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论文导读
成中英“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第3辑终于将要出版了。自从本丛书第1辑的出版,已过了三年。接着第1辑与第2辑,本书选译了英文《中国哲学季刊》2008年的一些重要文章,其中包含了对荀子、墨子及《周易》经传哲学的研究,乃至含有对中国哲学与法国列维纳斯哲学的比较研究。这四方面的研究,显示了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在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成就,值得我们加以了解与思考。尤其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启发意义。
在上述四个研究方向中,每个方向的论文都有其独到之处。事实上,我已在书中随文对每篇论文的特殊价值进行了说明。
在荀子研究方面,最早有美国柯雄文教授对荀子哲学发表了看法,他首先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伦理学角度的探讨。在《中国哲学季刊》的论文中,我特别强调了:荀子是一个系统思考的哲学家,而且他的系统思考趋向自然哲学、心灵哲学与理性哲学的有机统一。只有了解荀子这种自然、心灵与理想统合的思想,我们才能对荀子进行更深刻的认识与评价。荀子的思想应该在哲学研究领域获得更高的地位,他的严谨性及全面性能更好地说明儒家作为一种理性哲学的建构方式。在理性化的架构中,人心、人情以及人的组织活动乃至社会价值的建立,也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这是荀子最大的贡献。他未能受到更大的重视,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他没有更正面地回应孟子的性善哲学,而把善看成一种后天的社会建造,从而不能掌握其形而上的根源;这种形而上的根源,在荀子哲学中其实也是受肯定的,但他没有将人的欲望之性与人的理性调和起来。其二,荀子一方面反对天命之说,但另一方面他在其《天论》中又试图说明“天行有常”的“常”之规则性甚至超越性;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这种“常”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天命”之说也反映了人的行为所受到的客观限制,两说并不相违。因此,荀子的“天行有常”说与孔子的“天命”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荀子的“性恶”说与孟子的“性善”说也不相矛盾,荀子在这里未能发挥好对前人学说的诠释,故而使他思想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结果导致人们不重视他的思想。
以上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人类还是需要对人所追求之价值保有信念,且需要对这种价值向度之信念有根源性的认识;第二,对人生命的内在限制,并不影响人的创造活动和自我实现之可能。荀子其实很强调这点,但他把人类发展的可能性过分局限在圣人身上,这或是他的一个理论盲点。
此外,本书还有关于《周易》经传的研究。我的文章专门提到:《易经》是中国哲学最初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又是以宇宙存在的创造性作为发端的。这就对《易经》进行了自然宇宙论层面的深刻了解,更好地说明了中国哲学的起点。书中还包含对卜筮及道德哲学的平衡之论、对佛学及易学间关系的诠释问题,这也是本书中的讨论重点。
至于对墨子的研究,是《中国哲学季刊》所一向倡导的。本书中,有对孟子与墨子的比较研究,说明孟子对墨子的思想有着继承、批判和超越。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墨子思想的重要性。其余还有对墨子偏于专制抑或民主的研究等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关于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重视“他者”之存在以及人对“他者”应有之责任意识的研究,也是极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说明了人之道德的基础是对“他者”的关怀。不管是否认识对方,只要认知到此“他者”是人,我们就应该对其有着对人所应有的道德意识;只要认知到此“他者”是物,我们就应该对其有着对物所应有的道德意识。所以,儒家重视人之客观存在、世界之客观存在,重视人基于自我而建立对他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是与此相类的。在中西哲学开放的语境里,能认识到儒家的新意,这是值得提倡的。
本辑的论文是很出色的,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我不想一一评述。我此处想强调英文《中国哲学季刊》的发展目标。作为第一本用英文发展中国哲学的季刊,我创刊于1973年,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哲学领域里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代表性刊物。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哲学家,我所致力的是,如何带领中国哲学走向一个哲学思维、哲学分析、哲学整合、哲学创新的新高度。如要发展中国哲学,则不能不效法天地精神,持续地创造中国哲学,用人的情性心智不断开拓人类的共识、共业与互信,激发人类的创造潜力,消弭战争与暴力,建立自由平等、正义富裕的社会。面对此理想,不断再创中国哲学的需要也就自明了。这是我创办《中国哲学季刊》的使命,我认为也是中国哲学的使命。这四十二年来《中国哲学季刊》发展,就是最好的见证!
展开