根本特征,正在于此“来”。《周易·蒙卦·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礼记·曲礼上》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圣贤之学是成人之学,旨在养成自主、自立之君子,则学者必先自有成人之志而后学。《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弟子之所以来学,因人人皆有“明德”,也就有“明”之志,“来”学就是明己,是明德的一种途径。学的过程启动于求学者之自觉,自主发动,求学于老师,则教之易而学可以有所得。故孔子之学实为自学,自主学习而成自立之人。此大不同于神教,其常谓人有“原罪”或在“无明”中,无以自明,唯有信神可以得救,所谓信者,绝对服从也。
  有来,则有回。从师学文、明道之后,弟子多返回其所来之各地,传道授业。由此,孔子之道传遍天下。当孔子在世时,孔子之学就已传遍天下。此后,儒家学者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广泛而深入地塑造、共享着中国精神。疆域辽阔的中国之凝聚、扩展,天下范围的儒生共同体居功至伟。朋友共学而有“乐”,此亦为孔子之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乐”与“悦”略有区别:悦在心,乐发散在外。悦是个体的会心之悦,乐是朋友间分享之乐。乐来自于群居切磋、分享的过程,是相互感染的。孔子及孔门弟子在合群而学的过程中,分享生命共同提升的快乐。本章有三个“不亦”,反问语气词。前两个“不亦”揭示君子之精神境界不同于常人:常人安于世俗物质的喜悦、快乐,君子并不排斥之,但在此之外,另有精神上的喜悦、快乐。“不亦”二字透出志于学之君子对高尚生活之些许自豪。
  “人不知”的“人”有泛指,有特指。泛指一般人,弟子问学于孔子,已有所得,而世人不知、不信、不用,则如之何?“人”也特指掌握名位分配权之人,在当时,主要是诸侯、卿大夫。古典时代君位世袭,孔子立教,于庶民中养成士君子,欲为治理主体。士君子治理社会需有其名位,但孔子时代,名位在诸侯、卿大夫之手,新兴士君子为其所知,才可得名位。然诸侯、卿大夫常不知新兴士君子,原因多种多样:其视野有限,缺乏识人之能;受感情蒙蔽,任用佞幸等。这些人“不知”,新兴士君子就不得名位,无从发挥作用。这是孔子之后士君子常面临之根本困境。
  通过学,出身于庶民的士君子已有其德,却不为人知,因而不得其位,这困扰士君子,也构成治理之根本难题。人不知,不免于“愠”。愠者,微怒,而略有怨恨之意,有其情而未必未表现于外,唯有自己知道可能不加措意。然逐渐积累,则必为怨,难免胡作非为,仇恨不知己者而报复之,或谄媚不知己者,以为其所知。此与君子之德背道而驰,此前所学毁于一旦。故孔子特别指出,人虽不知而不愠,是成为君子之试金石。通过测试即是真君子,不能通过则非君子。
  那么,如何做到不愠?孟子曾论述说: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如前两句所表明者,君子若真有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朋友共学之乐,则可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意味着君子之精神真正自立,而不受制于外物。《论语》随后将详尽论述君子品质,概言之,自觉、自主、自立、自强不息。不能此者,不足以为君子。
  “不亦君子乎”一句首先说明,人不知而不愠即为真正的士君子,成己而可以安人;这句话也揭示古今“君子”含义转换之重大历史事实。《汉书·刑法志》曰:“?,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人之贵于禽兽者,因人能合群。人群,则不能不赖“君”。《白虎通义·号》曰:“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必赖合群者,分散的众人方可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生产并分配公共用品,各自存活并形成秩序。君子者,具有卓越合群之德者也。无君子,人不能合群,此万古之通义也。尧舜以来,治理主体就是君子,唯其是世袭的,故有等级社会。到孔子时代,世袭的古典君子群体败坏而溃散,孔子志在重建秩序。关键正是养成创建与维护社会的主体,乃兴学养成庶民中之卓越者为君子,以为治理主体,是为“士君子”,以别于古典君子。
  孔子说“不亦”意谓,庶民子弟经由学文,同样有古典君子之德,此新兴士君子群体暂时无位,却已是君子。其所学之文,甚至有古典君子所未学者,故必将发挥领导作用,而重建秩序。后世历史果然如此。本章孔子示人以成人之道,悦、乐、不愠三词,描述学而成就君子者之心态或曰生命状态。圣人以来,生命本非悲、苦,也非黑暗、有罪、低劣,而固有“明德”。人对此自觉而明之,则自然有悦;与人共学而相互成就,则自然有乐。人得此悦、乐,则人虽不知,又何必愠?孔子指示的成人之道是自主的成己安人之道,则每有所得,皆自得也,自有悦、乐。
  孔子所示之成人之道,乃是生命自然铺就者。孔子只是指明而引路,此路仍然要人自己走,行者每前行,则必有悦、乐,则何乐不为?本章揭示《论语》主旨:学以成就君子之道。文明以教化为根本,孔子继华夏先圣之礼乐文教,而发明学以成人之道,不叫人信神,而启发人学文。
  孔子之后,文明在中国之根本就是学,而非神灵崇拜。从形态上说,孔子之学是群居而学,友朋共学,切磋、分享而有乐。就过程而论,孔子之学是悦乐之学。孔子示范给人的生命状态是悦、乐的,而非悲的、苦的。就目标而言,孔子之学是士君子养成之学。经由孔子之性学,君子已非社会等级,而由卓越品质决定。经由孔子指示的门径,人人皆可成君子。君子就是健全、优美而高贵的人。孔子以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且将继续改变世界。
  ……
展开
目录
学而篇第一·························································1
为政篇第二························································34
八佾篇第三························································67
里仁篇第四························································104
公冶长篇第五······················································136
雍也篇第六························································171
述而篇第七························································211
泰伯篇第八························································253
子罕篇第九························································278
乡党篇第十························································311
先进篇第十一······················································337
颜渊篇第十二······················································370
子路篇第十三······················································403
宪问篇第十四······················································437
卫灵公篇第十五·····················································482
季氏篇第十六·······················································523
阳货篇第十七·······················································545
微子篇第十八·······················································578
子张篇第十九·······················································595
尧曰篇第二十·······················································6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